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徐锡麟的《出塞》写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国难当头之时,总有一批一批的热血男儿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救国家与人民于水火之中。也不是说他们就不惜命,就不想活,只是他们都愿意把更多的力量用在为人民做贡献上来。当大义当前之时,个人生死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01
很多老兵参军时的愿望,就是家国平安、边境稳定。而当国家需要发展的时候,他们又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及知识财富,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就像今天故事的主人翁徐惠滋。

▲徐惠滋旧照(最右)
1983年的一天,39军的副军长黄达宣奉命接见新上任的军长。为了表示军营对这位军长的欢迎,黄达宣带着他们部队的参谋和师长一起来到营前,以此表示对新军长的重视。但当黄达宣见到新军长的时候,他就愣住了,这新来的军长不正是他之前俘虏的小兵吗?怎么一跃而上,还变成他的上司了。
▲解放战争油画
这个故事还要回过头来看1948年。这一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中,10月,东北的野战军彻底包围了沈阳。沈阳作为国军在东北最大的据点,这个时候他们总司令卫立煌已经进行了转移,只把沈阳的防御交给了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不过,这支部队并没有防守住,解放军分成多个纵队,从沈阳的四面八方进行了突破,没用多久,沈阳四面八方都被打开。正是这种势如破竹的攻击,让国军一度没了斗志,也让我军迅速攻入城内。
02
没了斗志的国军很快被俘虏了,而尖刀连连长黄达宣首先俘虏了这个城市的防御官周福成以及这里的高级官员,因为这样的成绩,黄达宣还受到了首长的表扬。除了这些高级官员,他们还俘虏了一些国军士兵。因为战争难免有损耗,所以黄达宣希望从这堆俘虏兵里挑一些人来作为尖刀连的新兵。
▲国军士兵旧照
人群中有一个高个子一下子就吸引了黄达宣的注意力,因为他看这个高个子不仅长得壮实,精气神也十足,一看就是块好料。惜才的黄达宣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他当即就走到这高个子面前,了解到这高个子叫徐惠滋,以前是个机枪手。黄达宣又围着他看了几下,便问他愿不愿意加入自己的尖刀连。
▲新四军剧照
别的士兵想都想不来的机会,却没想到徐惠滋却跟黄达宣说,东北都解放了他还当兵做啥,他现在更想回家。不过黄达宣并没有由着他回家,而是告诉他虽然东北解放了,但中国还没有全面解放,关内就是下一个目的地。于是,徐惠滋就跟着黄达宣留在了尖刀连,变身成为一名解放军。而徐惠滋果然没有辜负黄达宣的期望,在之后的平津战役、广西等战役中,他冲锋陷阵,立下了大大小小的功劳。
▲“朝鲜战争”旧照
不过,这两人没有一直并肩作战,部队的改编让他们暂时的分开了。徐惠滋跟着他所在的部队一起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上,他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超高的战斗水平,在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中,都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03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徐惠滋也跟着部队回了国,这之后他就没有再上过战场,而是被送去了军校学习。在军校中,徐惠滋也是勤勤恳恳的学习,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他的职务更是像坐火箭一般,提升得很快,到了1983年竟然就升到了39军军长。
▲徐惠滋照片
一个被自己挑中进入尖刀连的小兵成绩如此傲人,黄达宣也是非常震惊,但震惊的同时,也为徐惠滋感到高兴,他的成就越高,也证明了他曾经没有看错人。要不是他,这个军长估计就回东北老家了,哪儿还能看他在战场上的风姿。
结语
故人相见自然是感慨万千,何况这还是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虽然世界已经和平,他们这一辈子或许都不会再有去战场冲锋陷阵的机会,但老兵们曾为祖国的独立和崛起竭尽了全力。他们的名字或许会被遗忘,但他们的功绩必将载入史册、万古流芳。
参考资料: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