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作者:尚宫女史

1975年12月份开始, 周总理进入了随时都会陷入昏迷的状态,此时距离他被确诊为膀胱癌已经过去了三年半,眼看着已是时日无多,医疗组的专家对周总理的身体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判断周总理已经处于病危当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而抢救不过来。

对此,医疗组一方面写成报告汇报给党中央,并向邓颖超做了详细的汇报,让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医疗组也就抢救方案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医疗组对医护人员尤其是值班医生的安排做了调整,值班直接由心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和麻醉科等各科著名的专家亲自参加,并且分班轮流守护,以方便24小时不间断监视病情的发展。

而对于诸如输液和输抗菌素等各种治疗措施也都有专家指导或者直接亲自进行,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准确获知周总理的病情变化,以确保能够准确而及时地做出应对。

如果检测到周总理的病情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抢救,则抢救工作也需要有序而快速进行, 对此,医疗组联合警卫以及服务人员召开了一个专门的会议,做了专门的分工,具体来说:

  • 第一,一旦需要抢救,警卫人员负责将医疗组的全体人员都叫到病房来;
  • 第二,要电话报告给党中央和邓颖超;
  • 第三,需要将周总理床头的那些诸如挡风板、床头柜等物件,不能让它们妨碍抢救工作;
  • 第四,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平时非工作需要者不能进入病房。严格限制出入病房的人员,非医护人员需要提前确定名单。无论何人要进入病房,都需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和帽子,全副武装才能进入;
  • 第五,保持病房的洁净,近可能减少细菌污染,以防周总理出现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等等。

可以说,周总理病危以来,所有人都在严阵以待,为的就是尽可能延长周总理的生命。

而此时的周总理只能靠鼻饲、输液和输血等来维持生命,越来越多的时间都处在昏迷之中,每当从昏迷中醒过来,如果精神还可以,他还能和前来探望的人进行简短的交谈,或者要求医护人员给他读一读国际简报、国内的动态和参考资料等,有的时候还会听听广播。

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从前是自己去看,后来只能听工作人员给他读。

1976年1月1日元旦这一天,周总理又一次从昏迷中醒过来,隐隐约约听到了电台正在播放元旦社论,两报一刊(《诗刊》、《人民日报》、《红旗》)发表了毛主席在一九六五年所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这两首词是毛主席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所作。这一年的5月22日,毛主席在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的陪同下去往井冈山,然后在5月29日离开,这是毛主席建国之后第一次回井冈山。

遥想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领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南下到达井冈山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已经是38年前的事情了。

他这次千里寻故地,炮火和弹痕早已过去,井冈山精神却深植革命者的心中,如今旧貌换了新颜,怎不让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毛主席豪情万丈?站在山端,脚底是革命的土地,他将胸中激荡的万丈豪情诉诸笔端化作一句句诗词,于是有了这两首词。

说起来这两首词的第一个读者是邓颖超,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当初毛主席离开井冈山之后,又在杭州、上海等地视察办公,到了6月22日才回到北京。七天后,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118厅会见由第二副总统卡瓦瓦的夫人率领的坦桑尼亚妇女代表团,邓颖超等人都在座。

活动结束后,邓颖超就对毛主席表示,已经很久没有读到他的新作品了,很希望能读到他的新作。当时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在井冈山上写的两首新词,但因为他只是写了一个初稿,还没有好好修改,于是他就没有提,只是笑着表示等写了新诗就让邓颖超指教一二。

毛主席回去之后因为一直很忙,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两首词,直到九月份的一天,他才终于抽出些时间来细细研究,9月25日,毛主席让工作人员将打印出来的两首词送去给邓颖超,他还专门为此写了一封信:

邓大姐:

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于是,这两首词有了第一个读者,不过,也许是毛主席觉得还有修改的空间,也或许是他觉得还不是发表的最佳时机,总之毛主席并未将它们发表。

