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师于甘肃会宁,旋即红四方面军受命西渡黄河,计划实行宁夏战役。结果因局势有变,放弃了原计划,红四方面军2.18万人改组成西路军,沿河西走廊西进新疆,意图打通前往苏联的国际通道。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而西路军需要面对的对手,正是盘踞西北的封建军阀武装:马家军。

狡诈凶残的马家军凭借熟悉地形和骑兵数量多的优势,不与红军正面硬打,发挥骑兵运动快的特长,天天将红军的后卫部队截取一部,这种切尾的办法,红军只能忍痛,不可能回头护尾。红军如果凭城坚守,就大力围攻。疲劳追击使红军休整和补给都成了问题,守城也守不住。

面对马家军疯狂的围追堵截,西路军损失惨重。

1937年2月,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血战近半年的西路军在茫茫戈壁的倪家营子走到了最后。

最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发生重大牺牲,到1937年3月分散突围,被迫终止使命。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西路军仅存的红军指战员分散突围,一路上艰难困苦、无比悲壮。这里就有在西路军任总部四局长的秦基伟。

早在十年前的1927年,年仅13岁的秦基伟就已经拿着梭镖,跟着大人们一起喊着口号,轰轰烈烈的参加了黄麻起义。

现在,十年后的1937年,从黄麻起义中走来的秦基伟,又和西路军余部一起走进了祁连山漫天的冰雪里,开始了漫漫的突围路。

一路上险象环生。红九军政委陈海松牺牲了,红九军败了。敌骑兵越过九军,直扑秦基伟跟随的红三十军,在梨园口咬住了红三十军,又是一场恶战。

骑兵的天敌是火炮机枪,对于当时连步枪都配不齐的红军,打骑兵,谈何容易。

秦基伟随总部机关包括供给部勤杂人员都组织起来了,这些人员仅有的武器全是手枪,连步枪都没有,红军指战员们硬是用石头去砸敌人的骑兵。

一仗下来,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在内的大部分红军指战员牺牲,秦基伟和仅存几个人拒绝投降,又向祁连山深处走去。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尽管如此,秦基伟等人还是没有放弃,在山里又组成了游击队!

秦基伟回忆,“地上两尺多厚的雪,树上几尺长的冰凌。冰天雪地,别说棉衣,单衣还是破的。打仗时拼命,觉不着冷。战斗停下来,就感到冻得要死。手一挨上石头就冻上了,再拿下来得粘掉一层皮。”

他们饿着肚子光着膀子在雪山里转了一个礼拜,转得眼睛发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喇嘛庙,进去东翻西翻,翻出点大米,可稀饭还没煮好,敌人又找上来了,秦基伟急忙组织应战,一仗下来,刚成立的游击队又被打散了。

拼死突出包围圈,他身边只剩下三个人。

他晚年回忆“我们辛辛苦苦走了一夜,本想找个村庄休息一下,可敌人骑兵用不了两个钟头,就走完了我们一夜的路程”。

终于,秦基伟和几名同志被俘了。

最后时刻,他用手枪对准自己脑门,正要开枪之际,一个同志一头撞过来,把他撞了个趔趄,另外两个同志也扑过来,一边一个架住了他的胳膊。

同志们含泪说,无论如何咱们不能自杀,只要活着,还可以斗争,自杀就什么都完了。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首先是活着,然后才能谈得上革命。

他们被层层送到了张掖,又从张掖送到凉州,又从凉州押到兰州。一路上面对敌人的层层审问拷打,秦基伟坚持斗争,没有吐露半个字。

最后,在押往泾川的路上,秦基伟假装解手溜到路边,趁敌人不注意,逃离了押送队伍。

他在祁连山的冰雪中挣扎,他在戈壁滩上褴褛,他在敌人的鞭子下坚持,但他绝不放弃战斗。终于逃离敌牢,奔向了他心心念念的党组织。他辗转千里,九死一生,终于返回延安。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什么是军人的血性?这就是血性。

什么是军人的忠诚?这就是忠诚。

古今中外溃败、逃亡、散伙、各自逃命的军队无数。但有了信念的人民军队,非同凡响。秦基伟等人没有选择散伙回家,而是坚持下来,辗转找到党组织,继续革命。

真正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种不惜集体做乞丐,甚至孤身一人辗转千里也要返回延安,如此忍辱负重、忠诚血性的精神,哪个国家军队的将帅有?

他们回到延安,无不万分愧疚,九死一生找到了队伍,这些骨瘦如柴、破衣烂衫的“乞丐”们,想到部队覆没、战友牺牲、任务失败,人人痛哭失声。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就是我军不可侮的地方!

正如毛主席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光明。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

他们内心有光明,所以他们顶着祁连山的风雪也要奔向延安;他们内心有力量,所以他们人人含血而泣、殊死奋战。

随后的数十年里,秦基伟殊死奋战,抗日血战太行山,带领军民渡过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被誉为不怕苦的“咬牙干部”;解放战争又挺进大别山,攻洛阳,战南阳,克郑州,渡江横扫大西南;抗美援朝率部坚守上甘岭,硬是让侵略者不能前进一步。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做纸钱。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1997年2月2日,秦基伟上将逝世。历史仿佛回到六十年前的1937年2月,他衣衫褴褛的在祁连山的戈壁风雪中艰难前行。将军的骨灰安葬红安。这里是他的家乡,是他13岁参加黄麻起义、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革命道路的地方。

河西走廊苍茫的天空上,昔日乞讨前行的上将,这一刻仿佛重回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身边。老将军与年轻战士,紧紧相拥。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祁连山的风雪,掩不住苦难浴血的将军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