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80后的同学们,肯定不会忘记语文课本中那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影响了数代中国人,它是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写的报告文学,最早是在1951年4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所以,在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潜意识:解放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其实,除了征战沙场的将士们,那些默默在后方支援的普通老百姓,也是最可爱的人。

早在2015年,在湖北就有一则这样的报道:一名年逾七旬的老大爷拿着爷爷传下来的一张借条,到当地政府讨要欠款。欠条上写着金额400大洋,随后得到了处理。

这一个小事情,却牵出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历史,回忆起当年的种种情形,不禁让人涓然泪下。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85年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局势动荡。生活在小山村的百姓时常可以看到身穿不同军装的部队,心中的戒备难以放下,成天提心吊胆的过着日子。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直到有一天,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出现在了老人家庭所在的村子里,这支军队看起来并不富裕,很有“自己人”的味道。不仅对当地百姓十分尊敬,还时常帮助乡亲们干活,一来二往也就慢慢熟悉了。红军这两个字被乡亲们接纳,并且认定了这就是人民的子弟兵。

虽然乡亲们已经把这些可爱的战士当作了一家人,有什么需要都主动帮助,但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定不能要群众的一针一线,那就必须要严格准守。

这不仅让乡亲们犯了愁,也让本就需要大量物资的红军陷入了困境。最后大家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写欠条。只要有红军队伍的地方,凭借欠条就可以兑现。

当年老人的爷爷杨长根借给了红军400大洋,可以说是倾尽了全部家产,这种信任的程度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每个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人民军队为人民,乡亲们借粮借钱,其实本就没有想过再要回来。杨长根也一样,他把这张借条保存起来,是为了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和情感。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就这张借条本身而言,已经是无价之宝了。

时光荏苒,当年的杨长根已经去世。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他的孙子晚年生活拮据,为了生计,他想到了爷爷留下来的这张欠条,所以才有了老人到政府讨要欠款的事情。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湖北孝感市市政府里,老人十分小心的拿出欠条,小心翼翼地递到了工作人员的面前。问道:“你们还认不认这个?”

接待的工作人员先是一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欠条,于是快速给领导汇报。得到的答复是:“先核实,确认是真实的,立马兑现”。

因为当年的双方都已经去世,要查这张欠条的真实性非常有难度。但这涉及到党和百姓之间的信任问题,还有诚信问题,当地政府立即成立了工作小组进行核实。

需要核实的地方有三个,首先要弄清楚借款的部队真实性,其次要核对杨长根这个村庄是否驻扎过这个部队,最后要弄清楚是基于什么原因借款,因为400大洋对于当时的一个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在《党史》中查询,了解到欠条上的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特务营,确实是存在的。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其实就是1927年11月3日黄麻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农民武装,但这支队伍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1930年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就正式合编为红四方面军,这个番号也就被取消了。从欠条的时间和红一军存在的时间来看,是合理的。

对于扬长根所在的村庄,也有佐证。1927年鄂豫边根据地被开辟了出来,两年后皖西根据地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进行了三地整合,也就出现了鄂豫皖根据地。

而红一军恰好是鄂豫皖苏区主力部队之一,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鄂豫皖根据地。众所周知,这个“鄂”,指的就是湖北。到这里已经确定欠条上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吻合的。

最后要确认借款的原因,在《孝感县志》中有这样的加载:“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在阳平口战役结束之后,部队进行了大幅度的扩编。”也就是说,当时部队在阳平口战役后,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编,人数大量增加,装备和粮食肯定也要跟上。

这也就印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欠条存在,刘长根为了支援部队建设,把全部家产都拿了出来,实在令人佩服。

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85年后,孙子拿着欠条讨要,政府兑现了吗

时隔85年,这张欠条在当地政府兑现了。确认其真实性之后,政府按照一比一百的比例进行了兑换,刘长根的孙子凭借欠条拿到了四万元的钱款。

这个兑换的比例,是用当时的物价和2015年的物价进行对比,然后得出的结果。对于老人来说,十分满意,四万元钱款拿到手中,感觉暖洋洋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