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我8岁,他(张作霖)就拼死给我弄了个五品官当,他是个好父亲。”

晚年口述历史时,张学良曾对执笔人唐德刚说过这样一句话。从这句话也可听出,张学良对父亲张作霖的评价很高。

晚年回忆父亲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我聪明,我父亲比我还聪明,他比我厉害。”到美国后,每遇到来看他的人,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想回东北,我想我爸!”

无疑,张学良对父亲的感情很深。但很少有人知道,少年时代张学良与父亲张作霖的父子关系,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少年时,张学良甚至曾想过要杀死父亲。

而他们父子感情恶劣的背后,则与张学良的母亲赵春桂有关。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赵春贵与张学良姐弟(左一为张学良)

赵春桂是张作霖的原配妻子,嫁给张作霖时,她年已21岁。

赵春桂是个地主家的小姐,而当时的张作霖则仅是清军的哨长,所以这段婚姻里,赵春桂属于下嫁。也因此,这段婚姻一开始便遭到赵母的反对,可赵父赵占元却不以为然,他断定:张作霖是奇人,将来必有大造化。

可叹,赵占元当时并未想过一个问题:历来有大造化的男人,大富大贵后,往往会抛弃糟糠妻。而他的女儿,也将遭受这种命运。

最初,在张作霖还未飞黄腾达时,张作霖和赵春桂的夫妻感情还算说得过去。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夭折后,他们又接连生下了女儿张首芳,儿子张学良和张学铭。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还未飞黄腾达的张作霖

赵春桂是个好强的女人,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她从来都大包大揽,她甚至还会想方设法去充当丈夫的贤内助。张作霖喜欢骂人,他的口头禅是“妈了个巴子的”,也因为喜欢骂人,他的人际关系并不好。赵春桂见了自然着急,后来,她便设法用“和稀泥”的方式,为丈夫周旋人际关系。

平日里,只要张作霖的兄弟有需要,她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他们若是负伤了,她还会如张作霖一般地悉心照顾他们。

可以说,张作霖一步步往上爬的背后,有赵春桂的功劳。

张学良刚出生时,正是他父母感情最好的时候。因为张学良曾有个哥哥夭折了,所以他出生后,张作霖格外上心。张学良出生那天,张作霖正好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胜仗,于是,他便给儿子取小名为“双喜”。他隐隐觉得:这个儿子,与他有着某种说不清的渊源。

张学良三岁时,算命先生给他算了一卦,算卦的结果是:张学良命硬,克父克母,化解之法是进庙当“跳墙和尚”,把“双喜”还给佛祖。然后,出庙后听见的第一声呼喊,便算作他的新小名。

张作霖平日最信卦象,所以,他对算命先生的话深信不疑。

一年后,张作霖果然带着张学良到了庙里,但他却并非真的让儿子去当和尚。他只是带儿子去庙里走个形式。

到庙里后,张作霖在庙门口立了一个长条凳,他让儿子从条凳上跳过去。当时张学良虽不满四岁,却是个很听指令的主。张作霖一声令下后,张学良撒腿就连滚带爬地过了条凳。张作霖再喊一声“跑”后,张学良撒腿跑到了庙门外。此时,正好一个女人在喊:“小六子,回家吃饭啦!”从这时起,张作霖便开始唤张学良为“小六子”。

张作霖带着儿子做这些事,赵春桂也并不反对,她总是顺着丈夫。平日,他在外忙得顾不上家室,她也并不介意,只一个劲儿地对跟她要爸爸的孩子们说:“你们爸爸忙,他心里想着我们呢?等忙完了就回来了。”

也因为张作霖总是很忙,幼年的张学良几乎对父亲没有太多的印象。他后来曾在回忆中说:“我小时候,我爸都是天黑回来,鸡叫就出去了。”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赵春贵与张学良姐弟和友人合影

张学良最初的印象中,母亲总是青春活力,她的性情也非常温顺,他偶然犯了事,母亲也并不会真的生气。

但后来,张学良印象中的母亲开始变了,她开始变得喜欢唠叨,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怨气。对于他们姐弟,她也开始显得不那么耐烦。

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张学良并不清楚。后来,他的母亲甚至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有时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抓着他打。

张学良意识道:母亲的变化和父亲对他们的态度有关。

父亲每隔两三个月便会寄钱来家里,至于寄的钱是多少,张学良并不清楚。他是通过母亲的话里知道的,他曾听母亲说过:

