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融让梨”的孔融到底有多坏?残杀百姓、不孝父母

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对于我们来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们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了,《后汉书》有写:‘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意思是说孔融四岁的时候,在家里与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吃梨,然后他一直拿的是最小的,家里的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年纪最小,应该拿最小的。这个故事也成了我们大部分家长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的典范,在《三字经》中也有了“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

“孔融让梨”的孔融到底有多坏?残杀百姓、不孝父母

在中国的古代实行的是举孝廉的官员任用制度,也就是说入仕做官的人,首先考察的是这个人是否孝顺,是否有仁德,品德比较好的人就会被推荐或者钦点做官,而孔融作为那个时期的“道德”名人,封相拜候自然也少不了他的一份,从大将军一路坐到了北海相,当时年龄只有三十八岁,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算是火箭式升迁了。

按照故事的正常走向来说,这样的一个人,最终的道路应该是励精图治,最终青史留名,但是历史的真相却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孔融让梨”的孔融到底有多坏?残杀百姓、不孝父母

孔融到了北海之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体察百姓,与北海百姓患难相恤,而是整日大鱼大肉,饮酒作乐,对待权力的滥用,甚至到了暴虐的地步。有史料记载:

“《御览》二百六十二《秦子》曰:孔文举为北海相,又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说的是孔融当了北海相之后,有一天坐车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妇人在哭泣,孔融听烦了就叫人去问她哭什么?妇人说他的父亲死了,孔融觉得她的面容不够憔悴,哭得不够伤心,于是把她杀了。

“孔融让梨”的孔融到底有多坏?残杀百姓、不孝父母

同样地,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也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孔融任职的北海当时常年遭到“黄巾军”的骚扰,民不聊生,他多次派兵围剿皆以失败告终。建安元年,“黄巾军”攻打北海郡的首府,双方僵持四五个月不下,而孔融却依旧每日饮酒作乐,在破城的前一日,他自觉北海守不住了,尽然抛下了全城百姓和自己的妻子,骑马连夜逃跑投奔曹操,最终北海百姓惨遭屠戮,而他的妻子也被“黄巾军”俘虏,虐待致死。

“孔融让梨”的孔融到底有多坏?残杀百姓、不孝父母

在投奔了曹操之后,孔融依旧不知悔改,每日饮酒作乐,同时还对曹操的一些做法大放阙词,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甚至还说出了很多大逆不到的话,据史料记载:

孔文举饮后曰:“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与子,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说的是一天孔融喝了酒之后说:“父亲和儿子有什么亲的?其实儿子就是父亲欲望作祟爽完了之后生下来的而已,母亲和孩子难道有亲吗?就像是一个罐子里面有个东西,你把这个东西倒出来了,二者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话在我们这个时代听起来都觉得颠覆三观,更加别说在那个举孝廉的时代了,孔融此言一出,举国皆惊,曹操也因为这个事情,找了个借口把孔融杀了。

孔融的一生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因为“孝

”而得名,也因为“不孝”而死,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