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件作品标志着貧窮藝術首個變革時期的頂峰,關于它的争議性解釋不絕于耳

簡尼思·庫奈裡斯(1936年,比雷埃夫斯)

《無題》(《十二匹活馬》),1969

阿蒂科畫廊裝置藝術品,羅馬,1969

這件作品标志着貧窮藝術首個變革時期的頂峰,關于它的争議性解釋不絕于耳

G.切蘭特,《簡尼思·庫奈裡斯:無題》(十二匹活馬),B.科魯瑟和K.黑格維施著,《藝術展覽:本世紀三大藝術展覽的文獻》,因澤爾出版社,法蘭克福-萊比錫,1991,198-203頁。

1969年1月,在阿蒂科畫廊裡展示的十二匹活馬标志着貧窮藝術首個變革時期的頂峰。在之前的十五個月裡,由于批評家傑爾馬諾·切蘭特的積極推動,熱那亞、博洛尼亞、阿瑪菲舉辦了團體展覽,這些活動還有一個宣言(“貧窮藝術就是一場遊擊戰”,《閃光藝術》,1967,第5頁),這個宣言并不适合用來在1968年的政治和社會鬥争中明确一個具有革命性的藝術家角色:“一種新的态度想要再次‘實實在在’地掌控我們存在的地方,這種新的态度使得藝術家不斷做出改變。被這種态度利用的藝術家成為戰士,他們想要選擇戰鬥的地點。這些被利用的藝術家的優勢在于他們很多變,他們混入敵方陣營,能夠突然出現打擊對方。”這使我們回想起一種傳統的調停機構,也就是介于人和自然力量之間,在公共空間利用自然物品,采用一種令人愉悅的大衆劇院的形式,盡可能自發地進行創作。

在羅馬的阿蒂科畫廊(這是一個諷刺的名字,一開始這個地方被作為地下室挖掘出來,之後便作為車庫被租出去)舉辦的展覽上,庫奈裡斯展出了十二匹馬,每匹都以合适的距離被缰繩系在牆上。衆所周知,在一家畫廊展出活的動物的行為和商業展覽并沒關系,庫奈裡斯想要在中立的和不具有展示性的建築空間裡帶來完整的自然力量,動物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人感覺環境的方式。畫廊空間是非個人的,是匿名的。在展覽期間,畫廊的地闆會被定期打掃,于是這種整潔就和動物的野性力量間産生了一種緊張感。它們的存在也在肉體上幹預了參觀者的運動,人們走到地下畫廊不得不産生的感官感受自然地延伸到嗅覺和聽覺。盡管如此,庫奈裡斯的創作仍停留在一件靜态作品的層面。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件偶發藝術品,甚至在背景牆上現出輪廓的馬的形象使人想起——正如在作者的其他作品裡——形象和背景之間基本的視覺辯證法。

在這件作品裡,對“資産階級”展示空間的批評延伸到藝術家和作為商業體系象征的畫廊之間的沖突。系在牆上,馬實際上能夠被看作是藝術家的一個暗喻形象——一個有能力激起創造力量的反抗者,但被現存的社會結構抑制了力量。

此外,對這件作品的争議性解釋不絕于耳,這些解釋和作為整體性标志的十二這個數字的象征意義聯系在一起——關于空間的三維的四個倍增的基本點,關于煉金術的三個原則的四個基礎元素。馬的形象還能和傳統繪畫象征體系産生聯系。僅在20世紀,我們就可以在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作品裡發現這一點。但是要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不是在曆史的縫隙中找尋,人們才能了解庫奈裡斯作品的真正含義。這次展出僅僅幾個月前,在1968年10月,美國藝術家瓦爾特·德·瑪利亞曾進行了一場相似的操作:實際用地五十米的立方體侵略了畫廊空間,在那裡,藝術家以純粹的自然性的名義首次以最轟動的形式反對展示空間。

摘自《當代藝術》

這件作品标志着貧窮藝術首個變革時期的頂峰,關于它的争議性解釋不絕于耳

全球藝術史

〔意大利〕亞曆山大·德爾·普波 著

周彬彬 譯

上海三聯書店 鳳凰壹力

如今藝術領域存在的問題是:藝術可以讓人想到很多東西,但特别的是,藝術和任何東西都不像。我們知道藝術意味着什麼,但我們并不确定那到底是什麼。

本書配以精美的圖檔,向讀者展示了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

内容簡介

《當代藝術》是“全球藝術史”系列中的一冊。本書向讀者介紹了自20世紀至今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以波洛克為代表的新一代藝術家的崛起為源頭,選取了當代藝術中的标志性事件來進行闡述,同時揭示了一些當代特有的有趣現象的根源。

“全球藝術史”系列叢書引進自意大利,是一套全新、開放且系統的世界藝術百科全書,向讀者介紹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藝術創作。

作者簡介

亞曆山大·德爾·普波,意大利烏迪内大學教授,藝術史研究者,著有《當代藝術》等多部藝術史論著。

譯者簡介

周彬彬,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意大利語語言文學專業。她曾為多家合作機關翻譯過稿件,參加國際等級考試項目并獲得優異成績,翻譯有《浪漫主義時代的藝術》《拿破侖時代的藝術》《梵蒂岡古墓》等。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系背景處理|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