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与同事们一起聊起故里武昌的事情,这里不仅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使统治二百多年的清朝灭亡,近代在武昌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众多知名人物,其中,最著名人物要数在武昌出生的一对姐妹花,那便是曾经担任过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德龄、容龄姐妹俩。

武昌
说起德龄、容龄姐妹,得先介绍一下她们的父亲裕庚,字朗西。本姓徐,为汉军正白旗人,裕庚父亲在江苏当过县令,他小的时候聪颖,读书十行并下,过目成诵,十二岁在顺天府国子监读书,后裕庚的不仅文笔不错,而且著文速度很快。但由于写战报不按实情,喜欢夸大其词,遭到革职处分,不过后来因为文章写得好又得到起用,到湖北武昌担任候补知府”一级。
裕庚
就在武昌期间,他的女儿德龄出生,裕庚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派,在沙市(今属荆州市)主持厘税榷关(征收关税的机构),兼办洋务、教案。姐妹自然是跟随父亲到荆州、沙市,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
就在她们少年时期,裕庚又任命为日本公使,于是全家随行,前往日本生活,三年之后,裕庚回国任太仆少卿衔,次年被派往法国巴黎,任驻法公使,姐妹便又来到法国读书,几多年的外国生活,她们先后学会了日英法等多种语言,还学会了现代舞蹈,跟着一些名家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多年的外国生活,使姐妹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她们的阅历,对现代西方文明有深入的了解,接触到了当时清朝闭关锁国完全不同的外面大千世界。
就在德龄17岁那一年,长成了一位婷婷玉立妙龄女郎,她的父亲又回到了中国,她也跟随回国,时值“庚子巨变”之后,国门被枪炮打开,当时作为清朝的最高领导人的慈禧,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便于与外国使节夫人们打交道,得知裕庚两个女儿通晓外文及西方礼仪,天资聪颖,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带德龄、容龄两姊妹入宫觐见。
慈禧太后一见到这对姐妹,非常高兴,下旨将德龄、容龄姐妹留在身边,充作“御前女宫”,担任贴身“传译”(即翻译)。德龄姐妹常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读国外报纸,为清宫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而受德龄姐妹的影响,慈禧对于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姐妹俩作为“海归”派,成了当时大清国的首席秘书,具有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和日语,在慈禧接见外国使臣和使臣夫人时,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翻译助手,加之多年的外国生活,又是外交官的女儿,深谙西方各国的礼仪与社交技巧,在当时日益增多的外交活动中,可谓是如鱼得水,弥补了长年处于深宫之中慈禧的严重不足,故深受慈禧的宠爱。
为此,慈禧特殊开恩,允许其穿着西式裙装生活在大内,而姐妹俩亦投慈禧所好,陪伴慈禧化妆、看戏、学车、观花、赏狗等等,以女人的方式跟她“家长里短”,在女人间不经意的谈话中灌输西方知识,以至于慈禧对“新生活”向往,后期更是爱上了照相、法国化妆品、油画等。无疑德龄和容龄成为晚清最有光彩的一对姊妹花。
回忆起姐妹在慈禧太后身边往昔的风光,德龄的书中描绘得非常的生动:在太后居住的乐寿堂院子里,铺上了一块大红地毯,一边是从天津请来的袁世凯的西乐队,一边是太监的中乐队。太后的宝座放在廊子正中,皇上坐在她旁边,两旁站着皇后和各王府的福晋、格格们。容龄为大家跳了西班牙舞、希腊舞和自编的中国如意舞,看得所有人都非常高兴……那份众人瞩目的自信与光芒,大概也成了舞蹈家裕容龄,终生都不会忘却的美好。
繁华尽头,不过是一场虚梦,历史的尘埃扑面而来,再大的权势也终究成了梦幻泡影。1905年3月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后,姐妹立马决定离开北京前往上海,怀着绝望的心情,德龄在临别时,慈禧和光绪前去送行,慈禧还叮嘱她早些回来,因为不舍在她转身时嚎啕大哭,光绪只是强忍住泪水,用英文向她道别。正说着再见时,其实再也见不到了。
