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舉,“建安七子”之一,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
對于我們來說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了,《後漢書》有寫:‘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意思是說孔融四歲的時候,在家裡與家裡的兄弟姐妹一起吃梨,然後他一直拿的是最小的,家裡的大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的年紀最小,應該拿最小的。這個故事也成了我們大部分家長教育孩子尊老愛幼的典範,在《三字經》中也有了“融四歲,能讓梨”的典故。

在中國的古代實行的是舉孝廉的官員任用制度,也就是說入仕做官的人,首先考察的是這個人是否孝順,是否有仁德,品德比較好的人就會被推薦或者欽點做官,而孔融作為那個時期的“道德”名人,封相拜候自然也少不了他的一份,從大将軍一路坐到了北海相,當時年齡隻有三十八歲,用現在的話來說可以算是火箭式升遷了。
按照故事的正常走向來說,這樣的一個人,最終的道路應該是勵精圖治,最終青史留名,但是曆史的真相卻往往讓人大跌眼鏡。
孔融到了北海之後,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體察百姓,與北海百姓患難相恤,而是整日大魚大肉,飲酒作樂,對待權力的濫用,甚至到了暴虐的地步。有史料記載:
“《禦覽》二百六十二《秦子》曰:孔文舉為北海相,又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說的是孔融當了北海相之後,有一天坐車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婦人在哭泣,孔融聽煩了就叫人去問她哭什麼?婦人說他的父親死了,孔融覺得她的面容不夠憔悴,哭得不夠傷心,于是把她殺了。
同樣地,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也隻能用“一塌糊塗”來形容,孔融任職的北海當時常年遭到“黃巾軍”的騷擾,民不聊生,他多次派兵圍剿皆以失敗告終。建安元年,“黃巾軍”攻打北海郡的首府,雙方僵持四五個月不下,而孔融卻依舊每日飲酒作樂,在破城的前一日,他自覺北海守不住了,盡然抛下了全城百姓和自己的妻子,騎馬連夜逃跑投奔曹操,最終北海百姓慘遭屠戮,而他的妻子也被“黃巾軍”俘虜,虐待緻死。
在投奔了曹操之後,孔融依舊不知悔改,每日飲酒作樂,同時還對曹操的一些做法大放阙詞,引起了曹操的不滿。甚至還說出了很多大逆不到的話,據史料記載:
孔文舉飲後曰:“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母之與子,亦複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說的是一天孔融喝了酒之後說:“父親和兒子有什麼親的?其實兒子就是父親欲望作祟爽完了之後生下來的而已,母親和孩子難道有親嗎?就像是一個罐子裡面有個東西,你把這個東西倒出來了,二者之間還有什麼關系?” 這樣的話在我們這個時代聽起來都覺得颠覆三觀,更加别說在那個舉孝廉的時代了,孔融此言一出,舉國皆驚,曹操也因為這個事情,找了個借口把孔融殺了。
孔融的一生讓我想起了那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因為“孝
”而得名,也因為“不孝”而死,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