“你爸在吉林剿匪,隔山跨水的, 回来一趟不容易,咱也别太指望他,他能隔个仨月俩月的捎钱回来,就是说他心里还有咱娘们,还没忘了咱们。”

张学良听到母亲说这话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他又说不上来。直到成年后,他才知道:母亲那话,虽是对着他们姐弟说的,但实际上却是对着自己说的,她在安慰自己。

事情的真相是:那时的张作霖,在外头已经有了别的年轻的女人了。而这些,赵春桂也慢慢知情了。尤其张作霖的部队驻扎奉天后,赵春桂对他的事便知道更加清楚了。

赵春桂是个性子刚烈的女子,非常好强的她对丈夫的另娶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她一方面觉得男人三妻四妾是传统,一方面又很不甘心。毕竟,他能走到今天,背后有她的功劳。有时候,赵春桂甚至觉得:丈夫接二连三另娶,是忘恩负义。

这样想了以后,赵春桂自然对丈夫满是怨言了。

张作霖到了奉天以后,曾想过把在新民的赵春桂接到府里,可赵春桂却不乐意见到他那些姨太太,所以,她断然予以了拒绝。赵春桂的拒绝让张作霖怒火中烧,他甚至因此觉得妻子不知好歹。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作霖与赵春贵

在感情里,女人拒绝男人,往往并不是真的想分开,多数时候,她们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换取一些可怜的爱,赵春桂拒绝入住张作霖奉天的府邸,也是基于此。可张作霖看不懂,所以,他对妻子的冷漠、拒绝感到气愤。

就这样,两夫妻陷入了冷战。

父母不和,遭殃的永远是子女。张学良发现母亲经常拿他们姐弟出气,有时,她还会一个人偷偷地哭。一次,他还撞到了母亲和姥姥谈话,他听到母亲对姥姥说:“你说他就在奉天,奉天和新民这么近,他也不会来,他是不是嫌我老了。”说完后,她便委屈地哭起来了。

张学良最见不得母亲哭,每次母亲一哭,他就觉得浑身难受。这会,他终于从母亲的话里知道她近段心情越来越坏的原因了。

在年仅八九岁的张学良眼里,母亲和自己是一起的,所以,他甚至在父母感情不好时,将父亲视为了仇人。已经读书、懂礼的张学良已经懂人事了,他料定:父亲抛弃他们了。

那日,听完她们的聊天后,他抹了把泪便蹲在地上用木棍戳地。直到地上被戳了一个大洞后,他才扔了木棍。

张作霖确实处于姨太太的环绕中,但他并未想过不要原配和子女,他不给月钱,多少有让赵春桂尝尝“厉害”的意味。他总觉得:是女人,都可以用狠招搞定。

新民的家里断了月钱后,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了。赵春桂却并不亲自前往找张作霖,不想见丈夫的她,差儿子张学良去跟父亲要钱了。

张学良此前没去过奉天,他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当日,他是搭着拉粪车进奉天的,出发前,他也没换衣裳,他想得太简单了:见自己爹,还讲究这些?

到了张作霖住处后,张学良才知道:臭哄哄且穿得破破烂烂的他,根本进不去门。原来,门口的卫兵把他当成叫花子了。

张学良性格极像母亲,他自尊心很强。门卫嘲笑他是叫花子,且用刺刀把他的狗皮帽子挑起来扔出去后,他觉得自己受了极大的侮辱。而这侮辱,很明显是父亲给的。

回新民的路上,张学良是一路哭回去的。一边哭,他一边将张作霖骂了几十遍。也是直到这时候,张学良才知道:自己对父亲竟有如此深的怨言。实际上,他对父亲的怨恨,多半来自母亲平日情绪的影响。

张学良这次要钱回来后,赵春桂便带着年仅5岁的幼子张学铭亲自去了一趟奉天,回来后,她便生病了。

母亲一直是家里的依靠,她病倒后,张学良和姐姐张首芳都急坏了。赵春桂的病显然是心病,她去了一趟奉天后,彻底对自己男人死心了。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作霖的六个女儿(右一为张首芳)

