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将领中,罗炳辉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被誉为红军中的“
神宗太保
”,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战将;他爱兵如子,手下的部队打仗个个不怕死,被誉为红军“
战略轻骑
”;在他当军长时,还
救出一个死而复生的排长
,被传为佳话。

1979年,电影
《从奴隶到将军》
在全国上映,引起了空前轰动。而影片讲述的,正是罗炳辉的传奇人生。
童年压迫
1897年12月,罗炳辉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的少年时期,正是清朝末年。当时,云南地区依旧有无数农奴,他的父母便是云南当地的汉族农奴之一。
因为要依靠租赁地主的土地生存,所以他们除了一年到头不停地忙活田里的事务外,还得看地主的脸色,逢年过节,要给地主送礼、免费替地主做工。
7岁那年,罗炳辉的父母想方设法把他送到了当地的私塾读书,可读了三年后,他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但就是那三年的私塾,让罗炳辉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他不仅看透了地主剥削佃户的种种,还将对佃户的同情和对当地的地主官吏的痛恨狠狠地画了等号。
读书的时候,罗炳辉就根据先生在课堂上讲的那些历代英雄起义的故事,在脑海里绘制了“英雄”的草图。
当时的罗炳辉看来:
“英雄”就是匡扶正义,解救苦难
。
罗炳辉故居
罗炳辉自小性格倔强,11岁时,他就与当地劣绅争论,导致被记恨。次年,年仅12岁的他开始
初尝“英雄”滋味
这年,一个恶霸地主诬陷罗家,对他们进行敲诈,一开口便要一个很大的数字。一向胆小怕事的父亲罗守清为了息事宁人,就四处花钱托人求情,最后还差点给恶霸下跪求饶。
罗炳辉自是看不过父亲这幅样子,他一把拉起父亲,当着恶霸的面,跟他理论起来。罗炳辉越说越激动,最后对着恶霸狠狠地吼道:“
拿钱塞狗洞,不如去打官司!
”
说完这话,罗炳辉便迅速地跑开了,他当然知道自己闯祸了。
恶霸听出罗炳辉不仅骂自己是条狗,还说要和他打官司,便非常气愤,当即把他父亲罗守清揪到大街上连抽了几个耳光,然后把他们家里里外外砸了个遍,又勒索了许多钱后才离开。
罗炳辉知道自己父亲被打后,便真的直接跑去县衙门告恶霸去了。
告恶霸这个官司,本来是可以赢的
,因为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已经把恶霸的罪状拿到手了。
可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里,
有权有势的恶霸拿钱买通县衙
,最后反倒判决罗炳辉年少不懂事、无理取闹,责令他向恶霸道歉。最终,
因地主金钱贿赂,仅被判平头官司。
虽然罗炳辉告输了,但这场官司引起全乡震动,人们纷纷表示罗炳辉不好惹。而
罗炳辉也因此为自己立下了一个打倒土豪恶霸的目标
参军抗争
民国二年,国内新政治体系开始慢慢形成,新思想也开始萌芽。
在见到土霸谢介臣被陆军整治敢怒不敢言后,罗炳辉萌生参军念头。
此时的他发现:
当兵的拳头竟比县衙门的县长还厉害
他觉得,只有自己当了陆军,才有可能让父母不再受欺压。若是有一天做了军官,说不定还能帮助那些和父母一样受欺压的贫苦百姓呢。
可对于当时的罗炳辉而言,要当兵,得先找到征兵的地方,没有任何门路怎么当兵呢?思来想去,罗炳辉决定出去“找机会”。
可离家努力找机会一年多后,罗炳辉一无所获。而他的行动也证明,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后来他在昆明做过木匠、伙夫、马夫,终于在
1915年,他得到了去云南的唐继尧部当兵的机会
唐继尧
由于他吃苦耐劳,不久就被提升为三等中士。1920年,罗炳辉当上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
怒弃二唐
1921年,滇军顾品珍、叶荃反对唐继尧,用军队逼近省城,并通电逼唐继尧下野。
当时,已身为副官的罗炳辉被选为亲信,随同唐继尧与唐继虞到达香港。
然而,
二唐的糜烂奢侈生活让罗炳辉对自己当兵的初衷产生了怀疑
,当兵不是为了伸张正义,为百姓谋福吗?为什么眼前的他们却是欺压百姓,用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财享乐?
