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时
关注我|写世间百态,也写人间情爱

01
你有多久没有发过朋友圈了?
又是为什么不发了?
可能是琐事缠身完全忘记了,也可能是年龄慢慢长大,失去了分享的欲望。
又或者朋友群里已经没了朋友,发出去,点赞者寥寥无几,反而惹来领导和同事无端地猜忌。
关于为什么退出朋友圈,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
而对我来说,无非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我发现一件让我满心欢喜的事并不能让别人欢喜,悲痛的事也别人也无法感同身受时,我就慢慢失去了分享的欲望。
也许这就是年龄越大,反而越沉默的原因。
因为我们开始慢慢发现,世界是自己的,和别人无关。
在这段时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
我朋友圈里有一个之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上的网友,他从前每天几乎都要发五条以上的朋友圈。
不是又在哪里看了展览,又是下午吃了什么精致的菜肴。
晚上再找一个小酒馆听听音乐,喝上几杯,生活小资又惬意。
看他的朋友圈,于我这种每天除了码字就是读书的宅女而言,是一种享受,也是疲惫生活中的慰藉。
可从前一段时间开始,他的朋友圈忽然停止了更新。
点进他的主页,只能看到仅三天可见几个冷冰冰的字和一条黑白的下划线。
因为实在好奇,所以我私信了他,询问为什么他这么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人,却忽然变得沉默了。
他告诉我,从前生活顺风顺水,很惬意,所以想展示给大家看。
而如今因投资不善,再加上疫情影响,自己不仅背负了大额的银行贷款,还欠了60几万的网贷,已经自顾不暇了,无力再继续从前那种悠哉游哉的生活。
最主要的原因是,谁想把自己狼狈的一面展示在人前呢?
02
微博上有个网友说:
曾经她是一个朋友圈的骨灰级爱好者,一天不发都浑身难受。
一是迫于压力想找个地方发泄,二是也有点想引人注目,哗众取宠的意味。
那个时候她尚未大学毕业,也未真正地踏足社会,每天的生活很简单,空余的时间也很多。
可后来忙着论文,忙着答辩,忙着实习,毕业后生活一下子充实了起来,突然就没有了从前发朋友圈的热情。
有时候突然兴起想发个朋友圈,可一忙起来,等想起来朋友圈已经是深夜了。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已经睡了,会觉得发朋友圈是一种打扰。
时间久了不分享,慢慢地,也就丧失了分享的欲望,好像不发朋友圈,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关心你的好朋友会私信询问你的现状,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也从不在意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好像不发朋友圈之后,让她更加看清了,谁才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
就像《奇葩说》里辩手说得那样,别人只会从你生命的废墟上冷漠地呼啸而过,而不会在意你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
因为吃糠咽菜的日子不足为外人道也罢,因为忙碌疲惫的生活丧失了表达的欲望也罢。
不过是我们终于明白,喜怒哀乐,爱恨别离,都只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至于别人怎么看我们,在很多时候,那并不特别重要。
我们一次次地破碎又重建,一次次地承受着生命的坍塌和生活的重量。
到头来不过四个字,冷暖自知。
03
席慕蓉的《独白》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的满意而已。
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自成宇宙,和周围人产生联系,获得别人的称许与微笑,当然应该。
可是,我们不能事事如此,更不能把这当成生活的目的。
无论什么时候,请你明白,取悦自己,永远比取悦别人要来得重要。
关于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因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发给最在乎的人了。
所以呀,那些从朋友圈里消失的人,可能依旧活跃在各种各样的微信群里,他们可能依旧快乐地跟最亲密的人分享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小确幸和委屈。
更别说微信早就失去了私人的社交属性,如今的微信,更像是一个办公软件。
朋友圈里有领导,有同事,有小卖部的老板,还有蛋糕店的大叔。
发个朋友圈要设置一堆的分组,要顾虑太多人的感受,最后编辑来编辑去,还是不发最省事。
更何况,我们朋友圈的一件小事,在父母眼里,可能是天大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何必让在远方的父母担忧呢?
朋友圈里多少个赞,多么地热闹,都无法改变我们疲惫的生活。
对于那些看客来说,热闹之后作鸟兽散,而生活,却是真实存在的。
不发朋友圈的日子里,我们都在好好生活。
-END-
配图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不易|点个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