原来,那日她带着学名爬冰踏雪抵达奉天时,天已经黑了,走了一天的她刚一进城便看到城门吊这些东西。她凑近一看,竟是两颗血淋淋的人头。

赵春桂哪里见到这种骇人的场面,她当即便吓得惊叫了一声。抱着受惊的学名找到张作霖住处后,她却并未看到丈夫,他只命人将她安顿到了一家客栈。

那晚,赵春桂一直没有睡着,将近三更时,张作霖到了客栈。到客栈后,张作霖嚷着困了,之后便一头倒在了炕上。赵春桂见了,便转身去倒热水了。以往,他们住在一起时,他也经常这样睡,每次,她都会端热水给他洗脚。

可当她倒完热水回来,正准备给张作霖脱鞋时,睡在旁边的张学铭竟突然一边踢被子一边嚎啕大哭。赵春桂见了忙去捂张学铭的嘴,可是晚了:被惊醒的张作霖一跃而起,直接给了张学铭一巴掌。打完儿子后,他狠狠骂道:“哭,哭,哭,咒我早死啊。”

张学铭刚刚受了惊吓,这会儿又被打了一巴掌,当即他便吓傻了,他的哭声戛然而止竟直接翻了白眼。赵春桂见儿子被吓成这样,当即就火了,她抓起张学铭的枕头向张作霖打去,张作霖当即怒吼一声,抬脚便把赵春桂踹到了地上。

天未亮,赵春桂便红着眼带着儿子踏上了回新民的路。这一路,急火攻心之下,又是冰天雪地,她病倒便也是意料之中了。

张学良并不知道母亲在奉天的遭遇,但他依旧猜到:母亲的病和父亲有关。

眼见母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张首芳哭着对弟弟张学良说:“妈不行了,你赶紧进城去找吧。”有了第一次找爹的失败教训以后,这次,张学良学乖了:离家前,他特地把最好的衣服换上了,临行前,他还带了一块银元,预备关键时候用。

这一次,张学良几乎没费什么周折便进了门。当时,张作霖正在房间里大发脾气,张学良怯生生叫了一声“爸”后,张作霖竟猛然回头对着他吼道:“滚,都给我滚。”

此时的张学良毕竟只有11岁,他的个头虽然已经蹿得很高了,可他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给张作霖这么一吼,他竟差点哭出来。可他毕竟带着任务来的,所以,他终于鼓起勇气说话了,他大声道:“爸,妈病了,病得不行了,你快去看看她吧!”

张作霖听完皱了皱眉道:“你们能不能别老来烦我,回家去吧!”

那日,张学良是哭着离开张作霖家的,踏出大门那刻,他心里满是仇恨。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如果当时他手里有枪,他一定毫不犹豫给这个无情无义的父亲一枪。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学良

张作霖并非无情无义,若他知道此时赵春桂真的已经病危,他定会放下一切前往新民。可毕竟,他还在气头上,他以为妻子是用这种方式跟他“玩花样”。

那日,张学良哭哭啼啼走了以后,张作霖心里也有些打鼓,他想起他和妻子最近一次见面时两人的冲突了。不知怎的,他心里竟觉得很内疚。他心里的感觉发生变化以后,他竟老想起赵春桂刚和他在一起时的种种了。

这些年,他在外头打拼,不论官大官小,赵春桂都从未在意过,她在乎的,从来只是张作霖这个人。若非对那些荣华富贵全不在意,她又怎会一直窝在新民那个狭窄的住所里呢。这么想以后,张作霖心里便更不是滋味了。思来想去后,张作霖决定派二夫人卢寿萱前往探探情况。

