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3 词“典”:舍本逐末和秣马厉兵

18.3 词“典”:舍本逐末和秣马厉兵

词“典”:舍本逐末和秣马厉兵

★ 舍本逐末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吕氏春秋·上农》)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的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么回事,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好。”使者答。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也很好。”齐王使者答。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贵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赵威后微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这么问,自有我的道理。”

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

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使者哑口无言了。召见一结束,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在归国的路上,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18.3 词“典”:舍本逐末和秣马厉兵

先生曰:

赵威后的思想实在是太先进了!她特别强调“民为本,君属末”,不可本末倒置!

直至今天,“以民为本”,尚在宣传、提倡之中,说明真正实行起来是多么之难。那么,已被倒置了几千年的“本末”,能不能重新再倒置过来呢?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这就是赵威后的治国思想。

由此观之,岁比民重,君比民轻,治国就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为什么“无岁”就会“无民”呢?倘若一国一年收成不好,粮食就会缺乏,人民就会处在饥饿之中,处在死亡边缘,那么一国有再多的民,有再多的珍藏,也会无所用处。最终民只会是野上饿莩,珍藏只会是他国之物,因此无岁则无民。

既然一国之“岁”如此重要,那些“岁”又从何而来呢?岁在于天时,在于地利,但更在于人和,人和则心聚,心聚则岁成。有天时有地利而无人和,发亦无成!可见人和的重要,民心团聚的重要。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国好比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而人民大众则是运船推舟的浩浩汪洋。没有汪洋,就没有扁舟的存在,没有汪洋的承载与推动,就没有扁舟的顺利前行。因此,无民则无君,治国须以民为本。

这一“民本”思想,不仅在古代有其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社会,亦有其积极的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中之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注入。源头是水保持长流长清的根本。无论江河湖海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只有保持源头之水的充沛和清洁,才能确保整条水流的通畅。“本”是树木之根,是树木养分的来源。树木一旦根基被毁,切断了营养源,那么再茁壮的树木也只能走向枯萎死亡。所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失去根本的事物,是难以长久的。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都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只有从根本入手,解决最本源、最基础的问题,才可能去解决之后的其他问题。就好比盖房子,只有先把地基打牢固,才可能在上面盖千层高楼。否则,地基不牢,地动山摇,高楼大厦瞬间都可能倾覆。

★ 秣马厉兵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危急之中,只身一人冒死来到秦营,劝秦国国君不要上晋国的当,因为郑国灭亡了,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势力。秦国国君觉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又派三员将领杞子、逢孙、杨孙带领一部分军队帮助郑国守城。秦军撤退后,晋国大夫子犯要攻打秦军,被晋文公阻止了。于是晋军也跟着收兵回国。这样,杞子等三位将领就留在了郑国。

两年后,杞子派人暗中送给秦国国君一封密信,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请秦军速来偷袭郑国国都,他们积极做好内应。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不顾老臣蹇叔的反对,当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领率领大军去偷袭。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你们一定会在殽这个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秦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国离郑国有千里之遥,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周天子的京城洛阳,长途行军,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在滑国遇上了东进的秦军,立刻明白秦军是要去偷袭自己的祖国。他急中生智,假扮郑国的使者迎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特命我前来迎接,搞劳贵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只好停止进军。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郑穆公得到弦高的紧急情报,立即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人去北门察看秦国驻军的活动。这时杞子等人已经带领部下作好了作战的准备,他们磨好了武器,喂饱了马匹,正准备动手。郑穆公立刻派大夫皇武子去见杞子,对他说:“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视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阴谋败露,就分别仓皇地逃往齐国、宋国。郑穆公作好迎战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得到消息,知道偷袭郑国的计划不能成功,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掠一空,下令班师回国。

还师途中,他们经过险地殽,果然,晋军早已在那里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18.3 词“典”:舍本逐末和秣马厉兵

〇 日就月将先生问:(2015年高考历史题)《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统治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

D、争霸需求

18.3 词“典”:舍本逐末和秣马厉兵

〇上期问题

先生问:秣陵是南京的古称,据说和秦始皇有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据你掌握的“秣”的本义,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的心意是什么?

A、这里没什么王气,只配当牧马场。

B、这里水多草肥,适合当牧马场。

〇上期答案:A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