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对于一名沙场宿将而言,苍凉的军号比江南丝竹更加动听,金戈铁马更是胜过世间一切的乐音。无论是少年的意气风发,还是老将的精神矍铄,都是一样的壮怀激烈。
01
也许每一个军人心底深处都有“封狼居胥”的梦想,每一名将军都以17岁功成名就的霍去病为榜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梦寐以求的战场英姿。在我国近代奋起直追的岁月里,无数的仁人志士相继涌现,为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用尽自己全部的心力,革命的浪潮席卷着他们,他们也带动着浪潮的前进。不少少年将军也在那场浪潮中相继涌现,他们用自己的传奇诠释着“有志不在年高”的真理。

▲《建国大业》叶挺剧照
想来看过《建军大业》这部电影的朋友,一定对叶挺将军这一角色感到印象深刻。电影中叶挺将军由欧豪所扮演,其年少轻狂的潇洒英姿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有人可能会觉得欧豪的演技太过浮夸,但是作为少年成名的将军,又有谁能像老将那般沉稳?少年人就应该狂,也有狂的资本。这不是骄纵,而是一种年轻气盛的活力的体现。
▲刘咏尧旧照
今天要讲的也是一位年少将军的故事,他同样是个“狂人”,同样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潇洒,他就是刘咏尧将军。这位将军14岁弃笔参军,36岁官至中将,42岁晋衔成上将,这样的晋升速度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堪称传奇,他也的确在时代浪潮中创造出了自己的传奇。
02
刘咏尧,190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从小就是个聪明又刻苦的孩子,从私塾到小学一直成绩优异,是名副其实的学霸。1922年8月,刘咏尧顺利考入北京朝阳大学。那时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各种新旧思想观念冲击得整个中国晕头转向,全国几乎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刘咏尧已经意识到按部就班的读书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毫无意义,只有从军才能真正于国有益,于是14岁的他效仿班超弃笔参军,入学半年后就进入广州大本营学生连,同年冬天又进入陆军讲武学校。
▲黄埔军校照片
1924年8月,刘咏尧进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黄埔军校,并成为第一期第六队的受训队员,当时他年仅15岁,是这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刘咏尧年纪虽小,但心志坚定,他对自己非常“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每个科目都要拿到名列前茅的成绩,铆足了劲儿要把年长的同学都比下去。1925年春,刘咏尧从黄埔军校毕业,同年2月开始随学生军东征,并担任冲锋队队长。
▲刘咏尧青年照
03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东征时,刘咏尧多次负伤不下前线,因为屡立战功被升为营长。同年还获得了赴苏联学习的机会,12月进入莫斯科大学深造,进入中山大学“理论家班”。1927年秋,刘咏尧学成归国,在陆军担任中校营长,后来擢升为上校团长。随后刘咏尧被调往陆军军官学校任政训处总教官,这是个文职工作,跟刘咏尧投笔从戎的初衷不符,刘咏尧产生了被大材小用的感觉,心中很不舒服。但是既然是工作刘咏尧就认真去对待,在本职工作上做得十分出色,深受赏识。
▲刘咏尧全家福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刘咏尧升到了陆军中将,这一年他也才36岁。之后就是解放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高层也许想效仿前人,结局竟与南朝宋皇帝刘义隆惊人地相似:“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在此期间,刘咏尧依旧从事文职,兴建大学担任校长,筹建抗日遗属工厂兼任厂长等。1949年,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刘咏尧12月也随之前往台湾。1951年,年仅42岁的刘咏尧被授予上将军衔,从此以后就逐渐淡出了政坛。
▲刘若英照片
然而,即使退出军旅,刘咏尧也一样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刘咏尧的孙女正是火遍海外和两岸的著名歌星刘若英,刘咏尧特别爱听孙女唱《黄埔军校校歌》,也喜欢听《绿岛小夜曲》。刘若英那首《后来》更是火遍了海外,在中国几乎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不少网友都是听她的歌长大的。刘若英没有依靠家族的资源,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如今的成就,但她也坦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祖父的鼓励和谆谆教导。
结语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国家能有如今的繁荣昌盛,就是离不开像刘咏尧这样年少时便志存高远,竭尽全力为祖国添砖加瓦的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屈居在后的文职人员,但他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参考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