卢夫人到新民杏核胡同的旧宅里一看,当即就吓了一跳:只见躺在床上的赵春桂面若白纸,已经不能言语了。

察觉到事态严重后,他一面命人将赵夫人病情告知了张作霖,一面赶紧请医生抓药。

可赵春桂的病,终究是心病,再好的医生又有何用。连着用了几天药后,赵春桂的病情反而越来越坏了。

1912年4月15日,年仅38岁的赵春桂抑郁而终。

卢夫人用加急电报给张作霖报告了赵夫人的死讯,得知噩耗后,张作霖竟以为是误传。他怎么也不肯相信,前段日子还跟他打架的夫人,竟会突然死去。

从奉天挂专车前往新民时,张作霖的脑子里涌现的,全是早年妻子对他的各种好。

到了新民,听到一屋子的哭声时,张作霖才意识道:妻子真的病逝了。来到妻子身边后,看着床上一动不动的赵春桂,张作霖抚尸痛哭。

一旁的张首芳、张学良和张学铭见状,也跟着哭得更凶了。赵春桂离世这年,张首芳年15岁,张学良11岁,张学铭年仅5岁。

母亲的死,让张学良对父亲的恨又加深了一层。此时已经明白一切的张作霖,对于自己那日赶走儿子也充满了内疚。可他此时没有时间处理父子矛盾,他得先把妻子的后事给张罗了。

赵夫人死后,卢夫人给她准备了一口上好的棺材,这棺材为柏木打造,是她用私房钱买的。

可张作霖绕着棺材转了两圈、拍了拍后说:“这个不行,换一个”。

随后,张作霖想方设法去当地首富家弄了一副上好的金丝楠木棺材。

赵春桂的葬礼是在新民县办的,当日,奉天各督抚衙门的大小官员,张作霖拜把兄弟及所部连以上军官,日本、俄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的驻奉领事、商务代办都赶到了新民。

也是在这场葬礼上,张学良才知道:他老爹,真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但他不一般也与他无关,此刻,他对父亲只有恨意。

赵春桂的墓地被选在了驿马坊,这里背靠青山,面临流水,景色十分别致。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作霖与赵春贵合葬墓

下葬时,负责抬棺的是张景惠、张作相、 汤玉麟等,这架势,直让周围所有人都惊呆了。张学良看着一众为母亲披麻戴孝的人,心里略微觉得父亲对母亲总算“还有个样子”。

赵春桂葬礼上哭得最凶的便是张学良的姥姥了,因为怕姥姥有闪失,张学良一直陪在姥姥身边。那日,她哭着,突然一头向张作霖撞来,张首芳和张学良将她拉着后,她嘴里仍不停地骂道:“这下你称心如意了吧,没有碍眼的了是吧,我早知道闺女跟了你,没个好……”

听了岳母的话,张作霖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地干杵着,他心里比谁都难过。是啊,跟了他以后,她没落一点好,即便他做了大官,她也窝在新民,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拉住姥姥后,张学良一直恨恨地看着父亲。张作霖感受到了儿子满是怨恨的眼神,他第一次觉得:儿子已经长大了。

安葬完赵春桂后,伤心欲绝的张作霖在墓地门房住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张作霖走出门房时,张学良正好在门口,两眼红红的他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回看他一眼后瘸着腿径直走到了他身边。

看了看张学良后,张作霖一边揉腿一边对儿子说:“小六子,你记住,我死后,你就把我埋在这里。”

听了父亲这话后,张学良感觉到心里一阵绞痛,他的眼泪也夺眶而出。他哭着蹲下了身子,这次哭,他心里却有了对父亲和母亲感情的感动。他终于明白:父亲、母亲是有爱的,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都错了。

那一刻,张学良放下了很多对父亲的怨恨,他甚至开始可怜起父亲来了,是啊,他失去了母亲,父亲又何尝不是失去了一个最爱他的人呢!

赵春桂死后,张学良姐弟被张作霖带回了奉天的家里。此时,张作霖已经给张学良他们又添了弟弟妹妹。

入主奉天后,张学良才知道:自己老爹,竟然给自己找了这么多小妈,还给他们生了几个弟弟妹妹。那一刻,张学良心里的愤恨又上来了。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作霖八个儿子(右一为张学良)

张学良的脸上最是藏不住事,张作霖看一眼便知道他心里的想法了。于是,一次吃饭时,他旁敲侧击道:“你对我们这个家,是不是有什么不满?”

张学良听了后“唰”地从饭桌前站起扯着身上的皮袄子道:“你看我现在穿的啥,吃的啥,你看她们穿的啥,吃的啥,你再想想我妈!”

张作霖听了却并不生气,他扒拉了一口饭后道:“你们吃好了、穿好了,你妈只会高兴,你啊,现在得赶紧长点出息,别到时候我见了你妈不好交代!”

