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历史教科书中,《唐宋时期的外交关系》这一章节里。分别从两个维度介绍了中华与世界的关系。
第一个维度便是朝贡体系的概括,主要论述了中华文明作为农耕文明极致的代表,与草原文明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时间中华文明都奉行”无限优越感“的我尊你卑式外交秩序,即使在军事能力比较虚弱,不得不接受草原民族的军事勒索而支付大量物资时,中华文明也将财物称为“礼物”,以“赐予”的名义给予草原民族。维持表面的“优越感”,比如初汉、宋等时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作者头像阅读往期文章。(这是他们教材的观点,非笔者观点,勿喷。)
另一个维度便是论述中华文明与其他农耕文明的关系,或者说是对其他农耕文明的塑造。这个维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朝鲜、日本与越南,这三个农耕文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汉化”。
在朝贡体系里面,除了草原的野蛮民族之外。还有一些农耕文明也被纳入了中华文明的朝贡体系,他们就是朝鲜、日本与越南。
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也是农耕文明,有固定的居所。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里,人类文明的全球化开始覆盖到这些地区。
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地区开始逐渐形成城镇。
在他们庞大邻居中国的近距离影响下,他们的文明基本都被中华文明塑造成型,从中华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元素。
但是与中国南方完全被同化了的民族不同,这些民族在接受中华文化。借助中华财富与武力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民族特色与身份,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20世纪,亚非大陆对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的态度,尽管大量的吸收欧美的“现代”文化,但基本上保留着自身的独立。
尽管他们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朝鲜、越南、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却各有不同。

在朝鲜方面,中国虽然多次对其使用武力。但均未成功。遂退而求其次,将朝鲜变为中国的附属国,纳入朝贡体系,让其保持基本独立。
朝鲜以前也是三分天下,但后来新罗在中国的帮助下。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了政权。因此,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统治阶层一直通过中国的任命来认定其合法性。
朝鲜社会割裂严重,上层贵族崇尚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以及管理机制。汉化程度极高,奉行儒家的男尊女卑、一夫一妻(可以多妾,但是只能有一个正妻)的道德理念。
就连新罗的首都金城,也是仿照长安建造的“微缩版的长安”,官僚体系也基本照搬中国。
但朝鲜却没有实行大规模的科考制度,基本没有社会流动性。因此与高度汉化的精英相比,下层群众受教育程度极低,大多都不识字。很长一段时间处在母系社会,盛行走婚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奴隶。
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表音文字,才大规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
越南作为中华文化圈里最南端的民族,经历了与朝鲜非常类似的发展过程。也深度学习了儒家理论。也照搬中华文明的治理体系和文学艺术形式。与朝鲜类似,越南也在朝贡体系基本保持了独立。
但越南的情况跟朝鲜还是有所不同,越南的文化中心红河谷一带。在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这段时间里,越南是由中华文明任命官员直接管辖,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到唐朝末年,中华文明衰弱。越南才自立成功,但此后一直都非常小心地和中华文明保持朝贡姿态。
越南北部地区的汉化程度比朝鲜半岛更高,除了完整地照搬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官僚结构和礼仪流程之外,它还完整地借鉴了科考制度。这是和朝鲜的最大不同之处。
因此底层民众也有了较好地向上流动性。科考内容和中国一样,都是儒家理论,所以儒家的理念得以沿着科考制度深入社会基层。
北部地区的上层社会精英高度认同中华文明,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异族。他们以中国人自居,认为自己只是中华文明在南部的延伸。
北方汉化地区的各方面都高度发达,于是顺势南下,逐渐统一了越南全境。
下图蓝色部分是原本属于中华文明的越南部分,而橘色部分是原本的占婆王国。
占婆是东南亚的古国之一,与扶南(今柬埔寨)一样。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国家,领土的范围大概是现在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汉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 其居民主体是源自印度族的占族人(现在还没有完全被越人同化,是越南和柬埔寨的一个少数民族),所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深,一度信仰婆罗。
