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救亡图存运动。各项主张都是效仿西方国家,也符合清朝中兴的要求。
可惜的是,仅仅持续103天,戊戌变法便在多方封建势力的围剿下,彻底宣告破产。
参与变法的八位有识之士,除康有为和梁启超,剩余六位慷慨赴死。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被送到菜市口。行刑前,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戊戌六君子忧国忧民,一片赤诚为国人,为何没有得到国人的同情和认可呢?原因有三点。
一是废科举办新学
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这样一搞,等于说把所有的读书人得罪了。那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在闷头苦读四书五经,只想通过科举混个功名。戊戌变法要废除科举,知识分子首先不答应。
二是重商轻农
戊戌变法在经济上主张,清朝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老百姓的生存观念就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种地生活,戊戌变法要兴办工厂企业,普通农民自然无法接受。
三是精简机构
戊戌变法主张裁减官员,而且数量多大好几万,又没有相应的后续措施。旧有的官老爷哪里能够接受,他们成为反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力量。
戊戌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察觉到清朝的问题所在。只是康有为的主张过于猛烈,又不具备变法的实力,步子一下迈得太大,那些受封建思想浸淫已久的清朝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最终,在历史上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