挥手自兹去,怀着忧虑心事,谁料人生处处布满驿站,一挥手便是永别,离宫一年后,她们得到了光绪与慈禧的死讯。又过了三年,大清覆灭,中国帝制终结,那个曾傲然一世、翻云覆雨的大清实际统治者,注定要和她所引领的王朝一起,风化为石雕般的历史了。姐妹俩庆幸自己还能从乱局的漩涡中泅身而出,否则,做定了时代的牺牲品。
从此,这对曾经明眸皓齿的姐妹花,欢快的笑声洒遍了清末皇宫的每一个角落。她们享受着旁人敬仰的目光,也对这个世界满怀希望。那时的她们,总以为路还很长,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然而,时光流逝,岁月匆忙,姐妹曾经热闹的深宫大院,终于寂静了下来,雕梁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随着姐妹俩离开清宫,两人的命运也渐渐背道而驰,德龄留驻上海时,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撤迪厄斯·怀特,旋即由恋爱到结婚,成为了晚清最早的外嫁女。后怀特从美领事馆卸职,仍留驻中国改作新闻记者。后她随夫赴美,开始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所见所闻《清宫二年记》,署名“德龄公主”,将清宫生活展现给世界,一时间风靡海内外。
后来, 德龄与撤迪厄斯·怀特的独生子萨都斯不幸夭折而与丈夫离异。她曾两次回中国探亲搜集创作素材,还在国内演出了英语清宫戏,并亲自主演了慈禧。抗战爆发后,她多次在美参加“中国之夜”及“一碗饭运动”等活动,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得知情况后,德龄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和药品,并将它们送回了抗日根据地,一直在默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盛殚精竭虑,她为抗战胜利做了大量的工作。
可惜的是,就在抗战全面胜利前夕,即1944年11月22日,当时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汉语老师的德龄,这天早上像往常一样抱着一摞课件前往教室,过马路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货车撞倒,当场不治身亡,鲜血斑驳的现场书本纸张散落了一地。警方联系不她家人时,帮知她一个儿子死亡,丈夫离开了她,孤身在酒店住了两年。最终,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安葬在在荒凉无人的山顶上。
德龄的妹妹容龄,嫁给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唐绍仪的侄子唐潮宝,并在北洋政府谋得了一份官职。婚后的生活,恬静而安然。容龄依旧是颇有名气的民国上流社会名媛,只是没有曾经在晚清皇宫里那样,那么引人注目,那么受人追捧。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清雅的贵族气质,历经岁月沧桑而不改。从她纤细的身型与对韵律的痴迷中,依稀可以看出舞者当年的风采。还曾经一度被人称为“舞蹈皇后”。
按理说,出身高贵,身为名门千金,见识广博,亦有真才实学的容龄,在今天人们的思维中,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结局,可惜,天不遂人愿,造化亦弄人。建国后,容龄的丈夫唐宝潮曾撒手人寰,只留下她一个人孤寡独居。随着接下来的政治风云,她这种“晚清余孽”的身份,热爱舞蹈的“小资情调”,都成了容龄的原罪。疯狂的人们涌向她的住宅,将家中残存的字画古董查抄一空,几间宽敞漂亮的正房也被“充公”。这些人冷笑着,要让这位“公主”也体会一下家徒四壁的滋味。
在后来的批斗会上,如此高成分的她,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折磨,最后在无数次的批斗会上,两条腿因为舞蹈跳得太好的腿被活生生地打断,再无起舞的可能,拖着断的双腿,已经年迈的她,靠着他人的支持生活有多困难,但是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容龄对人生很乐观,她依然认真地活着,梳洗穿戴从不马虎,双腿残疾坐在破旧屋子的小床上,却依旧气度高华,眼中有光。
容龄对生活和对人生的态度,让多人赞叹“美人永不迟暮,没落仍是贵族”,然而,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到了容龄生命最后的几年,由于她的身份特殊,无人相伴,腿伤严重到只能靠“爬行”度日,凄凉无比,倦缩小屋而终……行文至此,心酸之余,仰望窗外的天空,泪水糊住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