张学良听出了,父亲说这最后一句话时,声音有些异样,他是想起他们吗,心里又难受了。那一下,张学良心里也疼了一下。

张作霖是铆足了劲要给张学良兄妹补偿,凡是他们要的,能给的他铁定给。为了让张学良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特地从海城请来了杨景震先生,教授张学良《论语》、《孟子》以及《史记》。

后来,张作霖又为他请来沈阳名儒白永贞先生授课。

回到张作霖身边仅仅两年,张学良便迅速长成了大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他俨然已是“群龙之首”,张作霖想把儿子培养成“将门虎子”的心思也越来越明显。

一开始,张学良很抵触父亲给他安排的一切,他甚至想走一条和父亲截然相反的道路。这一来是他青春期的反叛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他和父亲始终有芥蒂的体现。

张学良虽然在母亲死后和父亲生活到了一起,可因为童年少年父亲陪伴的缺失,他对父亲缺少普通父子该有的亲近。因为母亲的缘故,他对父亲又多了一份怨气,这份怨,冲淡了张作霖作为父亲在儿子面前该有的权威。

张作霖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他甚至在努力弥补,可成长永远只有一次,张作霖终究因为这份缺失尝到了滋味了。与此同时,张作霖的工作越发忙碌起来了,这样一来,他想要尽量弥补那份缺失的陪伴,也变得不可能了。

晚年时,张学良在一篇反省的文章中曾写道:

“良年方十一岁,慈母见背,先大夫宠爱有加,但忙于军政,素少庭训,又乏良师益友。”

母亲的过早离世,加上父亲陪伴的缺失,让张学良变得较同龄人更为任性了。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开始崇拜起父亲来了。

试想,哪个儿子能对一个权势通天的父亲没有崇拜呢?作为肉体凡胎的张学良,自然也不能。

长者张作霖长子的身份,张学良享受了各种特权,他甚至还尝到了呼风唤雨的滋味。这种种,自然让他情不自禁地开始努力向父亲靠拢。但他内心深处“反老子”的一面,也并未完全消失。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作霖与张学良

1915年,张学良告别私塾,步入社会:他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大抉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张学良首先想到的竟是学医,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张作霖的脑袋竟摇得像拨浪鼓。张学良岂会因为父亲的反对就放弃学医?当然不会,他对父亲为他安排的军旅之路并不以为然。

张作霖是个聪明人,他对儿子的性格早已摸得透透的。所以,儿子对自己的建议提出反对后,他并不着急。此时的他更操心另一件事情:让儿子和自己的至交好友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成亲。

张作霖还未飞黄腾达时,曾被于文斗救过命,他当时就承诺于文斗:一旦得势,一定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以报答其救命之恩。

于凤至比张学良大了四岁,她虽是大家闺秀,性格却过分正统,所以,她自然并不能让张学良满意。可为了替父亲报恩,张学良最终决定用自己的人生替父亲“还恩情”。到这里,张学良更加在心里觉得:父亲欠他的。

办妥儿子的婚事后,张作霖开始筹划如何引导儿子走上军旅之路。他先是建议儿子去日本留学,因为张学良讨厌日本,他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他同时提出,想出国留学。这个要求当然遭到了张作霖的反对。

最终,张学良在父亲的激将法,和身边人,尤其张伯苓的影响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要献身社会、国家,抛弃安乐生活,走为民服务的道路。

做出这个决定后不久,张学良毅然走进了老子张作霖设立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历经半年的艰苦训练后,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第一期炮兵科毕业,并被授予陆军炮兵上校军衔。

正是在东北讲武堂,张学良的生活、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官郭松龄的帮助下,他系统地学习了战术、兵制、兵器、地形、交通、筑城等军事科目,这为他以后统帅奉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张学良的这一步路,张作霖非常满意,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心情。毕业那天,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好啊,小六子,没让你爹失望!好好干!”

之后不久,张学良被提拔为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的团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担任“镇威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的张学良立下了战功。此时的张学良也正式走到了东北军决策圈,他和父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级。

这时候最高兴的当然是张作霖了,他一直发愁管不住儿子,如今有了直接上级这层特殊身份,他便可以经常以上级的方式和儿子说话,他发现:用这招制儿子,还真挺灵。

随着张作霖对张学良的越来越器重,父子的关系却并未变得越来越融洽,相反,两父子经常因为决策等等各种问题爆发矛盾。张学良器重亦师亦友的郭松龄,而张作霖却看重杨宇霆。而郭松龄和杨宇霆,所代表的恰是两个阵营,即“士官派”和“陆大派”。

因为张学良过分信任郭松龄,有机可乘的他竟叛变了。这次事件,成了父子之间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两人的父子关系。

1925年,镇压郭松龄后,气愤的张作霖甚至要枪毙张学良,对着前来劝阻的人,他大喊:“并不是自己养出来的就是好的,我要是不亲自毙了小六子,对不住大家……”

