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不知道爱好历史剧的诸君注意过没有,但凡民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黄鱼”出现的频率甚至能等同于袁大头的曝光率,但是在价值上绝对是一元面值的银元无法相比,总之就是一出现就能收获一大片惊叹声的重量级硬通货。那么“黄鱼”到底是一种什么物价?在真实的历史中,其本身到底有价值几许呢?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所谓的“黄鱼”,也就是使用压轧机制成的比较容易携带的金条,有大黄鱼和小黄鱼之分,一般情况下,十两或者超过十两的金条才被称为大黄鱼,其余的皆称为小黄鱼。虽然国民政府在推出法币之后,是严禁老百姓把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来使用的,但是由于政治黑暗、时局动荡,再加上战争的原因,法币金圆券的价格仿佛是坐了火箭一般连续飞涨,上世纪二十十年代的时候,100法币据说还能买一头牛,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时居然连盒火柴都买不到了。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所以在这那种环境下,有点家底的人家自然不会死攥着一叠叠有可能变成厕纸的钞票,价值坚挺又携带起来比一麻袋一麻袋的金圆券要容易得多的大小黄鱼,自然成了大户人家小金库里的首选,当然,不少商家之间的交易也采用了这种信得过的硬通货。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民国时期标准的黄鱼,大部分都是国民政府在1945年到1949年的这一个时间段生产制造的,据统计到1949年下半年之后,国民政府总共生产各种重各种规格的金条大约有111万条,重量大约为153万两之多。其中10两重的大黄鱼,按照解放前1斤16两来计算,1两黄金大概为31.25克,十两也就是312.5克,成色为千分之991.0。最轻31.25克也就是一两小黄鱼,即便是购买力强劲的袁大头,三四十块才能换上一条,据说就算是当时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拿上三四条大黄鱼,连装修都足够了。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黄鱼中最精良者,则为1946年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还生产的金条,该银行采用进口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选用的黄金成色也强于其他厂出产的金条,其金条规格品质也较为丰富,不单单有一两五两十两等标准,还有五钱、二两、三两等种类。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上海中央造币厂的大黄鱼,外形为长条设计,长约四寸,宽约五分,看起来就跟一块小金砖似的,金条的正面图案雕刻的为孙中山的头像,并铸有“中央造币厂制”的字样,背面铸有金条重量、成色、编号、等字样。据说蒋家王朝败走台湾之际,曾给潜伏下来的特务发放了若干大小黄鱼,作为活动经费,企图以待时日东山再起,但是这些潜伏者除了给剧作者增加一些创作素材之外,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民国影视剧里的大小黄鱼 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