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妙西,古称“妙喜”,以山为喜,以水维系,妙西的山水自古就饱蕴了文人对于山水的审美,尤其是妙西港,不但具有通达的功能性,而且具备了美学的观赏性,还有流淌千年的历史纵深。挖掘、研究、阐释、解码妙西港的历史文化基因,并推动转化利用,从而为“妙喜港”赋能,可以重新定位其对于湖州、对于吴兴的价值,使之成为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新的文化标识。今天,我们推出“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之《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稽留山里留着什么秘密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妙喜港上游霞幕山水库

妙喜港,破群山而出,迤逦向北,多少次沿着山脉曲折蜿蜒,最终能够连通到太湖平原水系,并与中原相通。可以说,妙西处在整个中国中心平原最南缘的边界地带,同时妙西所在的这片山区,是从太平洋尤其是上海方向过来看到的第一片连续的山区,所以是山、海两种文明都想占领的守望堡。也正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中原文明与丘陵文明会在这里碰撞,大陆文明与沿海文明会在这里争夺。妙西,既是“原之沿”,也是“山之口”,更是“海之滨”,这也造就了妙西的历史是多元文化碰撞的历史。那么第一次碰撞,是在什么时候呢?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杼山文化公园

妙西有一座茶文化界著名的“杼山”,此山闻名是因为茶,但其实这座山还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比“茶经时期”要早远很多,与它另一个名字有关——“稽留山”。除了稽留山,妙喜港沿岸还有茅山、夏驾山、避它城、夏王村等等一系列的历史痕迹,这些遗痕都指向一个时代——夏朝初期姒杼的时代(“杼山”名称的由来),也更指向了夏朝初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於越国建立(姒杼的哥哥姒无余建立),就让我们顺着妙喜港的时间流,溯源而上吧。

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岁月

夏朝是大禹的儿子姒启建立的,可谁能想到,到大禹的孙子姒太康时,夏朝就差不多让人给灭了。让太康失国的人叫后羿,这是历史上“有窮氏族”第二位叫“后羿”的领导人。在姒启死后,五个儿子互相争夺权力。东夷中最强大的“有窮氏族”因为掌握弓箭技术,趁乱对夏王姒太康发动了攻击,结果攻破了夏朝首都斟鄩,姒太康被流放,史称“太康失国”。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黄檗涧上的杨富桥。明弘治《湖州府志》载:“黄檗涧,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黄檗山。”黄檗涧汇入妙喜港。

后羿立太康的弟弟姒仲康为傀儡国君,仲康不服,暗自发力,结果还是被后羿击败,仲康在位七年郁郁而终。夏朝的第二和第三任君主都被东夷氏族玩弄于股掌。

这时候,看似局势有了反转。后羿的养子寒浞杀了后羿夺得东夷最高权力,但寒浞的野心更大,开始率领东夷各族对仲康的儿子相展开攻势,相在位第一年与淮夷战,第二年与风夷和黄夷战,最终相被寒浞杀害,而且对于帮助过相反抗东夷九族的人都进行了剿灭,那是夏朝最昏暗的时期。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妙喜港上的王家桥,经过此桥妙喜港进入集镇,又名“黄浦”

直到一个人出现,就是姒杼和姒无余的父亲——少康。少康是相的遗腹子,他的一生就是逆袭的过程。父亲相被寒浞残忍杀害后,少康躲在外公有仍氏族群里,领牛羊放牧,做了牧正,后来又逃往有虞氏躲起来,担任庖正——厨师长,渐渐地他把原来帮助过父亲相的那些氏族残部余烬都收编入伍,还派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间谍——女艾,打入寒浞儿子浇的势力内部,窃取信息。最终经过几场惨烈的大战,少康复国了,夏朝政权再一次被复燃。少康复国后,九夷之中只有一个氏族前来道贺,所以东夷九族始终是夏朝的心头大患,于是少康在晚年尽全力做了一件关键的决断,那就是派出庶子姒无余,在“大越之地”,建立於越国,表面上是“奉祀大禹陵”,实际上对东夷成犄角之势牵制(东夷主要在山东、江苏沿海地区)。这是一枚重要棋子,伺机待发。