一直到了1976年的1月1日,毛主席才终于将这两首新词发表,当然,与邓颖超看到的版本已经是改动了不少的地方。

在1976年的第一天,发表这两首词,自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元旦社论说:“发表这两首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或许还有另一个意义,即激励周总理与病魔做抗争。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尽管周总理所在的解放军305医院和毛主席所住的中南海游泳池距离很近,但两人能见面的机会却很少。

一来两人工作都很忙;二来也是都患病,当周总理病危的时候,毛主席的情况也很严重,讲话已经讲不清楚,双脚浮肿,没有工作人员的搀扶,他自己根本无法走路,眼睛也看不清楚;

第三个原因也是中央不同意毛主席去看望周总理,两位伟人的病情都那么严重,如果两人相见,看到对方必然会伤心,必然会受到刺激,很可能会加重病情。

但毛主席对于周总理的病情一直是知道的,周总理会定时亲自将自己的检查报告和治疗方案写成报告送交毛主席,医疗领导小组也会对周总理的情况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自己也会经常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医院探望周总理,因此周总理的病情到了哪一步,毛主席都知道。

眼看着周总理越来越多地陷入昏迷中,毛主席怎能不着急?但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就连亲自去探望都做不到,他能做的也许就是给周总理一个激励了,这未必不是毛主席在1976年的元旦发表这两首词的原因之一。

他还圈阅了元旦社论,标题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正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最后一句。

周总理听完社论后赶紧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将最新的《人民日报》拿来给他读这两首词。当秘书赵炜给周总理读这两首词的时候,周总理认真地听着,偶尔听到激动处,还会不顾疼痛扯一扯嘴角,扯开一抹若有似无的微笑,听完之后他又让赵炜将这份报纸放在他的枕边。

周总理很喜欢这两首词,透过这两首词,他想起了过去激荡的革命岁月,想起了炮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想起了白色笼罩的革命岁月。

尽管在那岁月中,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还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一路前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鲜血染红大地,活下来的则趟过无数的艰险,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仍旧爬起来前行,然后在黑暗中破开一条口子,让光透进来,黎明终于到来。

周总理透过毛主席的词,仿佛就回到了那革命岁月,让他精神上容光焕发。随后的几天里,他只要清醒着,总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一读这两首词,如果工作人员读的时候出现字音的错误,他还会认真指出来,如果听到激动处,他也会扯出一抹笑来,说几句议论的话。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不得不说,这应当是病房里少有的温暖时刻,于周总理来说是很奢侈的,因着他醒着的时刻越来越少,病情越来越重,已然危在旦夕。

1月5日的凌晨,他又一次做了治疗手术,邓小平、李先念等人都在病房外守候着,每个人都在盼着周总理能挺过去,他也的确挺过去了,然而却不代表他的生命长度会增加。

反而从这一天开始,在京的大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都接到了周总理病危的通知,他们开始分批前往医院探望周总理,也是在做告别。

1月7日,周总理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气息微弱,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昏迷状态中,直到晚上11点钟,他才从昏迷中醒过来,看到主治医生吴阶平正守在他的身边,他略微歉疚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是周总理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说完之后他就一直看着门口的方向,似乎是在等什么人。值班医生以为是在等邓颖超,赶紧问了问周总理,还说邓颖超已经回家了。

周总理只是晃了晃头,又继续盯着门口,就那样盯了一个多小时才又睡过去。

周总理的这一次清醒,让医院里的人有了截然相反的想法,医生们对此很不乐观,他们紧皱眉头,知道周总理的生命怕是进入了倒计时,而警卫人员则看到周总理精神还好,以为病情有所好转,心情跟着莫名的一松。

他们哪里知道,那是周总理最后的清醒时刻,因着是深夜,他没能看到病床前最熟悉的那抹身影,这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1月8日一早,吴阶平主持了交班会上,医护人员就周总理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很快,新一轮的值班也开始了,大家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就在这个时候,对周总理病情最为了解的保健医生张佐良在病房里观察周总理的病情的时候发现了周总理的些微的异常。

