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件作品标志着贫穷艺术首个变革时期的顶峰,关于它的争议性解释不绝于耳

简尼思·库奈里斯(1936年,比雷埃夫斯)

《无题》(《十二匹活马》),1969

阿蒂科画廊装置艺术品,罗马,1969

这件作品标志着贫穷艺术首个变革时期的顶峰,关于它的争议性解释不绝于耳

G.切兰特,《简尼思·库奈里斯:无题》(十二匹活马),B.科鲁瑟和K.黑格维施著,《艺术展览:本世纪三大艺术展览的文献》,因泽尔出版社,法兰克福-莱比锡,1991,198-203页。

1969年1月,在阿蒂科画廊里展示的十二匹活马标志着贫穷艺术首个变革时期的顶峰。在之前的十五个月里,由于批评家杰尔马诺·切兰特的积极推动,热那亚、博洛尼亚、阿玛菲举办了团体展览,这些活动还有一个宣言(“贫穷艺术就是一场游击战”,《闪光艺术》,1967,第5页),这个宣言并不适合用来在1968年的政治和社会斗争中明确一个具有革命性的艺术家角色:“一种新的态度想要再次‘实实在在’地掌控我们存在的地方,这种新的态度使得艺术家不断做出改变。被这种态度利用的艺术家成为战士,他们想要选择战斗的地点。这些被利用的艺术家的优势在于他们很多变,他们混入敌方阵营,能够突然出现打击对方。”这使我们回想起一种传统的调停机构,也就是介于人和自然力量之间,在公共空间利用自然物品,采用一种令人愉悦的大众剧院的形式,尽可能自发地进行创作。

在罗马的阿蒂科画廊(这是一个讽刺的名字,一开始这个地方被作为地下室挖掘出来,之后便作为车库被租出去)举办的展览上,库奈里斯展出了十二匹马,每匹都以合适的距离被缰绳系在墙上。众所周知,在一家画廊展出活的动物的行为和商业展览并没关系,库奈里斯想要在中立的和不具有展示性的建筑空间里带来完整的自然力量,动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感知环境的方式。画廊空间是非个人的,是匿名的。在展览期间,画廊的地板会被定期打扫,于是这种整洁就和动物的野性力量间产生了一种紧张感。它们的存在也在肉体上干预了参观者的运动,人们走到地下画廊不得不产生的感官感受自然地延伸到嗅觉和听觉。尽管如此,库奈里斯的创作仍停留在一件静态作品的层面。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件偶发艺术品,甚至在背景墙上现出轮廓的马的形象使人想起——正如在作者的其他作品里——形象和背景之间基本的视觉辩证法。

在这件作品里,对“资产阶级”展示空间的批评延伸到艺术家和作为商业体系象征的画廊之间的冲突。系在墙上,马实际上能够被看作是艺术家的一个暗喻形象——一个有能力激起创造力量的反抗者,但被现存的社会结构抑制了力量。

此外,对这件作品的争议性解释不绝于耳,这些解释和作为整体性标志的十二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关于空间的三维的四个倍增的基本点,关于炼金术的三个原则的四个基础元素。马的形象还能和传统绘画象征体系产生联系。仅在20世纪,我们就可以在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作品里发现这一点。但是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不是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寻,人们才能理解库奈里斯作品的真正含义。这次展出仅仅几个月前,在1968年10月,美国艺术家瓦尔特·德·玛利亚曾进行了一场相似的操作:实际用地五十米的立方体侵略了画廊空间,在那里,艺术家以纯粹的自然性的名义首次以最轰动的形式反对展示空间。

摘自《当代艺术》

这件作品标志着贫穷艺术首个变革时期的顶峰,关于它的争议性解释不绝于耳

全球艺术史

〔意大利〕亚历山大·德尔·普波 著

周彬彬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如今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是:艺术可以让人想到很多东西,但特别的是,艺术和任何东西都不像。我们知道艺术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并不确定那到底是什么。

本书配以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内容简介

《当代艺术》是“全球艺术史”系列中的一册。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自20世纪至今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的崛起为源头,选取了当代艺术中的标志性事件来进行阐述,同时揭示了一些当代特有的有趣现象的根源。

“全球艺术史”系列丛书引进自意大利,是一套全新、开放且系统的世界艺术百科全书,向读者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艺术创作。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德尔·普波,意大利乌迪内大学教授,艺术史研究者,著有《当代艺术》等多部艺术史论著。

译者简介

周彬彬,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专业。她曾为多家合作单位翻译过稿件,参加国际等级考试项目并获得优异成绩,翻译有《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拿破仑时代的艺术》《梵蒂冈古墓》等。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