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皇帝名字 大 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避讳?朝廷有什么规定?

前言: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和文官集团对抗了一辈子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驾崩,享年31岁。由于武宗并无子嗣,最终其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之后,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派人前往湖广安陆迎请兴世子朱厚熜进京即位。

朱厚熜之父兴献王朱祐杬,是朱厚照之父明孝宗朱祐樘的同父异母弟弟,因此兴世子和明武宗之间是堂兄弟关系。行文至此,相信有不少人会有疑问,为何朱厚熜不用避朱厚照的讳呢?举个例子,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其弟宋太宗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又比如清世宗胤禛即位之后,把弟弟们名字中的“胤”字都改为了“允”字。

那么在明朝,臣子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避讳,什么情况下无需避讳?有没有具体的标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明代皇帝名字 大 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避讳?朝廷有什么规定?

明武宗画像

在明朝该如何避讳?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具有强烈处女座情节的皇帝,对各种礼仪制度都有着细致的规定,避讳自然也不例外。老朱本名朱重八,做了义军大统领之后当然不能再用这种你土的掉渣的名字。于是乎朱八八摇身一变成为了朱元璋,还有了字:国瑞。

明初的一些开国功臣,比如宋国公冯胜、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原来的名字分别是冯国胜、吴国兴、吴国宝。他们之所以改名,就是因为朱元璋有了“国瑞”这个字。但是冯胜之兄冯国用没有改名,想来他去世的那年: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老朱还没有字。

根据笔者的猜想,朱元璋在开国初年强调避讳,应该还是为了加强个人威望。但是随着政权逐渐稳固,对于避讳的要求就开始慢慢放松。比如日后明宣宗宣德年间,行在礼部就指出洪武年间有“二名不偏讳”的规定,意思就是只要不把皇帝陛下的名字连用,就算避讳了。

壬子,行在礼部奏:“洪武中降表笺式于天下:中有御名依右二名不偏右之例。今各处录进或以他字代之,不成文理。请与翰林计议更改,使天下遵守。”从之。—《明宣宗实录卷十九》

明代皇帝名字 大 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避讳?朝廷有什么规定?

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皇明祖训》面世,朱元璋给后世子孙都规定了字辈。比如皇太子朱标那一脉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那一脉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换句话说,后世子孙名字中间那个字已经固定了,最后一个字根据“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原则来起就行。所以上文中明武宗名字是朱厚照,兴世子后来的明世宗名字是朱厚熜,二人之间无需避讳。

不过有一点非常奇怪,太子一脉已经有了字辈,皇太孙偏偏起名为“朱允炆”,自己犯自己的讳。同时老爹朱标的谥号是“懿文”,朱允炆登基以后偏偏要把年号定为“建文”。对此明神宗万历朝举人沈德符就在其所著的重要史料笔记《万历野获编》之中提出了质疑。

古来帝王避讳甚严,如唐玄宗讳隆基,则刘知几改名;宋钦宗讳桓,则并嫌名丸字避之,科场韵脚用“丸”字者皆黜落;高宗讳构,则并勾字讳之,至改“句龙氏”为“缑氏”,盖同音宜避,亦臣子至情宜然。唯本朝则此禁稍宽,然有极异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谥号矣,何以少帝仍名允炆?盖当时已改尊称为兴宗康皇帝,犹为有说;而建文年号音同御名,举朝称之凡四年,何以不少讳也?—《万历野获编·列朝避讳》

等到燕王朱棣靖难篡位之后,避讳更是宽松。据说朱老四只是把“无棣县”给改了名字,原因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甚至于笔者查了《实录》之后,发现早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时候无棣县就已经被分成了海丰县和庆云县,可能朱老四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县名。《诗经》中还有一首《棠棣》,大家口口相传,也没人想着要去给它改个名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陆容在其所著的《菽园杂记》中就对此现象啧啧称奇:“如文皇御讳,诗文中多犯之”。朱棣之后的几代大明皇帝,如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名字中都是一些常用的字,也没人想着要去避讳。

明代皇帝名字 大 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避讳?朝廷有什么规定?

朱棣剧照

明代避讳逸事

能不能杀猪?