抢救工作迅速展开,这次的抢救工作比以往的任何一次抢救工作都要艰难,因为医生们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做,似乎都是徒劳的,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医术精湛的医生,做过无数台成功的手术,救治过无数的病人,然而这一刻,他们引以为傲的医术完全发挥不了作用。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所有的医护人员脑子在不停地运转,手中的动作不停,心里始终使劲揪着,而周总理的生命却还是在一点点流逝,任谁都阻止不了。

9点57分,吴阶平看了看手表,和几位专家交换了意见后,不得不宣布了一个最难过的决定:抢救工作可以停止了,把那些东西都撤掉。

他的声音泛着沉痛,语调不高不低,足够病房里的所有人都听到,然而似乎没有几个人听到,还是有医生在徒劳的抢救着,根本不相信周总理走了,还在试图唤醒周总理,而有的人已经瘫坐在角落了哭泣。

当邓颖超从西花厅火急火燎赶来的时候,一进病房看到的就是一个混乱的局面,病房早已不复从前的井然有序,有人倒在地上哭泣,有人站在那里沉默着,有人在静静的撤仪器,有人还在试图抢救,邓颖超一看太乱了,乱到她一眼就看到了病床上安静躺在那里的周总理。

她脑子里嗡的一声,差点就倒下去,但她还是强撑着跑到病房前,扑倒在周总理身上,哭喊着:“恩来,恩来,我来晚了……”

她的哭声彻底惊醒了病房里的人,于是更多的哭声响起。

病房里哭喊成一片,病房外寒风肆虐,呜咽作响,有枝丫折断的声音,咔嚓声被风一吹就没了,在这个寒风的早晨,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敬爱的周总理离开了,就是相隔只有几百米远的毛主席都不知道。

在很多人看来,1976年1月8日这一天的上午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依旧寒冷,北风依旧肆虐,但也是有不同的,因为这一天是农历腊月初八,即腊八节。

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的早晨喝一碗腊八粥,然后就可以等待新年的到来,一年所有的忙碌都开始有了结果,人人都在喜气洋洋的为新年而忙碌着,那是难得的忙碌,也是难得的幸福。

对于毛主席来说,腊八这一天和平常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又一次一夜未睡,这是他革命年代养成的习惯,要么晚上很晚才睡,要么彻夜不眠。当周总理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毛主席正侧身卧床看书,他还没有准备睡觉,护士孟锦云守在旁边值班。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周总理病逝的消息是经过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传递给游泳池的,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和作息时间,他没有进到里面,只是将消息传递给了在外面值班的护士小于,小于又写了一个条子放在了大厅里的条桌上。

这也是游泳池沟通事情的一个很常见的方式,主要还是想要保证毛主席的休息,当小于将条子放在条桌上的时候,卧室里的孟锦云立刻就注意到了外面的动静,她知道这是有什么消息或者东西送来了,于是她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书,看了一眼毛主席,然后悄悄走了出去。

当她看到条子上所写的内容的时候,瞳孔猛然一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周总理居然病逝了,这个噩耗让她瞬间眼眶一红,眼泪要掉下来。

但她来不及悲痛,她不能离开毛主席身边太久,因此不得不迅速收拾好心情,然后将条子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中,又悄悄回到了卧室,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看书。

但这会,那书是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了,一方面周总理病逝的噩耗让她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她要如何将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

毛主席的身体情况摆在那里,如果说了,万一他情绪起伏过大,引发心脏病该怎么办?但也不可能不告诉他,这样的大事是必须要告诉毛主席的。于私,他们是并肩作战半个世纪的战友,感情极深,毛主席理应知道这件事;于公,总理病逝,毛主席是必须要知道的,后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孟锦云只能决定什么时间来告诉毛主席,她想到毛主席一夜未睡,这个时候告诉他,受刺激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她最终决定等下午毛主席精神不错的时候再找机会告知,那也是告知这个消息的最晚时间。

