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古希腊文明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有趣的是,当代欧洲也像古希腊一样,虽然是个整体,实际上只是个“邦联”。

我们常说的古希腊其实是一个地域概念,而非国家(帝国)概念,雅典、斯巴达、马其顿、色雷斯等,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城市之间有稳定的贸易,如果外敌入侵,则会结成同盟共同抵御。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1】起源

迈锡尼文明的创造者,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迁徙到希腊半岛北部和马其顿,这些最早迁移过来的移民被称为“阿卡亚人”。

到了公元前13、12世纪,迈锡尼文明逐渐走向衰亡,据《荷马史诗》记载,迈锡尼文明毁于一场著名的战争——特洛伊之战。

而我们熟悉的“雅典”,作为古希腊文明最闪耀的光芒之一,则开启于约公元前9世纪。雅典位于希腊的阿提卡半岛,面积有2500多平方千米,地方不大。它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方就面对着美丽的爱琴海。

雅典这种地理环境,天然就适合向海洋发展,优良的港口提供了极佳的贸易渠道,地中海气候也让古希腊人不可能遭受严寒。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2】荣耀

历经改革家梭伦的“启蒙”、僭主统治的“混乱”,雅典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伯里克利时代”。在伯里克利执政的数十年间,雅典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全面蓬勃发展,因此被称为“黄金时代”,在此期间,雅典也慢慢成为了古希腊各城邦中的“老大哥”。

在《古希腊人》这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伦敦国王学院古典学系教授、希腊研究中心教授伊迪丝 霍尔将希腊人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希腊民族的“十个特性”。

这10种特殊品质分别是:(1)擅长航海;(2)质疑权威;(3)看重个人;(4)有求知欲;(5)乐于接受新思想;(6)聪慧;(7)竞争意识强;(8)仰慕卓越之人的才能;(9)善于表达;(10)喜好享乐。

而雅典人,自然是这10种特殊品质的极佳演绎者。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讲,是因为大航海冒险让雅典人有了这些品质,而这些品质又养成了古希腊人的独有性格,也促成了古希腊文明达到让后世叹服的高度。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质疑权威有可能引发“下克上”,但又有助于促成思想进步,最明显的就是民主意识和各种哲学。而乐于接受新思想,也刺激了整个古希腊社会的进步,古希腊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甚至可以理解为“民族大熔炉”,相较于雅典人,腓尼基人、马其顿人、斯巴达人等虽然都是“泛希腊朋友圈”中的一员,但算是“异族人”。

然而,雅典人并没有排外,而是愿意将多个地域的民族文化思想进行融合。其实,说到这,有不少观点认为古希腊文明有很多都是从周围文明——如古埃及、两河流域借鉴而来的。

于我看来,这恰恰是贸易促进交流的体现——当然,战争也可以。

古希腊文明当然不是一天养成的,从尚未完全开化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有个引进、消化、升华的过程。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当然,古希腊的文明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由于奴隶承担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繁重工作,真正的希腊公民(或者说“雅典人”)才有闲情逸致去思考、去享受。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神性的一面,更多是人性的一面。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雅典人在茶余饭后编出来以供周围人消遣的“段子”,同时,古希腊人对肉体的欣赏与赞美,对建筑形制的追求与探索,对人权的思考(如公民和奴隶之间的“平等”问题),甚至包括对肉欲的“奇思妙想”(如同性感情的流行)我们都可以归纳入“享乐”范畴内。

这里就不得不说那“酒神精神”。雅典的节日之多、内容之丰富,某种程度上甚至令人羡慕。这些节日,往往与神话和史诗有关。

史诗塑造英雄,神话创造神灵,在这方面,雅典人算是明白了信仰的真正意义,通过各种与神灵、英雄有关的音乐、体育竞技、诗学艺术、悲剧、喜剧、辩论等的“比赛”,让众神真正住在每一个古希腊人的心里,这就产生了统一的宗教信仰。

而各种各样的“比赛”,则进一步提振了雅典人乃至所有希腊人的精神品质。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然而,这种正性循环必然有个发展的零界点,其阻力有两个:一个来自内部,一个来自外部。

内部的阻力是斯巴达,斯巴达的城邦氛围与雅典迥然不同,斯巴达的一切几乎是雅典的对立面,雅典崇尚自由与和平,斯巴达崇尚统一与暴力。如果说雅典是个时尚的大都市,斯巴达就是个落后的农村。

