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精锐,为何突然改变立场?与这种思想有关

冷战时期,苏联军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70~80年代,在衡量战略武器威力的13项指标中,苏联军队有10项居于领先地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顺应新思维改革,便从1988年开始推行裁军、撤军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军总兵力下降到了约425万,规模有所缩小。但即便如此,苏联武装力量仍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军队,仍掌握着首屈一指的钢铁装甲集群和战略核武器,实力非普通武装所能及。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精锐,为何突然改变立场?与这种思想有关

然而,当苏联政权于1991年走向解体之时,拥兵400多万的苏联军队,却未能在危难之际拯救国家。1989~1990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频发冲突事端,立陶宛等国出现了脱离苏联的苗头。1990年,在苏共二十八大结束之后,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改革,也几乎完全偏离了方向。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15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签署《新联盟条约》,变苏联为“新苏联”,苏联由此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苏联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危险,兵多将广的苏联军队,却仍旧没能力挽狂澜。1991年下旬,伴随着国内事件的频发,苏联政权所面临的危机也愈发严重。当年8月19日,为了挽救苏联的命运,一批苏联元老策划了八一九事件,抽调一批苏军精锐部队进入莫斯科。可是,在叶利钦等人的宣传攻势下,进京的“塔曼”师等苏军精锐,很快就改变了立场,导致行动失败。八一九事件结束后,苏联解体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最终于1991年12月26日彻底崩溃。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精锐,为何突然改变立场?与这种思想有关

那么,苏联军队为何没能挽救苏联政权呢?其实,这与苏联后期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有很大关系。常言道,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苏联的解体,与其说是西方世界对东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得逞案例,不如说是超级大国忽略自身弊端和失误、而走向崩溃的沉重教训。我们就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苏军未能挽救政权的原因。

“新思维”改革的推行,造成思想领域混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推行“新思维”改革。“新思维”名义上是改革,但在俄语原词中的意义,却更像是“重建”。按理说,合理正确的改革,可以帮助苏联挽回颓势。但“新思维”改革推行后不久,就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其中自然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在作怪,但也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思路不正确、手段不高明存在莫大关系。1987~1989年,在西方的幕后支持下,苏联国内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座谈会”、“沙龙”、“讲座”等舆论组织。这些组织不以科普知识为已任,反而以故意抹黑苏联、揭发苏联“黑幕”为荣,极大地搞乱了思想领域。

面对舆论领域出现的混乱,戈尔巴乔夫等人不仅未能及时纠正,反而助长了不正之风。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后,苏联的改革几乎完全变了方向。由于过度地推行民主化与公开性,苏联的思想领域也更加难以控制。到1990年8月时,苏联国内出现了9万多个各色名目的“党”,其中有20个自称“全国性政党”。到了1991年,苏共仅掌握全国1.5%的报刊。借此乱局,一些由西方扶植的“代理人”,把持了苏联的宣传工具,继而对苏联历史进行更大程度的抹黑、否定,致使局面更加难以收拾。因此,到1991年时,苏联的国内形势已经相当混乱。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精锐,为何突然改变立场?与这种思想有关

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严重危害,极大瓦解了苏军凝聚力

其实,早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时期,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苗头就已经出现,当年,赫鲁晓夫在会议上全盘否定斯大林。而到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扩大化,并声称要“恢复历史公正”。他们是怎么“恢复历史公正”的呢?原来,他们把苏联所有的英雄人物几乎都给否定了。在他们的理论中,列宁是“德皇派来的间谍”,捷尔任斯基是“刽子手”,卓娅是“纵火犯”,斯大林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种“历史公正”,违背了辩证法原则,本就是一种不公正。在这种思想下,苏联民众的信念自然发生了动摇。

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民间造成负面影响,在苏联军队中也是贻害无穷。这种思想在苏联军内传播开后,许多苏军官兵放弃了对苏联政权的认同,并转向了对自身民族加盟国的认同。于是,80年代中后期,苏联军内出现了众多民族主义准军事组织,一些士兵不再听从上级的命令。例如,1988年亚美尼亚发生了大地震,苏军中的亚美尼亚士兵,便大量自发回乡参加重建工作。阿富汗战场上,部分乌兹别克、塔吉克士兵,甚至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兄弟”站在了一起。1990年春季,有7个加盟国未能完成征兵任务,情况十分不妙。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精锐,为何突然改变立场?与这种思想有关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士兵内心茫然,不知道该不该维护苏联

当苏联军内出现信念动摇情况之时,叶利钦、克拉夫丘克等西方派官员,趁机拉拢其本民族的苏军官兵,以扩大其影响力。有一次,叶利钦在访问图拉空降兵驻地时,对指挥官格拉乔夫说:“当你们合法选举的俄罗斯领袖受到生命威胁时,你会率领部队保护他吗?”得到的回答是:“会。”依靠类似的方法,叶利钦在苏军的俄罗斯族官兵中得到了拥护,克拉夫丘克在苏军的乌克兰族官兵中受到了支持。而由苏联多民族凝聚成的苏维埃武装力量,就在这种“宣传攻势”下走向了瓦解。

长期的思想领域混乱,动摇了广大军民的信念,而鲁斯特事件后戈尔巴乔夫频频让苏联军队“背锅”的做法,又激化了军队与政界之间的矛盾。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八一九事件发生时,包括“塔曼”师在内的苏军精锐虽然进入了莫斯科,但大批苏军士兵的思想已经处在迷茫状态。一些官兵对执行任务的信心不足,一些官兵分不明白事件的性质,一些官兵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更有一些官兵对苏联国家的前途产生了疑问。借此机会,叶利钦再次发起“宣传攻势”,最终促使“塔曼”师等部队改变了立场。

八一九事件时,众多苏军精锐,为何突然改变立场?与这种思想有关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也是瓦解苏联军队凝聚力、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苏联军队也难以有更大的作为。最终,在1991年12月25~26日,苏联彻底解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