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人问“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最近收到网络问答“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作为一个四川人,不知是不是湖广填过来的,对此比较感兴趣,研究过一些资料,在此给大家闲聊几句。

历史上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大致是明朝初年和清朝初期两个时期,其实上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不只是“填四川”它包括湖广等地的人迁徙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广大地区的一个总称。

有人问“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第一次:元末明初。

元朝90年的国祚,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征战。从1228年开始,蒙古军(此时还不叫元朝)与南宋争夺四川,打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在合川钓鱼城下还让蒙古大汗蒙哥折戟,可想而知这几十年的战乱有多惨烈。50多年的不屈抵抗中,青壮年大多被拉夫当兵,战死沙场不计其数。四川人的顽强抵抗让蒙古军队着实恼火,他们多次把气撒在占领区的百姓头上,很多地方经历过屠城的噩运。这样一来,四川及周边地区的人口确实锐减不少,据说在南宋中期四川地区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但是到1279年之后只有不到100万。

天府宝地,没有人口经略怎么可以呢。于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派汤和收拾了盘踞在成都的明玉珍部,派付有德攻占云南之后,开始从湖广等地迁徙居民到四川盆地、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实施屯垦居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有人问“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第二次:清朝初期。

康熙二十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朝廷,四川在籍人口只剩下9万,于是清朝开始历史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行动。这一次是相较有组织、大规模的居民迁徙。广义的湖广等地地方官员都有迁民任务,完不成任务会受到考核。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文化讲究“安居乐业”、“故土难离”,许多人并不愿意千里搬家。

于是,各地方就出现强制、押解迁徙的状况。至今为止,四川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看臂膀上有两条印痕的人,其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被押解过来的;如果没有印痕,但族谱上写了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的,那就是自愿迁徙走进来的。”民间的传说没有任何的根据,只是体现了当时的历史现象,确实许多人是被强制迁徙而进入四川的。

这一次四川人口锐减完全是因为“天府”二字惹的祸。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神州南北大多数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只有天府四川因山川阻隔相对平静,成了难得的安居乐业之地。战乱本身就破坏生产,加上战争还要消耗不少资源,天下群雄在逐鹿权势的同时也展开了激烈的资源争夺战,全国各地基本都被他们搜刮个遍,可以说民间油水已被榨干。

有人问“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此时张献忠盯上了稍稍安静的四川,于是大西政权进入了成都平原,四川终于被拖入了乱世攻伐。张献忠打扰了四川人的安逸生活,所以大家对他并不感冒,不管是地主老财还是平民百姓处处反对他。川人和张献忠集团矛盾重重、冲突不断,性情残暴的张献忠经常杀人镇压,据说还在北上对垒清军的时候屠了成都全城。这是导致四川人口减少的第一重灾难。

张献忠被豪格率领的清军打败后,清军进入四川同样没有一帆风顺,先后历时13年才摆平四川。四川人不喜欢张献忠是因为他把这里拖入了战争,同样,四川人更不喜欢蛮横的清军。有着屠城传统的清军,面对四川人的不买账非常恼怒,13年中经历4场大规模战役无数小战役,每每以屠杀震慑当地人。原本物薄风华的安逸之地,变得了如此多灾多难,以至于到了康熙年间只有区区9万人口幸存。

有人问“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两个迷:

第一、四川人的族谱上写着“祖籍孝感”之谜。如今四川许多人家的族谱记载,其族人是从湖北孝感迁徙而来的。我们不禁要问,当时的孝感有这么多人吗?怎么如此多的四川人都是从孝感搬迁过来的呢?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当时清朝政府为了很好地组织大规模搬迁,在入川通道孝感设立了中转站,两湖两广各地组织居民搬迁送到孝感,地方官就算完成任务,然后由朝廷统一组织转运到四川各地接收安置。大规模转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家在中转站一呆就是数年,等待成批量的统一迁走。当时记录族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许多人家都没有文化人,得专门请人编修。好多家族到了四川落脚生根,经过许多年后终于安定下来,开始编修族谱,可能老人已经去世,已经无法寻根,后人只听说曾经在孝感集中转运过来,所以孝感成了许多四川人的“祖地”。

第二、“湖广填四川”只是因为战争导致人口减少需要大量迁入吗?答案绝对是NO,论人口大西北肯定少许多,为什么古代没有湖广填西北呢?湖广填四川真正的动机是明清两朝一直在致力于把物产丰富的大西南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

有人问“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对四川盆地来讲,那叫“稀释巴蜀文化,彻底并入中原文明”。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说法。北有秦岭、南有横断、西有青藏高原、东出只有轻舟过巫峡,这样四川盆地确实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虽秦汉已归中土,但从来都自成体系,好像一股清流和中原王朝若即若离。到了明清两朝,朱元璋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大规模迁徙人口富足而文化开化的两湖两广子民进入四川,以从根上稀释巴蜀并入中原。

对横断山区、云贵高原来讲,多为“改土归流”所需。三国时期诸葛亮称大西南为“蛮夷之地”,长期以来这一方水土确实处在蛮荒割据之中。之前历朝历代基本都是任命当地各少数民族头领为“土司”、“土目”,让他们代替朝廷管辖地方。这些当地土官,有的统领百万之众,有的可能就管辖着几百千把人口。他们大多以家长制、家族制管理地方,以奴隶制度供养土官,社会相对落后。明朝开始在西南各地设置“流官”,以大明王朝任命的官员和当地土官共同管理地方,用当时相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感召改革带动地方发展,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重要举措就是迁徙开化之地的百姓到蛮荒之地屯垦戍边,即守卫边疆,也发展生产,同时带动地方文明进步,这其实也是广义的“湖广填四川”的一部分。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背景认识,目前似乎大多认为是增加人口,对于文化稀释的说法纯为个人拙见,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是孺子牛,原创不易,请多鼓励,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