下午三点多,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人送来了周总理病逝的讣告清样,孟锦云知道不能再拖了,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吃过了饭、睡过了觉,正是听报纸、文件的时间,精神尚可,孟锦云知道这是最好的时机。

她先是拿起报纸来给毛主席读了一些内容,然后将掺在其中的讣告清样拿出来,用低沉的声音读了起来: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触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原本闭着眼睛听报纸的毛主席突然听到孟锦云读报的声音变了就觉得有些奇怪,后来又听到周恩来与世长辞,他突然就感觉大脑转不过来了,怎么就读到周恩来与世长辞了?周恩来怎么就病逝了?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他不是不知道周总理的病情,也不是没有做好周总理病逝的心理准备,但当周总理真的病逝的时候,他还是接受不了,怎么就病逝了呢?

他缓慢的睁开眼怔怔的看着孟锦云,似乎是要确认自己听到的是否有错,然而孟锦云的神情分明告诉他,他没有听错,周总理真的病逝了。他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反应,只是对孟锦云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一句话没有说就又闭上了眼睛。

孟锦云不知道毛主席那一刻在想什么,但她看到了那闭着的眼窝里滚出了泪珠,泪珠顺着脸颊到了嘴角,又没入脖颈。

他就那样一动不动地听着孟锦云读完了讣告清样,紧锁眉头,眼泪没有停歇。随后的几天里,毛主席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大部分时间都很沉默,沉默地吃饭、睡觉、看书、看文件。

1月14日,毛主席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邓小平1月12日送审的已经由政治局会议审定的周总理悼词稿,近三千字的悼词,毛主席开始听的时候还能控制情绪,后来听着听着,他再也无法控制住心中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

工作人员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试图安抚毛主席的情绪,但毛主席的哭声并没有停,工作人员只能一边流泪一边哽咽着读完了这近3000字的悼词。

读完后,卧室里的哭声还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毛主席批示:“同意”。除了悼词稿外,一同送审的还有关于周总理追悼会的文件,毛主席也做了批示。

就在周总理追悼会在紧张地安排的时候,很多人心中存了一个疑问,即毛主席会不会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要知道就在四年前的1月10日下午,毛主席就曾在陈毅追悼会开始前一个多小时突然决定参加追悼会,这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因着这件事,当周总理病逝后,尽管中共中央并没有安排毛主席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但很多人还是想毛主席会不会也参加呢?

这种想法的存在是很普遍的,游泳池的工作人员都有这个疑问,生活秘书张玉凤就曾直接问毛主席:“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听工作人员读近3000字悼词,失声痛哭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用手拍了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吃力地说:“我走不动了。”他是真的走不动了,没有工作人员的搀扶,他根本走不了路,甚至不能自己站起来和坐下。

就是四年前参加陈毅追悼会,他离开上汽车的时候,几次都没有迈上汽车,还是工作人员将他扶上了车,如今四年过去,他的身体更加糟糕,已经不允许他外出了。

张玉凤算是大胆的,直接问了毛主席,还有不敢问毛主席而问别人的,孟锦云就打电话询问汪东兴:“总理追悼会的事,要不要告诉主席参加?”

汪东兴想了想说:“政治局未发出通知请主席参加追悼会,你们就不要问主席参加不参加了。”

尽管汪东兴做了这样的叮嘱,但游泳池其实还是做好了毛主席参加追悼会的一切准备,相应的警卫保护工作不用说了,就是轮椅、氧气袋等抢救措施也做好了准备,就怕毛主席会像四年前一样突然参加。

但这一次显然不一样,毛主席明显是有心无力了,他没能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1月15日下午三点,周总理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毛主席派人送去了花圈,并让张耀祠代表他出席了追悼会。那一天的晚上,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一边看电视一边默默流泪,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送别战友,而他自己也清楚,属于他的时间也不多了。

周总理病逝八个月后的9月9日零点10分,毛主席也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