不过越南的南方民俗与北方区别非常大,当地风俗与东南亚的民俗更加接近,比如重女不重男、喜欢斗鸡等等。
越南也慢慢地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表音文字“chu nom”(字喃)。这种注音也在从没机会受教育的女性当中,慢慢传播开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越南语。
与越南、朝鲜不同,日本和中国隔着100多里的大海。中华文明从未占领过日本或者发动过有威胁的行动,日本对中国的借鉴与学习完全属于自愿。
对中国的学习在公元7-9世纪达到高峰,这个时期的日本经过几十个贵族领主的互相兼并,初步完成了统一。
他们发现唐王朝的官僚体系对统治辽阔的领土非常有效,所以便大规模地派人去中国学习,系统性地复制了唐王朝的治国理念和官僚体系。
第一个领导“遣唐使”运动的领袖是圣徳太子(公元572年-公元622年),他大规模地派遣僧人、学者、艺术家以及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回国之后学以致用。
公元604年,圣德颁布了《17条法律》,宣布日本统治者比同中国皇帝,推行佛教与儒家。
这部法律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理念,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水平是决定社会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
接下来的几十年,日本又相继采用了中国的宫廷礼仪、官僚秩序以及名称,甚至采用了中国的历法。
自然而然,接下来又照搬了中华文明的税务、法律、管理和行省制度,至少纸面上都搬来了。
仿照中国的首都长安,日本先后建了两个都城:奈良和 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系一样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开设了大量的佛教学校,除了佛法以外。中国的艺术、建筑、教育和医学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当世的苦难、耐心以及来世的佛法观念也深入人心。
上层的社会精英们尤其欣赏中国的书法以及诗词。
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日本得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到了公元10世纪,日本有计划地、成规模地吸收中国文化才告一段落。
然而民间的商贸以及僧侣之间的交流依然继续着,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前仆后继、源源不断地前往大陆。
几百年来,日本有选择地把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与中国文明不尽相同的独特日本文明。
比如,在政治方面。日本从未像中国一样形成强力的集权体系。尽管皇帝在朝堂的礼仪和文化上依然享有重要地位,但他们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权力都被几大贵族门阀瓜分。(有点类似东周时期的周天子)
再比如,与中国的科举制度相比,日本录取的都是贵族子弟。
当天皇的权力被进一步分散,各地的贵族门阀便开始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就是著名的日本武士阶层。
武士阶层走到哪都佩戴着独特的弯刀,他们有着特点非常鲜明的价值观——勇敢,忠诚,耐心,荣誉,武艺精湛和宁死不降。
日本对军事力量的崇拜,与中华文明“尚文不尚武”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11世纪的一个高官甚至写道:“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携带武器是一种耻辱”。
而日本人对此则完全不同意。
在宗教方面,日本也与中国不太一样。
尽管接受了佛教,但日本的原生信仰并没有消失,后来和佛教的仪式合二为一,形成了日本特色的佛教礼仪。
文学与艺术方面,日本借用了大量汉字。不过也发展出了自己的诗文表达方式:短歌(tanka)。
尤其是在平安时期(公元794年-1192年),这种诗赋文化在皇室贵族之间颇为盛行。贵族妇女们聚在一起,吟诗作赋、插花。中国的诗人大多都是社会精英里的男性,而日本的诗词则大多为女性所做。
公元1000年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就是女作家紫式部所作。
在社会关系方面,与朝鲜不同,日本的女性没有受到太多的儒家影响。比如寡妇不得再婚、妇女要裹脚之类。
大概是因为日本输入文化的时候,是鼎盛时期的唐王朝,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最为开放的朝代。
日本婚后,妻子仍然居住在自己家里。生出的孩子由外公抚养,丈夫只需要晚上到妻子家居住,天亮后就得离开。所以日本女性没有发展出中国女人那样的观念,结婚与离婚都比较容易。妻子不给丈夫开门,基本就宣告离婚了。这些都与儒家的道德观念相违背,直到14世纪才慢慢消失。
虽然12世纪之后,日本女性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但这并非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是由于武士文化的兴起。
由于武士对领主的效忠取代了婚姻关系的结盟手段,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这是日本国内原生的现象,与中国无关。
日本这种大量借鉴中国文化,同时又保持自己文明特色的情况。为他们以后在十九世纪遭遇西方文明时提供了良好的模板。这一次日本借鉴外来文明,又一次大量借鉴的同时,又没有丢弃自己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