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各方势力角柱,要争夺着统一中原的霸业,于是就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吴各国分别占地为王,称霸一方。
为了促进霸业的实现,各方都广招智者谋士,而一个优秀的军师在乱世中对主上是至关重要的,诸葛亮、郭嘉等人都在各自的阵营尽心辅佐,尽己所能地为主公夺得天下。

被水镜先生预言“得之可得天下”的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用真诚请回来的人物,而诸葛亮的才能是不出茅庐便已可知天下局势,不可谓之不神。在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对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之事,而就在诸葛亮出师之后,也一直尽心的实施自己的谋划,与东吴结盟,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夺取汉中为刘备的蜀国帝业奠定了基础。
而自从诸葛亮被刘备从茅庐中三顾请出后,刘备可以说对他言听计从,甚至是过度依赖,对于诸葛亮提出的计策刘备都是深信不疑,坚定执行。效果上看,诸葛亮真可谓是神机妙算。
但是只有一件事,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规劝,那就是关羽的死,刘备不听劝阻去讨伐东吴要为二弟报仇,致使蜀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基开始动摇,而刘备自己也含恨在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刘禅如果能担得起这个皇帝,你就辅佐他,助他成就蜀国的霸业,如果他没有那个本事,你就另寻他人,一切的事都听你的。”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他完全地将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是尽忠之人,对刘备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所能地辅佐少主刘禅,光复汉室。
《三国演义》中,阿斗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这个赵子龙杀得七进七出保下来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乐不思蜀”的主人公,这个蜀国少主刘禅,在蜀国灭亡后,他自愿做了俘虏,安逸的沉迷玩乐,丝毫没有想过重建蜀国大业。然而,真实的刘禅真的就是那么不堪?真的就是那么扶不起吗?
也不尽然,刘备的时候说得很清楚,如果刘禅不行,不适合做皇帝,诸葛亮可以废掉,这个权力是已经给到了诸葛亮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尽心地在辅佐,说明刘禅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当时的环境下,又有父亲那样的遗言,摆在刘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种就是揽权等诸葛亮废了他,另一种就是表现的游戏人生,对权力毫无欲望,只有这样,诸葛亮才没有理由废掉他。这样的刘禅还是扶不起吗?
也许诸葛亮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废掉他吧,在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为了快速恢复蜀国元气,百姓休养生息,一边加大自己的粮食储备,一边抓紧军队的训练,为北伐统一中原做准备。诸葛亮为了汉室真可谓是鞠躬尽瘁,先后五次出征北伐,但是终究也是肉身凡胎,饮恨五丈原。
在诸葛亮去世前,刘禅并没有自己亲自赶到账下去探望,而只是派个一个下人去,不仅如此,他还让下人问了一个让人甚是寒心的问题,去得下人战战兢兢的代刘禅问道“丞相仙去了,那您的儿子要怎么办呢?”
刘禅还是很忌惮诸葛亮的,怕他的儿子一旦进入朝廷,对自己还是一样的威胁。诸葛亮何等的聪明,直接要下人回转刘禅,“自己家中有800颗桑树,够孩子往后生活。”
也许此刻诸葛亮才会有所感悟,原来刘禅并不只是会吃喝玩乐的荒诞之徒,他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将用人的大权交给自己,为他选贤任能,待到自己死后,他又可以将权力收回。
一放一收,他还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吗?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眼中“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凭借诸葛亮给他留下的人才,在蜀国又经营了29年之久。
结束语:后来蜀国还是被灭,刘禅自愿的开城门投降,在当俘虏时沉迷玩乐,又被冠上了“乐不思蜀”的称号被后人嘲笑至今。其实纵观当下时局,天下已定,刘禅有心复国也没有那机会,倒不如装疯卖傻的保自己一世平安。这样一看,刘禅还真的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