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骞传》连载1:前言

作者:汉中在路上
《张骞传》连载1:前言

《张骞传》前言

作者:王倩 王祥玉

草之精秀者为英,人之特群者为雄。在国家危急、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奋不顾身、百折不挠、宁死不屈,为民族付出最大的牺牲,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张骞就是这类英雄人物谱中的一位杰出之士。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和农学家,是世界探险史上比哥伦布更早的先行者,在两千多年前凭借过人意志开辟了长达七千多千米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古道”。

《张骞传》连载1:前言

张骞的丰功伟绩名垂青史。从政治、军事方面说,他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西南夷,为的是西寻大月氏、乌孙等国,推行汉王朝的和平外交政策,广结盟邦,共同夹击长期袭击、劫掠中原边民的匈奴上层统治者,以“断匈奴右臂”,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他被匈奴人囚禁达十年之久,仍然未负使命,最后凯旋,受到汉武帝嘉奖。从社会生活方面讲,中国人的日常食物如葡萄、核桃、黄瓜、石榴、芝麻、大蒜、胡萝卜等,都是张骞从西域引进中原的,另如胡琴、琵琶、箜篌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杂技、雕塑等也是伴随着张骞的足迹进入我国。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的佛教,更是沿着“丝绸古道”迁移传入,安家落户,绵延至今,并有很大的发展。

现在,昔日的战争已经结束,人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每当就餐之时,我们便想起张骞,是他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每当欣赏、享受一场音乐、歌舞的文化盛宴时,我们也自然而然想起了张骞,是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张骞的伟大功勋表现在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具体说来,张骞感动、教育和鼓舞我们的有三种精神。一是为报效祖国,为解救民族危难而不计较个人安危的爱国精神。他应募出使西域的风险极大,道路遥远,崎岖难行,更危险的是途中要在匈奴人控制的领域穿越一段相当长的路程。在不幸被俘的十年里,竟能“持汉节不失”,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二是勇于开拓、勇于探险、勇于追求但又能踏实苦干的大无畏精神。汉武帝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西汉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代为一切敢想敢干的人提供了舞台。张骞要去寻找结盟的大月氏,是西汉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的地方,其遥远缥缈的程度就像一个神话传说。但张骞毅然肩负着时代与历史的重任,向着这个鲜为人知的神秘国度出发了。三是忍辱负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张骞面临的两个危险分别是客观自然界的阻隔和匈奴的随时袭击。他在途中受尽折磨,两次被俘,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他最终还是完成了使命。这种为了一个崇高目的,忍辱负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今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张骞传》连载1:前言

汉武帝是位幸运的天子,继承了文景盛世,但他没有坐享其成,而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选拔张骞出使西域,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美国学者劳费尔称张骞为“名将”,说:“张骞为人重实际,处理经济事务非常有见地。”他下了这样的结论:“中国人的经济政策具有远大眼光,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已用,并把它们列入自己完整的农业体系中去,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后来他又在美国的许多报刊上专题论述张骞精神。

时代车轮滚滚前进,古代的张骞精神与当代的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的时尚潮流奇妙地合拍交融。于是,张骞成为各界的关注对象和热门话题,张骞开辟的丝绸古道变成旅游的热点线路。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标志着丝路新时代已经到来。2014年6月,张骞墓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萌生一个共同心愿,就是唤醒沉睡两千多年的张骞,请他走出历史长河,拂去茫茫大漠的沙尘,像当年出使西域那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浪漫潇洒地站在改革开放大潮奔涌的国门之处,向国人招手,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中亚及广阔的西方世界。在努力建设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精诚合作,共建共享,高歌奋进,奔向未来!

下期预告:《张骞传》连载2:摇篮白崖村(上)

来源:《张骞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