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奥斯曼帝国的祖上,是一支来自中亚阿姆河流域的突厥部落,最初依附于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帐下,后在14~16世纪,先后吞并罗姆苏丹国以及东罗马帝国,崛起为横跨亚欧非的巨大国家。

帝国极盛时,领土覆盖北非、巴尔干半岛及中东大部,幅员450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人。同期的欧洲强国西班牙、英国人口不过数百万,总体实力低于奥斯曼帝国一大截,只能借助抱团取暖抵御奥斯曼的扩张。

然而这样一个“巨无霸”,到一战后,竟已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除了昔日夺来的大片土地丧失殆尽,就连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今土耳其境内)的大本营也险些不保,几乎到了灭国边缘。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究竟是何原因,令奥斯曼帝国经历如过山车般的反差?

盛极而衰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历史上很多王朝往往因为某个看似偶然的变故,从此走上一去不返的下坡路,如安史之乱之于唐开元盛世。更为不妙的是,就连以前被盛世表面所掩盖的矛盾,也被充分释放和激化。

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被普遍认为是奥斯曼转入衰落的拐点,25万远征军被神罗帝国和波兰联军摧枯拉朽,损失过半,从此再无能力发动对欧洲腹地的进攻。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之后的《卡洛维茨条约》,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和威尼斯重新划分边界,在欧洲的疆域由匈牙利以北退缩到塞尔维亚境内多瑙河一线。此后奥斯曼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在欧洲的地盘不断缩小。

除了要和西面的欧陆各国周旋,帝国东面的俄罗斯无疑是更可怕的对手,两大帝国围绕着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克里米亚、高加索地区展开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拉锯战。

更为复杂的是,英法奥等欧洲强国,既存着瓜分奥斯曼的不良居心,还要阻止俄罗斯帝国的过度崛起,纷纷参与到俄土争斗中来,使得奥斯曼被夹在各大势力之间,到后期已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失败的改革

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动摇了奥斯曼统治根基,十九世纪时,帝国在欧洲和北非的领地已是摇摇欲坠。巴尔干各国纷纷独立,北非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地也相继改换门庭,成为英法意的控制区。

这种糟糕的状况使部分帝国高层意识到,必须通过改革来挽救自己。然而,封建制度和西化改革,两者本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会归于失败。

在既得利益阶层如军队将领、帕夏们(奥斯曼高级官员)的阻挠下,改革只能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入进行,中央政权对国家的控制也逐渐有名无实,帝国进入了动荡而又停滞的时期。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帝国结构的不稳定性

奥斯曼帝国用武力把各部分强行捏合为一体,境内民族众多、文化信仰各异,宗教是维系国家最重要的纽带,同化度十分有限。帝国强大时,尚能有效统治,一旦衰落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反抗。

再看地缘结构,主体是以安纳托利亚半岛为中心的西亚地区,与巴尔干部分隔着土耳其海峡,与北非部分仅有狭窄陆地相连(苏伊士运河未开凿前),国土分布于环地中海、红海区域,并非封闭一隅且强邻围绕。

奥斯曼有一项重要收入,通过控制欧亚陆地商道收取巨额“过路费”,后来欧洲各国以海运取代陆运,断绝了帝国财源,加之各地区起义不断影响税收,致使帝国财政入不敷出,陷入越打越弱越弱越打的恶性循环。一句话,工业化的滞后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被欧洲强国甩到了后面。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最后一击

到一战前夕,帝国已是千疮百孔,由于英法俄长期对其国土的掠夺,逼迫奥斯曼投向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一方。

战后,协约国对同盟国阵营大肆压榨,奥斯曼帝国也未能例外。叙利亚、黎巴嫩地区被法国夺取,伊拉克、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爱琴海2500多岛屿,2400多个归了希腊,如果不是俄国发生革命未参与瓜分,损失还要惨重的多。当然,方案是协约国阵营早就商量好的。

协约国本打算是一分到底,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周边一小块区域。如果不是凯末尔发动土耳其独立战争,奥斯曼帝国险些如当初波兰一般被瓜分殆尽。

曾令欧洲颤抖的奥斯曼帝国,如何沦落到人尽可欺?

有一个统计数据,在昔日奥斯曼帝国辽阔的土地上,建立起的新国家高达40个。这个庞然大物的崩溃,让世界变得更“大”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