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人問“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

最近收到網絡問答“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作為一個四川人,不知是不是湖廣填過來的,對此比較感興趣,研究過一些資料,在此給大家閑聊幾句。

曆史上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大緻是明朝初年和清朝初期兩個時期,其實上所謂的“湖廣填四川”不隻是“填四川”它包括湖廣等地的人遷徙到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廣大地區的一個總稱。

有人問“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

第一次:元末明初。

元朝90年的國祚,其中大部分時間在征戰。從1228年開始,蒙古軍(此時還不叫元朝)與南宋争奪四川,打了差不多半個世紀。在合川釣魚城下還讓蒙古大汗蒙哥折戟,可想而知這幾十年的戰亂有多慘烈。50多年的不屈抵抗中,青壯年大多被拉夫當兵,戰死沙場不計其數。四川人的頑強抵抗讓蒙古軍隊着實惱火,他們多次把氣撒在占領區的百姓頭上,很多地方經曆過屠城的噩運。這樣一來,四川及周邊地區的人口确實銳減不少,據說在南宋中期四川地區人口已經突破1000萬,但是到1279年之後隻有不到100萬。

天府寶地,沒有人口經略怎麼可以呢。于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派湯和收拾了盤踞在成都的明玉珍部,派付有德攻占雲南之後,開始從湖廣等地遷徙居民到四川盆地、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實施屯墾居住。這是曆史上第一次“湖廣填四川”。

有人問“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

第二次:清朝初期。

康熙二十年,四川巡撫張德地上書朝廷,四川在籍人口隻剩下9萬,于是清朝開始曆史上第二次“湖廣填四川”行動。這一次是相較有組織、大規模的居民遷徙。廣義的湖廣等地地方官員都有遷民任務,完不成任務會受到考核。但是,我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化講究“安居樂業”、“故土難離”,許多人并不願意千裡搬家。

于是,各地方就出現強制、押解遷徙的狀況。至今為止,四川民間流傳着一個說法,“看臂膀上有兩條印痕的人,其祖先就是湖廣填四川被押解過來的;如果沒有印痕,但族譜上寫了湖廣填四川遷徙而來的,那就是自願遷徙走進來的。”民間的傳說沒有任何的根據,隻是展現了當時的曆史現象,确實許多人是被強制遷徙而進入四川的。

這一次四川人口銳減完全是因為“天府”二字惹的禍。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神州南北大多數地區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隻有天府四川因山川阻隔相對平靜,成了難得的安居樂業之地。戰亂本身就破壞生産,加上戰争還要消耗不少資源,天下群雄在逐鹿權勢的同時也展開了激烈的資源争奪戰,全國各地基本都被他們搜刮個遍,可以說民間油水已被榨幹。

有人問“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

此時張獻忠盯上了稍稍安靜的四川,于是大西政權進入了成都平原,四川終于被拖入了亂世攻伐。張獻忠打擾了四川人的安逸生活,是以大家對他并不感冒,不管是地主老财還是平民百姓處處反對他。川人和張獻忠集團沖突重重、沖突不斷,性情殘暴的張獻忠經常殺人鎮壓,據說還在北上對壘清軍的時候屠了成都全城。這是導緻四川人口減少的第一重災難。

張獻忠被豪格率領的清軍打敗後,清軍進入四川同樣沒有一帆風順,先後曆時13年才擺平四川。四川人不喜歡張獻忠是因為他把這裡拖入了戰争,同樣,四川人更不喜歡蠻橫的清軍。有着屠城傳統的清軍,面對四川人的不買賬非常惱怒,13年中經曆4場大規模戰役無數小戰役,每每以屠殺震懾當地人。原本物薄風華的安逸之地,變得了如此多災多難,以至于到了康熙年間隻有區區9萬人口幸存。

有人問“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

關于湖廣填四川的兩個迷:

第一、四川人的族譜上寫着“祖籍孝感”之謎。如今四川許多人家的族譜記載,其族人是從湖北孝感遷徙而來的。我們不禁要問,當時的孝感有這麼多人嗎?怎麼如此多的四川人都是從孝感搬遷過來的呢?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當時清朝政府為了很好地組織大規模搬遷,在入川通道孝感設立了中轉站,兩湖兩廣各地組織居民搬遷送到孝感,地方官就算完成任務,然後由朝廷統一組織轉運到四川各地接收安置。大規模轉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家在中轉站一呆就是數年,等待成批量的統一遷走。當時記錄族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許多人家都沒有文化人,得專門請人編修。好多家族到了四川落腳生根,經過許多年後終于安定下來,開始編修族譜,可能老人已經去世,已經無法尋根,後人隻聽說曾經在孝感集中轉運過來,是以孝感成了許多四川人的“祖地”。

第二、“湖廣填四川”隻是因為戰争導緻人口減少需要大量遷入嗎?答案絕對是NO,論人口大西北肯定少許多,為什麼古代沒有湖廣填西北呢?湖廣填四川真正的動機是明清兩朝一直在緻力于把物産豐富的大西南納入朝廷的直接控制範圍。

有人問“曆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的年代和背景是什麼?”

對四川盆地來講,那叫“稀釋巴蜀文化,徹底并入中原文明”。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說法。北有秦嶺、南有橫斷、西有青藏高原、東出隻有輕舟過巫峽,這樣四川盆地确實是休養生息的好地方,雖秦漢已歸中土,但從來都自成體系,好像一股清流和中原王朝若即若離。到了明清兩朝,朱元璋開始着手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大規模遷徙人口富足而文化開化的兩湖兩廣子民進入四川,以從根上稀釋巴蜀并入中原。

對橫斷山區、雲貴高原來講,多為“改土歸流”所需。三國時期諸葛亮稱大西南為“蠻夷之地”,長期以來這一方水土确實處在蠻荒割據之中。之前曆朝曆代基本都是任命當地各少數民族頭領為“土司”、“土目”,讓他們代替朝廷管轄地方。這些當地土官,有的統領百萬之衆,有的可能就管轄着幾百千把人口。他們大多以家長制、家族制管理地方,以奴隸制度供養土官,社會相對落後。明朝開始在西南各地設定“流官”,以大明王朝任命的官員和當地土官共同管理地方,用當時相對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感召改革帶動地方發展,史稱“改土歸流”。改土歸流的重要舉措就是遷徙開化之地的百姓到蠻荒之地屯墾戍邊,即守衛邊疆,也發展生産,同時帶動地方文明進步,這其實也是廣義的“湖廣填四川”的一部分。

關于湖廣填四川的背景認識,目前似乎大多認為是增加人口,對于文化稀釋的說法純為個人拙見,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是孺子牛,原創不易,請多鼓勵,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