大明皇帝姓“朱”,那么和“朱”同音的“猪”字,在明朝该如何避讳?比如屠户杀猪,会不会被认为对当朝皇帝不敬?在古代牛因为有劳动价值,向来被严禁食用。羊饲养起来又不方便,普罗大众只有拿猪肉来打打牙祭。

对于大多数明朝皇帝来说,民间要杀猪吃猪肉,说明老百姓日子好多,自然不会去禁止。而且百姓们也很有智慧,把杀猪称为“杀万里哼”或者“杀哼哼”,和朝廷之间也就皆大欢喜了。但是在明武宗正德朝,曾经短暂禁止养猪杀猪,这又是为何?

根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武宗下达“禁猪令”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老生常谈的“朱”、“猪”同音,要避讳。其二就是他本人出生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当年是辛亥猪年。

又据《实录》记载,当时的“禁猪令”非常严厉,有胆敢养猪杀猪之人,要发“极边卫分永远充军”。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知晓此事之后特地上了一道《请免禁杀猪疏》,武宗虽然将其留中不报,毕竟还是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接着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三月,太常寺上奏请求将祭祀祖先所用的“猪牛羊”改为“牛羊”,理由是民间已经没有猪了。

会清明节复请所用,内批谓:“陵寝祭牲已有定制,岂可擅更?礼部其亟议之。”乃言豕为祀典必用之物,今以民间不敢畜豕,无从收买,故为此不得已之说。宜仍令广求,无拘大小以供急用。且乞降旨即弛其禁,惟圣驾所过稍为回避。内批仍用豕。—《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最终这次持续了三个月的“禁猪令”正式宣告结束。武宗为何如此“任性”,上述的两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武宗和番僧走得近,“禁猪令”的出现可能还有某些不可为外人道的原因。

明代皇帝名字 大 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避讳?朝廷有什么规定?

明武宗剧照

亲王需要避讳

不过明朝有一点很奇怪,皇帝这里宽松,亲王却需要避讳。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九月,礼部官员向英宗朱祁镇上了一个题本,说到山西布政司在本年乡试时出了一道诗经题,里面有“维周之桢”四个字,未曾避讳。

丙申,礼部奏山西布政司正统十二年乡试小录所出诗经题,内维周之桢,其桢字犯楚昭王讳,不曾回避。考试官学录郭明郁,教谕吴骥,同考试官知县黄子嘉,提调官左布政使石璞,左参政朱鉴,监试官按察使林文秩,佥事黄文政俱应问罪。上宥之,但令巡按监察御史取各官罪状。考试及同考官俱罚俸一月,提调监试官纪录还职。仍移文申谕,戒毋再犯。—《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楚昭王朱桢,是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去世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距正统十二年已经足足23年,可是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维周之桢”依然犯了讳,主考官还是受到了罚俸的出发。可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棠棣》却没有犯讳,奇不奇怪?

明代皇帝名字 大 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避讳?朝廷有什么规定?

朱权与朱棣剧照

那么朱桢的例子是孤证吗?还真不是。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明世宗朱厚熜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各级官员今后不用再避讳“权”字,这又是什么缘故?

甲戌,命自今章勿避“权”字。以宁献王讳权,孙宸濠谋反,国除故也。—《明世宗实录卷十》

宁献王朱权,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棣靖难的合伙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权的玄孙、时任宁王朱宸濠在封国南昌起兵造反,也想来一场奉天靖难。不过这场叛乱很快就被明代历史中的传奇人物王阳明平定,朱宸濠被俘赐死,宁国除封。宁国都没有了,自然也不需要为宁献王来避讳了。

结语:相对于其他王朝连同音都要避讳,明朝在这一方面真是史无前例的宽松。回到本文开头,由于有《皇明祖训》中字辈的规定,明武宗只要是朱棣那一支的同辈都是“厚”字辈,根本无需避讳。至于民间老百姓,只要你不叫王厚照、李厚照,管你是叫王厚某还是李某照,都没有人来管你。这种氛围和唐太祖叫李虎,老虎就成了大虫,以及康熙帝叫玄烨,李玄霸就成了李元霸相比,真是反差极其强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