当然,斯巴达也是个奴隶制城邦,公民几乎全民皆兵,男孩7岁之后,就会被送进集体宿舍接受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事训练,以成为一名强大的战士(杀人机器)。到了30岁,斯巴达人才能结婚成家。之后,斯巴达人要一直服兵役到60岁。

雅典与斯巴达的冲突,就像是粽子到底是甜还是咸,香菜究竟好不好吃,本质上就是两种不能调和的价值观。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外部的阻力则是庞大的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想要扩张,想把地中海视为内海。一路向西自然就要遭遇希腊诸城邦。著名的希波战争其实有两段,暴力美学电影《斯巴达300》所说的内容,其实已经是第二次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打的很惨烈,斯巴达人的国王阵亡,雅典则几乎被波斯人烧成了一片焦土,这两个最大的希腊城邦都这样,更不用说其他小城邦了。

不过,团结一心的希腊联军最终是把波斯人赶回了老家,续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达到巅峰后,在军事较量上,古希腊也达到了代价极大的顶峰。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3】衰败

与所有的王朝一样,古希腊文明极盛之后就是走向衰亡。而正如“所有的城堡都是从内部被攻破”一般,古希腊衰落的起点始于内战——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火并”。

修昔底德曾提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由此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

相较于雅典那种“古典民主”,斯巴达崇尚武力的城市风气往往显得刻板、保守,与波斯大战之后,在整个古希腊转入一种休养生息时,雅典的适应性与成长性就显著优于斯巴达,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这种同室操戈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屡见不鲜。

同室操戈的原因比较复杂,放在台面上比较好理解的是,希波战争前,论综合实力,雅典是古希腊城邦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斯巴达是第二;希波战争爆发后,斯巴达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霸主,雅典屈尊于自己。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这种地位一旦转换,两方的领导层都会打自己的算盘,坐头把交椅的肯定不想下来,原来做老大的肯定还会想夺权。

这种“谁控制谁”的关系,首先是国民性格(观念)和意志的较量,其次才是城市智力的较量。

以我之见,雅典这个城市有点像当代的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优点是喜欢稳定,缺点也是“喜欢稳定”。只要天下不出事,整个地中海一片美丽祥和,看上去无比友善。倘若有个小麦色少女跌入水中,古希腊文人估计也能吟诵出“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翻波涛。”这般的词句来。

那么,一旦出事,中产阶级就会陷入极端恐慌中——雅典人的生活瞬间天塌地陷,友善的世界彻底崩塌。倘若没有斯巴达王带领一群死士牺牲在温泉关,恐怕古希腊人还不一定能把久违的血性带出来。

危机感让雅典人试图重回巅峰,波斯人的离去让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宿怨累累的城邦终于放下陈见,决心开启一次“世界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其实以形式看,有点像上世纪的“冷战”。

这场持续了几十年(前431~前404)的战争,把几乎所有的古希腊城邦都被牵扯进去了,从结果看,斯巴达最后胜了,但实际上,参与战争的城邦把多年来的本钱都烧干净了。

《尼西阿斯和约》是两个同盟定下的和平协议,这种协议就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只是给彼此一个暂时的缓冲时间,之后,雅典与斯巴达又发生了不少战争(这里就不深入聊了,内容太多,懒得写),雅典惨败,斯巴达终于做到了“相对长久”的一家独大,好景不长,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在古希腊诸城邦混战之际,“悄悄地进村”,成为了“最后的黄雀”。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当然,笑到最后的还是古罗马,它不仅全面接收了古希腊的土地,还接收了古希腊的文化思想。有趣的是,罗马虽然是物质上的征服者,精神上却是被征服者。不管是罗马时期、拜占庭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还是现代,我们都能从身边“再发现”古希腊文明的影子。

古希腊最后的确是走向衰败了,但并没有“亡”。只要人类文明不绝迹,古希腊文明应该是会永存的。

如何从容地从神坛走上祭坛?聊《古希腊人》

【4】《古希腊人》阅读指北

目前我手里的这本《古希腊人》是由中国画报出版社2022年1月出的新版,实际上,2019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已经出过一个版本——姑且称之为旧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