罗炳辉认识到,他们的奢侈豪华生活全是靠吃民血兵血得来的,军阀救国救民之说也全是骗人的。
这样的地方,罗炳辉是一秒都不想待了。在多次向唐继尧请假被批不准后,他留下一封书信,悄悄地离开了香港。
参加北伐
1922年,罗炳辉到桂林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
在二次北伐攻占赣州直至南昌时,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北伐军回师讨伐,前线总指挥朱培德派罗炳辉等五人以“
参军官
”身份,到粤军许崇智、李福林两军阵地考察。
陈军趁湘军换防未遂,实施反扑,北伐军兵败。
罗炳辉怕滇军不知情被歼灭,于是日夜急行190里,把败况报向朱培德后,便昏死过去。
滇军得知消息,迅速撤往湖南,
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随着官品升迁,罗炳辉看到的腐败也越来越多,他对军队里的不满也在不断滋长
1926年11月,北伐中路军直趋南昌,按照战前动员,每位士兵都应该被发放奖励。可是一直等到年底,不仅承诺的奖励分毫没给,每个月固定的军饷也没照发。
多方探听后,罗炳辉得知司令部的奖励其实已经发放,只是在逐层下发时已被各级军官克扣瓜分干净。对此罗炳辉大为恼火,义正言辞地多次向上级提了意见,最后,当局不得不把拖欠的军饷发放。
中为罗炳辉
一开始,罗炳辉以为,当了兵,不仅可以不受欺负,而且可以保护穷人,铲平他看到的所有不公。
可当了十多年兵以后,他发现过去曾遭遇的被恶霸欺负的场景,只是换了种方式出现:
官大一级压死人,没官的欺负新兵蛋子,新兵蛋子欺负老百姓,老百姓无处申冤、忍气吞声……
如此这般,他又对当兵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加入中共
1927年3月,罗炳辉参加在南昌举行的赣州总工会领导人赞坚的追悼会上,听到了曾为滇军高级将领,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朱德的讲话。
朱德语重心长地对他讲:
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土豪劣绅。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种,有饭吃,中国才有希望
朱德
这时,罗炳辉才
看到了他心目中真正的光明和前途。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人、革命志士,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至此,国共合作破裂。
罗炳辉所在的朱培德部也倒向了蒋介石,不久后,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朱培德部奉命开始“剿共”。
次年6月,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四军与朱培德的五个团在江西永新县七溪岭发生战斗,结果,
朱培德的五个团全部被打垮
朱培德
这一年冬天,朱培德部被迫缩编,罗炳辉因为“通共”等十条罪名被流放到吉安,成了吉安县靖安大队大队长,说白了,
这个大队长就是个被放在 “剿共”第一线的炮灰
不过罗炳辉对此无丝毫抱怨,他反倒非常迫切地想弄清楚一件事:
红军凭什么打败装备精良、受过严格训练的朱培德部队?
带着疑惑到了吉安县之后,罗炳辉并没有急着“剿共”,而是对吉安县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在“剿共”地区,罗炳辉看到这里的民房墙壁上到处都是“
铲除贪官污吏 惩治土豪劣绅
”、“
抗租抗税
打倒帝国主义
”等等标语。
在经过一番考察后,罗炳辉彻底迷茫了:
难道这样一群以“惩治贪官污吏”为己任的红军就是他要“剿灭”的对象?
终日思索这些时,罗炳辉意外地查收了一张红军的宣传册。从这本小册子上,他读到了
红军革命的目的是人人都有工作、有田种、有饭吃、安居乐业
。他终于明白了红军能够打败朱培德的原因。
罗炳辉激动极了,
此后,罗炳辉对红军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释放被抓住的红军。罗炳辉“剿匪”的态度很快引发了
中共赣西特委和江南省委
的注意,他们
认为他是一个正义感极强的将士
1929年4月,罗炳辉任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
此时,中共赣西特委便派出罗炳辉的同乡及老战友赵醒吾来“争取”他。
1929年夏天,罗炳辉收到了赵醒吾的一封信。一来二去,
两人在信中围绕“什么才是真正的救国救民之路”展开了讨论,赵醒吾把红军的思想全部告知了罗炳辉
赵醒吾烈士画像
终于,在赵醒吾的影响下,罗炳辉决心加入红军。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遵照党的指示,罗炳辉指挥了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武装起义,随后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
之后,他同红军将士一道打下万安,又在富田地区,歼灭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唐云山部,转战湘赣,指挥战斗数百次,
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了大功。
1930年的长汀会议后,罗炳辉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参加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此时的罗炳辉已经被任命为红第九军团长,在长征过程中担任红军主力部队的掩护任务。
1935年5月29日,
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后,罗炳辉因为过度劳累患上重感冒,连走路都困难
为不影响行军速度,罗炳辉让士兵将自己绑在马背上
这时,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给红九军团发来电报,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立刻夺取天全县城,为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打开通道。
