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随着年岁的增长,时间流逝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转眼之间2021年也成为了过去,又是一年新的光景了。
虽然去年也立下了今年要好好读书的flag,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惰性仍然是我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所以零零总总,综合下来,一年过去也只读了正好60本书。

回顾过去一年的阅读,很清楚地发现阅读计划是在反复变化的。一开始是集中精力阅读了夏目漱石的相关作品,读完之后本来打算继续研究日本文学,但中途出于现实的考量,开始更多地倾向于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于是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阅读两位作家——余华和鲁迅。到了十月份的左右,大概确立了最终的阅读计划,即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系统阅读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同时交替阅读当年出版的新书和早已出版的经典著作。
计划虽然几多改变,但阅读过的书却好像暗中存在着某种联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我的年度阅读体验,那么大概就是人生。
是的,就是人生。不知为何,从今年开始更容易地去思考一些宏观、抽象的理论问题,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想要揭穿人们为成功戴上的各种面具,也可能是因为单身久了,偶尔还要论证一下爱情对个人来说是不是必需的。
我知道,上述问题是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思索的基本问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探究这些问题的意义却好像并不那么必要。坦诚地讲,的确,就算明悟了有关这些抽象问题的真正答案,恐怕也不会对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实质性改变。对于重视实际的人来说,将精力耗费在这上面似乎是可笑的。
但无论如何,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仍然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始终坚信,人只有明确了生活的意义究竟为何,才能坚定而又无惧地走下去。
回望过去的一年,很难说幸福,也很难说痛苦。生活似乎陷入了某种朦胧不清的情绪之中,既很少有体会到真正幸福的时刻,也似乎没有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更多的时候都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不悲不喜的状态。
但我确确实实从阅读之中获得了力量,因为今年所阅读的书籍,他们很多都在告诉我应该如何去活。
比如加缪,他从哲学层面上不留情面地撕碎生活的假面,告诉我现实的一切就是荒诞的,荒诞无处不在,欺骗自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所要做的是直面现实并且勇于反抗。
林欣浩也告诉我,所有的哲学论断都是哲学家自己为了寻找意义而作出的,然而这世上并没有普适性的哲学理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和解释,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走下去。
波伏娃也提出,生活没有那种和一切都和解的瞬间。人只能在不断发展的成长过程中重塑自我,直到死亡。但她同时也坚信自由对于人类的神圣意义。
文学方面的书籍也给了我很多相关的思考。黄晓丹在《诗人十四个》中说,“人生并非在形而上世界与形而下世界中的一次性取舍,而是千百次的折返。”这似乎又和波伏娃的观点不谋而合,是的,人生意义的追寻没有一次直达的捷径,我们势必要在延续下去的生活中不断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大量阅读鲁迅先生的相关著作后,发现他的人生轨迹也是如此。人们都说鲁迅是伟大的战士,对于鲁迅的神圣化也未曾停止过。但鲁迅先生也是有血肉之躯的人,他的一生中也有过怀疑、徘徊的时候,《野草》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鲁迅之所以伟大,也就是因为他在挣扎与纠缠之后能够抽身而出,“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人的一生究竟怎么过?既然这是你的一生,那就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我不愿说些积极的大话,勉励每一个人都要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我只希望了此一生,至少能对得起自己。
鲁迅选择了战士的生活,所以成为了一名战士。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的柯西莫选择一辈子生活在树上,即便是死亡,也要消散在天空。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双性同体,寿命长达几百年,然而无论是性别,还是时间,都无法阻止奥兰多成为自己,他(她)的始终如一令人动容。在帕.聚斯金德的《香水》中,格雷诺耶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变态杀人犯,却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梦想,反观书中的其他人物,盲目地追逐金钱,仿佛是资本手中的提线木偶。