最终站出来替张学良说话的竟是杨宇霆,他直言:“只有张学良能劝降郭松龄手下的人,他不但不能杀,还得授予大权。”

后世的很多人认为:张作霖当时并非真的要杀张学良,他只是用这种方式化解东北诸人对张作霖父子的怨气,以稳定人心。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

但张学良却知道,那一次,父亲是真生气了,他也在这件事情后终于明白:自己在军事上,离父亲差得太远。

郭松龄反奉后,张学良也从父亲的一系列处置中,看到了父亲异于常人的胸襟气度,他对父亲的崇拜达到了顶点。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崇拜”是巩固和发展父子关系的基础。一旦这个基础被建立,父子的很多矛盾便可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张学良也在做父亲的过程中,慢慢对父子感情有了更深地理解,他比以往更加懂得父亲的苦心了。自然,他和父亲的关系也慢慢好起来了。

但张学良和张作霖的父子关系,一直没有完全和解。他们之间,总有一些说不上来的隔阂。张作霖发现:儿子在自己面前,永远像个叛逆的孩子。只要自己触碰到他的敏感地带,他的反叛的一面便会显露出来。张作霖意识道:儿子的性格,将会妨碍他执掌大权。

可面对这一切,张作霖无计可施,他知道:这是他一手造成的。换言之,如果儿子一直被带在自己身边,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他定不会是这种性格。

就在张作霖寻思着怎么改造儿子时,他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1928年6月4日,农历四月十七,张作霖在日本人策划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这一年,张学良年27岁,而这一天,正是张学良的农历生日。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张作霖所乘坐火车车厢

得知噩耗那天,痛不欲生的张学良竟下意识地觉得:“老天爷,在戏弄他们父子”。晚年时,讲到这段时,他说:

“你说是不是老天戏弄我们,我的生日,正好是我父亲的忌日。所以我后来把生日改了,改成了大姐(于凤至)的生日五月初八。”

张作霖死时留下的唯一遗言是:“我不行了,让小六子赶快回奉天,让他好好干……”

父亲死去十多天后,张学良才以乔装打扮的方式躲过日本人的眼线回到了奉天。他回来时,父亲的遗体已经腐烂了,看到死去的父亲的那一刻,他竟没有哭泣……

见到亲生父亲惨死后的样子,竟没有眼泪?这种反常一直让后世争论不已。有人认为,张学良当时没有哭,是因为当时他的周围正险象环生,他没有时间顾及个人情感;也有人认为:张学良没有眼泪,是因为他一直把父亲当成上司,部下对上司自然没有那么多情感。

真相是:当时的张学良哭不出来,而他之所以哭不出来,是因为他的情绪太复杂。这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他对谋杀父亲的日本人的仇恨,一方面则来源于他与父亲持续几十年的恩怨纠葛。这些复杂情绪,阻碍了他失去至亲的痛苦情绪的爆发。

张学良回到奉天两天后,他为父亲办了隆重的葬礼。葬礼上,各种声音环绕在张学良的耳边:家人的哭声,周围的嘈杂声,军乐队的哀乐声……突然,他竟在这些杂乱的声音里,听到父亲棺椁里传来一声“小六子”的呼喊。恍然听到叫唤后,张学良本能地瞪着眼向棺椁的方向走了几步。可就在他走到棺椁旁时,他才意识道:是他出现幻听了,再也不会有人叫他“小六子”了。

那一刻,他终于双腿一软扶着棺椁痛呼了一声“爸”,跪下的瞬间,他的眼泪如断线的珠子一般一颗颗掉落。

周围人见状,也跟着哭喊不已。此时的张学良才真正意识道:他的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一天,即将30岁的张学良哭得像个孩子。他脑子里不断闪现和父亲相处的温馨瞬间,父亲在母亲葬礼上的那句话也不断在他耳边响起:“小六子,你记住,我死后,你就把我埋在这里。”

那天,张学良哭晕过去好几次。这20多年来,这是他情绪迸发最激烈的一天。也是在那次发泄后,他在情感上终于与父亲完全和解了。过往的怨,过往的恨,童年时父亲给过他的伤疤,都在那天全部烟消云散了:他终于和父亲彻底和解了。

张学良:少年时曾因母亲憎恨父亲,两场葬礼后,他终于与父亲和解

可这和解,竟是在父亲死后才达成。

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这个问题的答案,大约只有张作霖、张学良父子能给出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