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厌学情绪战斗日记(69)——从“恐声症”看家长自我觉察与改变

作者:厌学和本博士

本文原创作者为阳光阿莘。

希望他的分享,能够给经受厌学症困扰的家庭以力量和希望。

与厌学情绪战斗日记(69)——从“恐声症”看家长自我觉察与改变

阳光阿莘:

与厌学情绪战斗日记(69)——从“恐声症”看家长自我觉察与改变

2021年12月28日(星期二),今天早上,与孩子妈妈一起吃早饭,面包、牛奶麦片粥。吃饭的过程中,我的喝粥的声音引起了队友的强烈不满,她告诉我听到这个声音很难受,希望我能不出声。我认为我的声音只是正常的,她喝粥也有这样的声音。过去的三年里,我们经常因为这个发生争吵和冲突,我认为不能舒服的吃饭很难受,她认为这是很难听的声音,为什么不改变呢,是不是以后要分餐?如果在过去,冲突会迅速爆发,可能会持续1天。现在,我们都能思考自己的情绪。

饭后,我们对这件事进行了交流。队友说,我就是这样不喜欢这个声音。我认为,我的声音不足以引起别人的不舒适,因为几十年的时间,除了近几年队友有这种看法,我并没有收到其他人的类似反馈。我比较担心这是冰山效应,也就是表面的现象下隐藏着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不过我愿意调整自己,避免发出这个只有喝粥的时候声音。队友说,真的有恐声症吗?随手上网查了一下,没想到真的有这个说法!

下面是关于“恐声症”的文章摘录:

咀嚼声是恐声症人群最为敏感的声音之一。

许多深受恐声症之扰的人在获取相关信息渠道之前,会因为“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奇葩”而倍感孤独。然而,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2],在483名大学生被试中,存在恐声症症状的竟然高达20%。

一些医生与科学家人为,这种对声音的过激反应不过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的副产物,换句话说,恐声症或许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相比之下,那些已发现与恐声症有关的“正牌”疾病便抢眼了许多,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强迫症、抽动性秽语症、泛焦虑症和分裂型人格障碍。不难想见,如果一位患者说自己一听到别人啃苹果就有上前拼命的冲动,医生多半会先从那些已有明确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入手,而不是只有少量临床报道的“恐声症”。

结果表明,志愿者们的恐声症表现具有许多共通的特征,而且,依照现今流通的临床诊断标准,没有任何一种精神障碍能够完整地将他们的症状囊括在内。因此,他们提议为恐声症“正名”,将之立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疾病,并且初步列出了诊断标准:

1.患者会被一些人为制造的声音激起负面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2.听到这些声音时,患者先是感到烦躁和厌恶,随后便很快升级为愤怒,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攻击性行为;

3.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反应是不理智的;

4.患者倾向于主动回避会出现这些声音 的场合;

5.患者会因自己的反应而感到焦虑和自责,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6.患者的反应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进行解释。

恐声症几乎没有被研究过,也尚未被正式承认为精神或神经疾病。但是,一些心理学家已经看到了它给患者造成的严重痛苦,他们确信应该认真对待它。恐声症的潜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科学家怀疑它是由一些人的大脑处理特定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的方式引起的。

在5月17日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Denys和他的同事监测了21名患有恐声症和23位健康参与者的大脑,他们观看了以下动作的视频剪辑:触发声音,如嘴唇咂嘴;中立事件,如冥想;或电影中的粗俗场景。

只有不发声的片段在两组之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在观看嘴唇咂嘴或沉重呼吸的视频时,患有恐声症的人会感到强烈的愤怒和厌恶,并且他们的心率会飙升。他们的大脑扫描显示了突出网络的过度活跃,这是一组大脑区域,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周围环境中的明显事物。

这项研究的结果与去年另一个研究小组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该研究发现,在患有恐声症的人群中,触发声音会使突出网络进入过载状态并激活负责调节恐惧和情绪的大脑区域,并形成长期记忆。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脑成像技术发现,这些大脑区域之间的联系是不同的,恐声症人群相较于健康人群,在结构上更强大。

这些研究结果使科学家怀疑恐声症是由于大脑的不同布线引起的,导致大脑感知到特定的声音非常突出,并以强烈的焦虑和痛苦做出反应。换句话说,这个大脑对咀嚼声音的反应更适合于对狮子的咆哮做出反应。

经历过恐声症的人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患者在听到声音时会感到焦虑,有些人会感到厌恶,而有些人会感到愤怒。这使我们对病情的理解变得复杂。

以上文章来源:简书

作者:生活之上

而发现真实的问题,没有情绪的对立解决的方法就很简单,我发自内心的把吃饭时喝粥的声音降下来就是了。

遗憾的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是一个问题,一直试图用冲突和对立让对方屈服,这个过程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伤及了孩子。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可以看到,我们发现问题的答案用了几年的时间,代价更是太大了!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以为了解孩子,了解家庭成员,实际上了解自己都很难!自我觉察、自我改变的路很漫长,不过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