是的,生活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终归是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挫折。但阅读告诉我,活着,就是涉过苦难的河。有的人不愿过河,有的人中途沉落,即便过了河之后我们也浑身湿透。
但我,愿意过河。
附2021年个人阅读十佳书籍。
“命运就面对着我们,我们不断挑战的也正是命运。主要不是自尊使然,更是出于我们的意识:认识到我们毫无意义的生活状况。我们也同样,时而也可怜自身。”
加缪写此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论证人如何在人生的荒诞性中找到足以推动自己坚持下去的意义,而他认为,这种意义源自于对荒诞生活的反抗。
本书还是需要读者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作为一部随笔集,文中的许多地方比较跳跃,难以理解。但正如加缪评价卡夫卡小说所说的一样,没有必要力求完美,对于读者来说,了解大概意思或已足够。
加缪首先提出了荒诞产生的根源,以及面对荒诞生活的办法,自杀,寄托于希望(宗教或终极价值),这两者都是行不通的。唯一行得通的就是反抗。虽后加缪举了荒诞人与荒诞作品,进一步论述了反抗荒诞的作用性。
总而言之,仅仅认识到生活是荒诞的,这毫无用处,因为认识到荒诞,只能让你认识到人生的无意义性。唯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抗荒诞,才能在这看似无意义的人生中寻求到当下的价值。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或什么时候。 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辛波斯卡的诗歌读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尽管作为现代诗,纷繁复杂的意象,跳跃破碎的逻辑仍然是存在的,但其通俗直白的诗句和标题仍旧为读者解读提供了参考的空间。
她的诗关乎政治,关乎恐怖分子,关乎星星,天空,沉默的植物,也关乎生活着的你我,无限的可能性与遐想。角度细微,但却总能从中抽离出宏大的问题。其中有几篇诗作,比如《巴别塔》、《葬礼》、《越南》在我看来有一种形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我早先阅读诗歌时从未获得过的奇妙感受。
感谢辛波斯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生活的可能,人生的可能,世界的可能。
“一个人甘心情愿地给自己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且坚持到底,因为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没有这条规矩他将不是他自己。”
作为祖先三部曲的一部分,卡尔维诺认为《树上的男爵》想要表达的是关于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小说中,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柯西莫,他一辈子生活在树上,不是因为赌气,也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在践行自己与自己定下的承诺。
人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顽强地选择自己的路去行走,而不是随波逐流。其实本书中的其他角色也大都如此,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前后的转变,所有人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本性,只是柯西莫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
当然,卡尔维诺大概也想强调。坚持不应盲目,神父、父亲等人虽然也坚持自己的目的,但却很明显只看重自己。而柯西莫在坚持自己的过程中还能做到兼顾别人,这才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我想称赞他为天才。他在小说中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探讨关于存在、生活、社会层面的问题。
《黄金时代》所描述的时代充斥着苦难、斗争与盲目。然而王小波不会用苦大仇深的文字去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他始终像轻嘲似的,以戏谑的口吻谈论这些严肃的困难。同时他笔下的人物也总以一副吊儿郎当的姿态对抗着生活。
人物的这种特殊姿态,恰好反应了他自己的理念。
王小波用他的反抗精神告诉我,人应该永远生猛,永远年轻,而不是选择妥协,屈服,退缩。
“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逝世前集结出版的新作,在艺术的成熟程度上的确比《呐喊》《彷徨》要强一些,基本可以说篇篇都很值得玩味。
用诙谐的语调,从普通人视角,将上古神仙传说与先贤圣哲的故事加以现代化的改编,读来十分有趣。几个人物塑造得都十分典型,同时也显现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宏大的现象力。
最为震撼的是《铸剑》一篇,大胆的情节设计使故事不仅充斥着鬼神传说的色彩,而且戏剧性的剧情发展也让人啧啧称奇。本篇悲壮色彩十足弥漫,从一开始就让人深陷其中,其主题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鲁迅先生保留了用细节勾勒讽刺批判现实情况的特征,读多篇文都能找到这种含沙射影的特点,既让我钦佩鲁迅先生无微不至的生活体验,又让我折服于其精到的文字驾驭。
