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许世友同样出身少林的开国中将,两人5年同处寺中,却互不相识

众所周知,开国上将许世友是少林寺出身,从小学习了一身的武功,后来参军后,许世友多次担任敢死队的队长,可以说这身武功给了他不少的帮助,在我军中,也有许多虽然没有出身少林,但依然是武功高强的将军们,譬如耿飚,譬如孙继先。

红军三大主力军会师后,许世友进入“红大”学习,有一天,他和耿飚一起散步时,听闻耿飚是位练家子,就说要和他比武,耿飚对许世友说:“南拳北腿,咱俩不一定打得起来,再说,谁打了谁也不合适,还是你自己来一套吧”

与许世友同样出身少林的开国中将,两人5年同处寺中,却互不相识

许世友听后,当即耍了一套拳,赢得了耿飚的喝彩,后来耿飚在回忆录中给予了许世友很高的评价,他写道:许世友果然打了一套拳,“少林”味十足,真有力可扛鼎之势。那种所向披靡的风格,与他直爽、粗犷、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相符。

耿飚武功高强,他的家世不一样,他的父亲耿楚南是清末时期出了名的武功高手,还曾被皇帝赐予了“虎头双钩”,从此便有了“双钩大侠”的称号。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耿飚自然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也是学得了一身的好武艺,那么耿飚的武功有多高呢?《耿飚传》中记载。

“南雄水口战役,耿飚时任红三军9师参谋长。在这次战役中,红三军成了粤军主要攻击的部队,此役虽然击溃粤军15个团,但是红军伤亡惨重,在这次战役中,红9师师长受伤,三个团的团长都已牺牲,耿飚靠一把马刀在战场上拼杀了几个来回,才等来陈毅率领的援军。”

与许世友同样出身少林的开国中将,两人5年同处寺中,却互不相识

“湘江战役中,耿飚为红四团团长,敌人子弹打到了红四团指挥部,警卫员拉着耿飚后撤,耿飚一声怒吼“拿马刀来”。在湘江战役的那一时期,耿飚患疟疾,时不时地打着摆子,身体还很虚弱。结果耿飚冲到敌人隐藏的阵地,一把马刀之下,收拾了敌人一个排,自己身上沾满了敌人的脑浆、血浆,致使他干呕不止。”

从这些记载中,由此可见耿飚的武功之高。

孙继先也是武功高手,同时,他还有另外的一个身份,他是红军时期强渡大渡河的十八位勇士之一,后来成为开国中将。

孙继先是山东省曹县人,从小就拜高人学艺,练得一身好武艺,精通各种武器,湘江战役时,孙继先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在战斗中,他手中的枪子弹打完了,就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打出了一条血路。

与许世友同样出身少林的开国中将,两人5年同处寺中,却互不相识

孙继先

冲出来后,孙继先全身的衣服都被血浸透了,但没有一滴血是他自己的,许世友得知此事后,竖起了大拇指:“老孙真厉害,我佩服。”

像是耿飚,孙继先,许世友等人,都是我军中有名的武功高手,那么,我军中还有其他有名的武功高手吗?还有一位开国中将也是,他叫钱钧,十分巧合的是,他和许世友是同出少林,两人还曾在寺中同处了5年,不过两人那个时候却是互不相识。

钱钧是河南光山县人,1905年出生,由于家贫,钱钧为了谋生,先后学打铁、钉掌等手艺,11岁时,钱钧不愿再忍受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就决定前往少林寺学习武功。

钱钧入少林时,许世友已经在少林寺待了3年了,初入少林,钱钧被安排前去劈材烧火,没有劈材刀,钱钧就问,和尚说举起自己的手说:“这就是刀,”随后,他用手将木头,一片一片拧下来,钱钧第一次看到这么神奇的事情,非常惊愕。

与许世友同样出身少林的开国中将,两人5年同处寺中,却互不相识

钱钧

由于这种震撼,钱钧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武艺,

一千多年来,少林寺方丈堂前的东寮房门口,一直高高地悬挂着一块一二百公斤重的铁云排。每当全寺僧众集合做佛事,或集中传话,执事僧就敲响云排通知。钱钧曾用这块云排练习臂力,以摘下不发一声为标准进行练习。一连几年每天如此地练习,最后钱钧练到能单手摘挂,并且面不改色喘气如平常。

在少林寺,钱钧待了5年的时间,他与许世友同一年离开了少林,在许世友两人之间,许世友武功高强,他是以拳法名震于世间,而钱钧,则是以掌法。手掌如同一把锋利的斧头,劈石好似切豆腐般轻松。

两人参加革命时,都是加入的红四方面军,不过当时两人只是战友,并不是非常熟悉,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两人在延安,聊起了各自的过往,他们这才知道,原来两人居然是少林寺的“师兄弟”,如此有缘,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与许世友同样出身少林的开国中将,两人5年同处寺中,却互不相识

在各自的革命生涯里,他们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后,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钱钧则是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晚年时,许世友和钱钧都在南京居住,当时许世友经常去找这位“小师弟”聊天,两人耳背,他们各自说自己的话,答非所问。

但是尽管如此,两人聊天还是津津有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