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介绍过,在开国少将中有三位博士,就是钱信忠、涂通今、潘世征,都是在建国后,去苏联深造时考取的博士学位。
其实,还有一位开国少将,早在1931年就在日本考取了博士学位,就是殷希彭少将。

殷希彭1900年出生于河北安国县,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后来又去了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深造,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这样的人才,在当时是非常稀缺的,因此殷希彭一回国,就被河北省立医学院聘为病理学主任教授,并担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很快就成为河北医科大学最著名的教授。
以殷希彭的才华,如果继续走下去,肯定会成为国内医学界的权威专家,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改变了殷希彭的人生。
河北沦陷后,日伪重金聘请殷希彭出任伪河北教育厅厅长,但殷希彭不为所动,回家隐居起来,只靠给人看病维持生活。
在隐居期间,殷希彭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部队做了对比,感到共产党的队伍才是真正的抗日队伍,便有意找人联络,并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正巧,这个时候,他一个参加八路军的侄子回乡,动员殷希彭的大儿子殷子刚参军,还给殷希彭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和八路军的情况。
殷希彭听完后,对侄子说:“我儿子参加八路军,我举双手支持,不但他要加入八路军,我也要加入,我的女儿也要加入。”
于是,殷希彭带着大儿子和女儿去了八路军冀中军区,加入了八路军。
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河北医科大学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也都来到了冀中军区,参加八路军,足见殷希彭的影响力之大!
不仅如此,到了1942年,殷希彭的次子殷子毅15岁了,也追随父亲和大哥的脚步,参加了八路军。
殷希彭一家4人参加八路军,非常光荣,但是也给留在老家的妻子和小儿子带来了灾难,因日伪军的不断骚扰,妻子和小儿子不敢回家,只能沿街乞讨度日,非常艰难。
更不幸的是,在1943年3月,殷希彭的大儿子殷子刚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半年后,他的次子殷子毅也在一次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半年之内,两个儿子相继牺牲,可想而知殷希彭心里有多悲痛,但是,殷希彭没有被打垮,还对大家说:“请同志们放心,我能挺得住。国难之中,两个儿子为国捐躯,他们光荣,我也光荣。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后来,周恩来也知道了殷希彭的事迹,非常感动,专门给他写信,表扬他说:“你的全家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9年9月18日,八路军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也就是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前身,殷希彭担任教务主任,也认识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白求恩来到晋察冀军区后,听说八路军的队伍里有一位医学博士,非常惊讶,就去找殷希彭交流,发现殷希彭的医术非常高明,尤其是得知殷希彭放弃了高薪厚禄,来到八路军义务工作后,更是对他非常佩服,两人也成为了挚友。
白求恩在病逝前,还把自己的医用箱送给了殷希彭,既是对殷希彭的重视,也有传承之意。殷希彭也是悉心珍藏,后来捐给了河北医科大学史馆。
值得一提的是,殷希彭加入八路军后,便一直在提高自己的觉悟,他对组织说:“我以前干医学工作,是为了祖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在我加入了八路军,我的目标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
也就是在入党的问题上,殷希彭与另一位国际友人产生了联系,就是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
1942年,经过组织考察,殷希彭和柯棣华一起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天,殷希彭来找柯棣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组织已经批准我们入党,我想和组织提一下,宣誓时间定在1942年7月7日,在七七事变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一起宣誓,是非常有意义的。”
柯棣华听后,也拍手叫好,表示同意。从此,两人就成为了亲密的战友。
(图:柯棣华不幸病逝后,殷希彭去祭奠他)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殷希彭创造性地提出了军区医院、野战医院及二级军区医院体系,让晋冀察直属军区收治伤员的能力达到了4万多人,也得到了中央军委卫生部的高度赞扬,并在全军转发了他的经验。
建国后,周总理亲自点将,殷希彭调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后来又担任过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殷希彭因长期从事繁重的工作,积劳成疾,又没有时间及时治疗,最终转变成了癌症,于1974年12月5日不幸病逝,享年74岁。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