总而言之,《故事新编》是十分值得一读的书,是堪称圆熟的短篇小说集。
“我找到了我的绿色桂冠,它比海湾还要碧绿,我的前额将永远清凉滑爽,上面覆盖着野禽的羽毛——猫头鹰和夜莺的羽翎。我将沉浸在光怪陆离的梦幻中。我的手指不会戴上结婚戒指,只会缠上草根。”
看到后面深受触动,活了四百年,从蛮荒的封建时代到浮躁的现代社会,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她(他)却仍旧对自然充满爱意,对新生事物充满敬畏。
内在的温柔与修养让她在岁月的打磨下仍能遗世独立,然而时代的变化终究太快,她所探寻的人生意义、爱、快乐与幸福早已有了不同的定义。
所以记忆成为她对抗现世的唯一方式,她笨拙地生活在现在,以过去的心境保持着生活的稳定。但那些幻想终究会被击碎,她孑然一人,寂寞满身,不知何为名誉,在她心底里荡漾的,仍旧是四百年前萨莎的背影。
她无法走出过去,自然无法扎根于现在,尽管心灵的稳定使她得以度过四百年的现实人生,但这种心灵与现实的裂缝,终究是她抵抗不了的。
“人生并非在形而上世界与形而下世界中的一次性取舍,而是千百次的折返。”
纯粹把本书当作理论化、学术化读物的读者可能会有些失望,尽管作者也的确为我们解读某些诗人的作品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但仍旧无法掩盖其在字里行间流溢出的脉脉真情。
但我觉得这样也挺好,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感性的文本,我们也没必要太过克制与理性。最重要的是沉浸其中,与诗句达成情感上的连接,而非求得准确,一定要解读出一个标准答案。
“既然生命在逼近极限,那么,我希望我的故事最后几行是安宁。”
与我设想的并不太相同,阿图葛文德并不是用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进行逻辑说明,反而用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来说明他想传达的内容。这就使得本书相对比较容易读进去。
阿图葛文德在这里着重提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的最后一阶段?死亡不可避免,即便是在医术极为发达的今天。
然而正是技术的发展,延续生命的可能,反而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惜一切代价一味地延长患者的生命真的有意义吗?
病入膏肓的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体内充斥着各种药液,以此来维持的心跳。而我们只追求生理意义上的存活,而不计较患者是否清醒,是否痛苦,这样是否值得?
这当然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讲究孝顺的传统环境下,出于道德因素不放弃对家人生命的拯救自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阿图葛文德用事实证明,比起痛苦地延长心跳,或许舒服轻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对患者和家属更有意义。
“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开始对这本书感觉并不是太好,值得称赞的点确实写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也的确搜集了大量信息,能够让读者对相关的哲学概念有个简单的了解。
但他的优势也正是其弱势,吸引兴趣需要八卦传闻,对理论的分析也只能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最重要的是忽略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其他哲学家,总之作为启蒙科普读物,与《苏菲的世界》相比还是具有不小差距的。
但最后几章确实一定程度上打动了我。可以说最后的几篇章节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闭环,我这才明白本书的实际意义并不在于全方位,无死角的哲学史科普,而是想要探寻何为人生意义,如何找到人生意义这一问题。
当然林欣浩最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切形而上学问题都没有终极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只能靠自己选择一种合适的解释,来哄骗自己,让自己有动力。
再加之他最后提到自己并不觉得《西西弗神话》中的观点多么有说服力,让我一时深感钦佩。
听过许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如此吧。
“他不忏悔,不期待获得更高的灵感。他只是为他自己的、唯一的愉快而隐居,只是为了独自生活。他沉浸在自己不再受任何事物干扰的生活中,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他像一具尸体躺在岩石墓穴里,几乎不再呼吸,心脏几乎不再跳动,但是却坚强而放荡不羁地生活着,外面世界上从来还没有一个活着的人如此生活过。”
书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资本、权利、爱,但却只有格雷诺耶会在满足欲望之后思考自己的存在。他是个杀人犯,让多达20位以上的少女死于非命,却是全书中唯一坚持追寻自己梦想的人。
帕.聚斯金德越是将格雷诺耶塑造地十恶不赦,越是能从反面体现出那些没有自我的傀儡们的可鄙与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