天天看点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特别是嫡长子,在古代拥有绝对继承权,所以皇帝特别重视。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皇位需要继承,所以往往小儿子更受疼爱,而长子肩负着照顾弟弟的重任。

可是古代就有一些母亲,她们身为皇室,却只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母亲,偏爱自己的小儿子,不惜与长子关系破裂的。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一、春秋时期,郑武公夫人武姜

武姜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嫁给郑国国君为夫人。郑武公和武姜育有两子,长子寤生、次子共叔段。武姜一直疼爱小儿子,对长子十分冷淡,但郑武公喜欢寤生,并册立他为太子。

武姜一直试图劝说郑武公,让他改立共叔段为太子,但是郑武公不答应。既然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武姜为何不喜欢寤生呢?她偏爱小儿子的理由很奇葩,因为共叔段是顺产,而寤生是难产,她认为是寤生,导致自己生产时受苦,因此不待见他。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继位后,武姜就请求他,将形势险峻的制地,给共叔段作为封地。大臣认为制地很重要,不能轻易封给共叔段,可郑庄公说:“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其实这正是武姜和共叔段的计谋,得到封地后,共叔段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武姜也在暗中帮助他。公元前722年,武姜母子认为时机成熟,便打算里应外合,夺取郑庄公的江山。

还好郑庄公提前收到风声,及时做了准备,最终将共叔段打退。共叔段逃走后,留下母亲武姜不顾,郑庄公便将母亲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就是因为武姜对小儿子的偏爱,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一个帮助小儿子,去夺取长子的江山,一个又软禁自己的母亲,并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好在郑庄公是个孝顺、仁义之人,他将母亲安置在城颍一年后,就感到后悔了。可是碍于自己发的誓,他一时间也无计可施。最终在大臣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挖了一条隧道,通过隧道与母亲相见,母子关系从而得以修复。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二、西汉时期,汉文帝孝文窦皇后

窦皇后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次子刘武。汉文帝即位后,立窦氏为皇后,封嫡长子刘启为太子。可窦皇后一直更喜爱小儿子,她见汉文帝立储之心已定,也就没想过要丈夫改立太子。不过她一直希望,将来刘启能够传位给弟弟。

至于窦皇后为何更喜爱刘武,笔者认为除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窦皇后想要继续掌权。刘启在位时期,出于对母亲的尊敬,给了她很大的权力。当时窦氏一族,几乎占据了朝中重要职位。

窦皇后想让刘武继位,无疑是想继续掌权,毕竟儿子要比孙子更亲。再说刘武是自己一手扶持上位的,将来如果继位,必定会对自己百依百顺。而孙子刘彻并不与自己亲近,将来或许不利于她提拔外戚。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顺利继承皇位,是为汉景帝,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有一次在宴会上,汉景帝趁着酒意对刘武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刘武知道不太可能,但仍然十分高兴,窦太后更是兴奋不已。

此后窦太后又多次暗示,希望汉景帝将来能传位给弟弟,汉景帝最终向大臣提及此事。没想到群臣纷纷反对,就连窦太后的侄儿窦婴,都反对立刘武为太子。窦太后因此对这些大臣心存怨恨,对刘启也有些不满。

刘武见袁盎等大臣反对自己,便起了杀心,派人去暗杀袁盎,结果事败。在窦太后和长公主刘嫖的求情下,汉景帝才饶恕了弟弟。可两兄弟的感情,也因此大不如前,汉景帝更是不准刘武继续留在京城。

刘武被迫回到封地后,没多久就病逝了,窦太后伤心欲绝地说:“帝果杀吾子!”她一心认定是汉景帝害死了刘武,母子俩的关系从此恶化。直到汉景帝驾崩,母子之间也没能真正和解。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三、清朝时期,康熙德妃乌雅氏

乌雅氏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胤禛、次子胤祚、老幺胤禵。其中胤祚夭折,而胤禛和胤禵,都是九子夺嫡的当事人之一。乌雅氏偏爱小儿子胤禵,理由就容易让人接受多了。

胤禛出生的时候,母亲乌雅氏身份低微,因此胤禛从小,是被孝懿仁皇后带大的。清朝对皇子的培养很严厉,每日都有不同的功课,一年也没几天假期,因此乌雅氏与长子是聚少离多,虽是亲母子,可没什么感情。

当小儿子胤禵出生的时候,乌雅氏已经贵为德妃,她得以亲自照顾儿子,从而与胤禵感情深厚。加上胤禵从小乖巧听话,这便更让德妃喜欢。康熙对这个儿子也十分重视,于是德妃也希望胤禵能够继位。

历史上有哪些母亲,一心想让小儿子继位,导致与长子水火不容

可是最后继位的却是胤禛,当时外界一直在传,说雍正是篡改遗诏,才得以继位的。德妃便认定,雍正是抢了自己弟弟的皇位,因此对他颇有埋怨。雍正即位后,将胤禵召回来,之后软禁在景陵读书,这更是让乌雅氏不满。

雍正打算尊母亲为仁寿皇太后,并请她搬到太后寝宫宁寿宫,可乌雅氏说什么都不肯应。最后还没来得及上徽号,乌雅氏就去世了,她是带着怨恨离开的。

这三位母亲,都因各种原因,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导致和长子关系破裂。其实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又为何要区别对待呢?在我看来,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能放下内心的执著,结局或许就会不同。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