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黄河之滨,华夏族兴。一代代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冲锋陷阵,终成万里锦绣江山。所以,历史上才有了兵家十哲这样的风云人物。

关于兵家十哲有诸多版本,流传比较广的有两种:

一说兵家十哲是指白起、韩信、诸葛亮、张良、李靖、李绩、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二说兵家十哲是指孙武、司马穰苴、白起、尉缭、乐毅、吴起、张良、韩信、李靖、李绩。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暂且放下哪种说法更符合史事,我们只说一点: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汉匈百年大战,卫青七战七捷,霍去病封儿狼居胥,功劳难道不足以列进十哲?

1、十哲都有军事著述?

有人认为,卫青、霍去病没有入选十哲,首先是因为这个榜单的性质:是“哲”而不是“将”。也就是入选的都是军事哲人,不是评选“兵家十将”。那么,军事哲人应该如何体现?有人认为,重要标志就是要有军事著作或者传世军事理论。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目前流传的十哲里,白起、李绩、乐毅都不能算军事哲人。尤其是白起,杀神也好,屠神也罢,在人们心目中完全跟军事哲人沾不上边,战场上的计谋多变、战略战术的有效运用等,倒是跟卫青、霍去病十分相似。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也有人称,白起是写过兵书的,只是没有传下来。这种说法也有些牵强,因为我们也可以说卫霍两人也有兵书流传,只是后世湮没了。另外,十哲榜单里的诸葛亮也历来受争议,五出祁山无一胜绩,只有治国理论,没有军事著述,如何也能列入兵家十哲?

2、十哲都有传世弟子?

有人认为,卫青、霍去病没有入选十哲,还因为这个榜单的作用:他们的军事思想都有传承,也培养出更多名将,传世弟子延续了上百年、数千年,比如形容后世某位名将“用兵如孙吴”,就表达了这个意思。相比较名将留下的只有战役,十哲留下的还有思想,思想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这样的解释同样不能自圆其说。白起连兵书也没留下,如何培养传世弟子?乐毅、李靖、李绩的军事思想又是什么?反而他们4人留下的著名战役倒是有很多。另外,韩信几乎所有的军事思想,都是通过战役体现的,难道军事思想和实际战役不是一体的吗?他的传世弟子又是谁?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按照上述标准,留下闻名军事思想的只有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后人用兵治军多以他们的思想为指导。史书里同时记载,汉武帝让霍去病学孙吴兵法,霍去病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行军打仗只看如今谋略,不用学古代兵法。看来孙吴兵法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3、卫霍没有入选真相是什么?

还有说法认为,十哲都开创了一个朝代或国家,他们是出将入相的战略军事家,卫霍两人却是战术军事家,更多的是“运用”而不是“开创”。但是,只要看看卫霍轻骑突进,频频上演斩首行动,大迂回、大纵深、大穿插的战略,难道历史上还有比他们更早这么干的吗?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说千道万,卫霍两人没有入选的真相只有两个字:偏见!

受司马迁影响,至少从唐朝起,人们尤其是负责写史的文人们,就对卫霍两人战功存在偏见。诗人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算客气的,苏东坡则是破口大骂!

苏东坡考证,汉武帝会在蹲坑大便时接见卫青,“踞厕见卫青”。而对汲黯十分尊重,“不冠不见汲长孺”,不整理好衣冠都不见汲黯。苏东坡骂道:类似卫青这样的奴才,就是以“舐痔”见长,汉武帝大便见他很适合卫青的爱好。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对于霍去病,司马老先生的一句话也引来大量猜测:“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问题出在倒数第6个字上,“幸”究竟何意?历史上曾被解读为:汉武帝有龙阳之好,从韩嫣到金日磾2个儿子,内宫乌烟瘴气。霍去病也是男宠之一,受到了汉武帝特别照顾。

《史记佞幸列传》还把卫霍两人列入其中,说明“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似乎生怕别人忽视一样,又特意加了一句“然颇用材能自进”,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意。

知道上述记载后,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说:如同卫霍两人死后,汉武帝又专门培养李广利一样,要兵给兵,要将给将,要钱给钱,什么都替你准备好了,就等你去打怪升级。

兵家十哲里,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真相只有两个字

同时,汉武帝在历史被认为有“乱秦之象”,卫霍两人则成了一对帮凶……这样的偏见让卫霍两人的战功,被认为是受皇帝照顾,用金钱和士兵性命堆出来的。而汉武帝对匈奴之战,被认为是轻启战端的做法,不符合只要“天子有道”,四夷自然宾服来归的理念。

以上种种,卫霍两人怎能入选十哲?值得庆幸的,卫霍两人都被列入七十二名将、十七史百将之中。

只要是为民族兴旺做过贡献,哪怕暂时被埋没或不被理解,终将被历史记取。因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十七史百将传》、《东坡志林》,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