这封电报送至红九军团时,罗炳辉正处于昏迷状态,连日的重感冒让他极度虚弱、呼吸困难。
然而,在参谋长郭天民念完这封电报之后,罗炳辉一下子就清醒了,命人将自己从马背上解下来,然后通知部队就地生火做饭、召集连级以上干部开会。
郭天民非常担心罗炳辉的健康状况,劝他多休息,召集官兵开会的任务交给其他人就行了。罗炳辉却整了整军装,语气坚定地说:
“
我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战斗是医治百病的良药,我的病总一到战场就会好的。
这番话似乎是说给病魔听的,在他下马不久后,病果然看起来轻了好多。
1935 年,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西昌进入凉山彝区,由此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
在彝区,罗炳辉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同胞亲切交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积极参加红军。
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了华中抗日前线。
1938年,罗炳辉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打击日寇。
1939年5月,罗炳辉随叶挺北渡长江。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
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皖南事变后,为了打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罗炳辉根据多年游击战的经验,
制定了以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
梅花桩战术
,诸如“火烧野牛”、“四两拨千斤”、“狼牙签与滚雷西瓜战”、“梅花战术”等,生动有效。
然而,多年艰苦的战斗环境使罗炳辉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的时候,罗炳辉却因高血压而处于昏迷状态。直到第二天神志清醒时,人们才把这一喜讯告诉了他,听到消息后,罗炳辉再一次振奋了。
他坚决要求重返前线,参加受降工作。
前线病逝
1946年4月,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给罗炳辉的加急信件里写了一句话:
“你身体有病,望多修养。留得青山,是很要紧的。”
当时正在延安的毛泽东之所以在百忙之中写这样一封“劝休信”,自然是因为他对罗炳辉太了解了:
只要打仗,他就会不顾一切地“拼命”
6月,蒋介石向苏、鲁、皖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也是在此时,因为自知时日无多,在战斗正式打响之前,罗炳辉给家人写了一封信:
我自从十六岁离家以后,始终驰骋在战场上,为人民革命事业贡献了我的一切……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以前,我还要再打一个胜仗,作为我对国家最后的一个献礼。
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新四军向盘踞枣庄的军队发起进攻,全歼敌方部队,解放了枣庄。
可谁也没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 日,罗炳辉却因脑溢血而阖然长逝。
枣庄战役成为这位将军
32年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仗,当然,是最后一场,胜仗。
罗炳辉与妻子
跨越时空的回信
2018年,在《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中,
罗炳辉的儿子罗新安坦言:自己解开了心结,已经不再怨恨父亲了
罗炳辉长眠之时,罗新安才两岁。因为从小缺失父爱,他一直耿耿于怀。
可在自己为儿子倾尽全力付出爱的过程中,他终于懂得了父爱,所以,再读父亲提及他的那些信件时,他内心的郁结慢慢打开了。
说到研究父亲的原因,他不禁哽咽,“
我想离我父亲近一点……
父亲牺牲时,罗新安并没有什么记忆。
灵堂里,有人告诉他,“你父亲睡着了。”他就真的以为父亲睡着了。
等到要吃饭时,罗新安才跑到父亲的棺木前,敲了敲,“爸爸,饭饭”。
牙牙学语的他似乎想说更多,也想了解更多,可事实偏偏在念想前面摆了一道,谁都没有越过那条沟。
没有父亲的陪伴自是有诸多遗憾,但提到父亲,他却总是满脸骄傲。
被问到父亲对自己的要求时,罗新安说,“我认为他对自己要求
近于苛刻
,他有一个‘
为劳苦大众服务
’的信念,总是
先人后己
。”
他还说道,父亲有一个八字信条:“
热不张戴,冬不着绵
。”即是说,天热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士兵没有戴草帽,他就不戴;天冷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士兵没有穿棉袄,军官也不能穿棉袄。”可见,罗炳辉得到兵民爱戴不无道理。
节目的尾声,罗新安亲手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信的末尾他写道:
“爸爸,我从来没有亲耳听你教诲过,但您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今天给你写信,我想告诉你:
我没有给你丢脸
。我是工科毕业的,很多年后转学教育心理学。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您在练兵场上的铁律,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我已经出了六本专著,第七本即将问世。爸爸,我现在是75岁的老人了,我现在走路要拄拐杖,
我已经不怨恨您了,我想你了!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不错欢迎收藏、关注、转发;如果有什么疑问或想法,也欢迎留言评论,我会认真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