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为何还选了庶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唐睿宗李旦,大唐盛世的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之父。李旦前后登基两次,却又两次让出皇位,在位一共八年,可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的时光。

李旦初登皇位,作了母亲武则天上位的垫脚石

李旦在武则天所出的嫡子中排行第四,是老幺,上面三位兄长李弘、李贤、李显都资质不凡,按理说李旦是与皇位无缘的,可是造化弄人,他摊上了一位敢于向世俗发起挑战、敢和天下人叫板的母亲,最终被裹进了权力漩涡的中心。

唐高宗时期,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却意外猝死,之后次子李贤被继立为太子,因为谋逆罪名被贬黜、被迫自尽,唐高宗身体一直有恙不怎么管事,两位太子相继去世后,朝政大权落到武则天手里,也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认为李弘与李贤之死都与武则天有关。

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为何还选了庶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唐高宗去世后,时为太子的武则天三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李显一心想要亲政,遂提拔自己的岳父与母亲分庭抗礼,被武则天废黜皇帝尊号,贬为庐陵王,再这样的背景下,李旦才被扶上了皇位。

武则天不甘心做皇太后,一心要做女皇帝,扶持儿子也不过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让儿子禅位给自己,显得皇位来得正,李旦深谙局势和母亲的心思,登基半年后便识相的退位让贤了。

李旦再度登基,成了儿子李隆基上位的垫脚石

武则天晚年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将被贬为庐陵王的李显再次扶上皇位,此时的李显已经被母亲磨平了斗志,复位之后朝政大权落入了皇后韦氏手里,眼看韦后想做武则天第二,为了制止悲剧再次上演,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将李旦再次推上了皇位。

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为何还选了庶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再次登基的李旦虽然不用做别人的傀儡,但是他性格软弱,手里的势力也不强,压制不住因为拥立之功、势力越来越膨胀的妹妹太平公主及儿子李隆基,所以每有重大事件李旦都要问问太平公主的意见、再问问李隆基的意见,意见统一了再去办。

李隆基功高、以及势力党羽众多,令李旦在立嗣问题上犯了难,因为按照祖制应该立嫡子李宪为太子,现实中李隆基的功劳不立太子不足以酬谢,况且人家现在比他皇帝老子还有实力,得罪不起,最后是李宪识时务的主动上书,推举李隆基为太子“国度安则先嫡长,国度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绝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李旦也就顺水推舟,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为何还选了庶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剿灭韦氏集团,李隆基居功至伟

武则天老年时期因沉湎享乐,对朝政的控制力逐渐下降,两个男宠却开始插足朝政,君臣关系不稳,政权陷入动荡,人心不稳,在这种前提下,爆发了神龙政变,太子李显重新登上帝位,李氏王朝夺回。李显复位后,立韦氏为后,又让她参与朝政,加之安乐公主和武三思,韦后竟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后韦后临朝称制,妄图重演武后故事。

李隆基私下召集智勇双全之士,谋划匡复大唐社稷,且他一直与军中交友甚好,太宗时期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人员建立的百骑,发展到李显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万骑,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也都深相结纳。

李隆基后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简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一举铲除韦氏集团,由于韦博对万骑兵的打压,引起了万骑兵的怨恨,李隆基便趁此暗示陈玄礼等人应当产出韦氏集团,两人听闻之后精神振奋,愿誓死效力。

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为何还选了庶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后李隆基进入禁苑,并说服钟绍京已禁军倒伐,加上羽林军将士欣然从命,葛福顺等人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也被士兵斩杀。后又收拾了上官婉儿和韦家的亲属徒党,自此结束了韦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李隆基居功甚伟。

姑侄斗法,李隆基实力碾压太平公主,坐稳了大唐江山

势力日益庞大的太平公主也想效仿母亲做女皇,便散布流言诋毁李隆基,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不应当被立为太子”并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先天二年,太平公主预谋政变,欲以羽林军和南衙兵的力量起兵夺权,此前,李旦已经将皇位传与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李隆基为了彻底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后太平公主逃入山寺,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从这之后,李隆基不仅为李家江山铲除了隐患,更是正是掌握了朝中大权,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唐朝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为何还选了庶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李隆基能以庶子的身份顺利继承皇位,靠的就是才能出众且在军中的威望甚高。早在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共同策划唐隆政变之时,李隆基就因为联络长安城内主要军队将领的任务深入军中,结交了大量军队将领,并且跟大军打成一片,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是因为这点,在李旦第二次登基之后,李隆基才顺利得到了太子之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