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区,使广大阅读爱好者进一步了解青原区人文历史,擦亮青原区“红色东井冈”、“文山正气源”、“阳明首践地”、“庐陵特色村”、“生态康养区”文旅名片,真正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诗与远方在青原成为更新潮的阅读体验。吉安市青原区开展了“文旅青原 诗与远方——跟着书本游青原”活动。
活动由吉安市作协、青原区文广旅局、青原区文联主办,由青原区图书馆、青原区作协承办。活动内容为参观渼陂古村,品读胡刚毅的诗集《思想的蜜蜂》。
《思想的蜜蜂》的作者胡刚毅,生于革命圣地井冈山。曾任井冈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在《诗刊》、《诗选刊》、《中国诗选》、《人民日报》等报刊和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1200余篇。出版诗集《生命与大海》、散文集《巍巍井冈山》、诗集《每个人都是一棵走动的树》等七部。多次在《诗刊》社、《诗选刊》社、江西省文联举办的诗歌大奖赛中获奖,有诗作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及《中国诗歌白皮书》等三十多种选本。他2007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吉安市庐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吉安市作协顾问。
与会者有:龚奎林,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吉安市作协主席;冯为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梦星,庐陵文化专家、吉安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胡刚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庐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吉安市作家协会顾问;郭远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安市作协副主席;李夏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安市融媒体中心专刊副刊部主任;周帆,青原区图书馆馆长等。他们他们交流了阅读体会,谈了感受,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评点,并朗读了《思想的蜜蜂》的部分诗作。
大家纷纷发言,认为胡刚毅的诗,充溢灵气,而其灵动正源于对大自然万物的爱的深沉和执着追求。读他的诗,无论是春风春景、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还是日月星辰、大河小溪、泥土枯树、飞花彩蝶,无不入境去俗,叫人魂逐飞蓬,长歌不已。刚毅的诗是爱的心灵烛照,其思辩的感悟之语,即如小草吧,却也少不了那份清纯。刚毅诗如其人,清新自然、含蓄不露、朴实无华,却蕴藏着质朴、自然、深沉的美。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状物写人,设巧精构,雅意深笃。他摒弃那些内容和立意上脱离时代、脱离群众,语言和手法上晦涩离奇、故弄玄虚的诗,走一条清新、健康、明朗的创作道路。这正是井冈山的风格,井冈山的气质,井冈山的美。
与会者参观游览了千年古村——渼陂。
文旅青原,诗与远方。千年古村渼陂,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南宋初年便有人居住,已走过近千年历史。渼陂村是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有3000余人口。更稀罕的是村里有367幢是明清民居建筑。那造型古朴、风格别致的古屋,仿佛一位位饱经岁月风霜的历史老人,静静地倾诉昔日的繁华和荣耀。1930年,红四军来到渼陂,留下了“当年鏖战急”,“分田分地真忙”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梁氏宗祠”,这是美陂村的总祠。村里还有5个分祠、10多个家祠。四个黑底黄字的“梁氏宗祠”大横匾悬挂于大门正中,夺人双目。上有“翰林第”匾牌,赤底黄字,底部写有“红四军军部”五个白底黑字。当年这祠堂是红四军将领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中枢。红色的历史为“梁氏宗祠”烙下神秘而永远的印记。
走进总祠堂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褐红色的石柱,共有37根。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副对联。令人惊异的是大多对联的上、下联开头都是同一的“嵌头字”——“永慕”。原来这里是大名鼎鼎的“永慕堂”。相传当地过年时,村里族长为考评谁的才学高,令家家推一人来写对联,内容多是为人、读书、美德、光宗耀祖、克勤克俭这些内容,优胜者的对联雕刻在石柱上,好生风光。故当地文风鼎盛,代代延续……
踏着一块块油光可鉴的青石板,穿过一条曲折有致的幽深小巷,我们浏览了节寿堂、孝友堂、明新书院、敬德书院、司马第、古槐第、启公祠、洪庆堂、求志堂……
一幢幢明清民居建筑如一幅幅回味无穷的民俗古画,又似一篇篇含义深邃隽永的古典散文,展示出昔日辉煌的文化历史,同时也生动地讲述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色历史。
富水河的清流顺着水渠,灌满28口池塘。或许天上星星将惊喜地发现地上怎突然多了28个亮丽的姊妹!那一口口水塘是一个个少女的明眸,她的脉脉秋波将抛向谁?
昔日的渼陂村依托富水河这条黄金水道富甲一方,如今青原区政府正投资数千万元修建一条河东至东固镇的百里柏油公路。渼陂村是长在这条强健而柔韧藤蔓上一个硕大的宝葫芦儿,日日见长……
“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古诗描绘了江南莺鸣千里、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而千年古村渼陂历史文化的“绿叶”与革命历史的“红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愈来愈引人瞩目。一个旅游开发的花团锦簇之春已姗姗走来!
(作者:胡思琦、周帆、陈雨、康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