少康极其聪明,他以“给大禹守陵”的名头建立古越国,因为大禹曾经娶了东夷氏族领袖之一涂山氏的涂娇,所以东夷氏族对大禹这位天下共主还是有所忌惮的,那么这个建立古越国的“大越之地”在哪里?跟妙西又有什么关系呢?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上图为黄浦桥(摄于上世纪50年代),下图为黄浦新桥

古越国建在湖州

《吴越春秋》记载: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馀(即姒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

勾践回忆中所说的“国”是指越国的都城,所在地就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所说的:少康之子,文身断发,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说文解字·山部》云:“封、禺之山在吴楚之间,汪芒氏之国。”也就是现在的德清下渚湖这一带,是防风古国(防风也叫汪芒)国都所在。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黄浦”上悠闲的白鹭

而越国的社稷宗庙—大禹陵,也就是“会稽”,此时还不在绍兴,而是在湖州。“社稷宗庙在湖之南”。这里的湖就专指太湖,当时“江河湖海”都是特指专指,“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至于鄱阳湖、洞庭湖当时与湖北绝大多数地域连为一体,统称云梦泽,分云泽和梦泽,后来云梦泽萎缩成了云梦泽和彭蠡泽,最后再度萎缩成了鄱阳、洞庭等等的各个湖泊,而在当时云梦泽专有名字是泽。

所以“湖之南”的古会稽山,大致就是以下图中所绘制的位置。东北西缘是平原或谷地,南缘是以北苕溪为界的整个山区就是最早的会稽山,会稽山与别的山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大禹陵所在”。

所以《水经注》中的记载就更加明确了,“会稽之山....北邻大湖。”大湖就是太湖古时的另一个名字,最早会稽山都是以太湖为参照,而不是以钱塘江(绍兴在钱塘江南,钱塘江古称浙江,是跟太湖同一级别的地理参照物)。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古会稽在妙西

大禹最早的陵墓在妙西。这句话乍一听石破天惊,但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大禹最后的记载:《越绝书·外传记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大越之地”。大越就是居住在“大湖地区”的越人之地,《越绝书》中又写明了“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浙江(钱塘江)为界,向东至嘉兴南部,向西南到达龙游县以北,甚至是江西地区。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古越国—大越之地的国界,就是现在所说的浙北,包括湖州、嘉兴、杭州北部地区。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大禹当时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茅山大会诸侯,然后更名茅山为会稽山,最后也是葬于此山中,同时大禹子孙在建立最早的古越国时,建都在这座山的南边。刚才我们讲到妙西的这座杼山,另外有个名字就叫做“稽留山”,是“曾经的会稽山”的意思。距离稽留山2公里外,就有一座茅山。茅山不远处是夏驾山,“驾”在古时特指帝王之车。而在杼山下的很大一片地,被称作“棺材冲”,其形制跟史书中所说“夏禹之丧,桐棺三寸,蘧蒢以敛,余壤为坋”一致。夏王村附近至今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丰富传说。而在妙喜港东边道场山区的另一侧,大禹爷爷颛顼的墓地静静地安置在倪横山上,晋朝时墓室因为山体滑坡而出现。大禹的第四代传人夏王杼又在杼山上建立了避它城。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今州之西南有杼山,亦隶乌程,其旁有夏驾山、王村,夏杼巡狩所至。杼,夏之七王也。禹葬会稽,则杼之至此,固无足怪。”这一切都指向了太湖之南、妙喜港畔的这片山泽,不一般。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杼山夜景

南宋史学家罗泌当年为了写《路史》(中国最详尽的远古史学书籍),曾来到妙西,在杼山费尽心力挖掘,最终在此处得到了“夏后之铭”,《路史》原文为“自余季甫志学遾通三经,且待且业,未尝终日三商不属意,于是史也。访博士、适异书、讯旅人、求金石之遗豫....于黄龙得女娲之碣,于荼水得炎帝之陵...于杼山得夏后之铭”。“夏后”即“夏王”,是夏启自创的一个帝位称谓,所以在杼山得到的这个“夏后之铭”,在罗泌眼中与“女娲之碣”、“炎帝之陵”是处在相同等级的惊世文物,虽然铭文现在已经无踪,但是可以看出杼山在大禹传人眼中的地位极其崇高。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会稽最后安置在绍兴

在古越国那几年,国都在德清武康,社稷宗庙(会稽)在吴兴妙西,后世的贵族墓葬都在安吉龙山,尤其是安吉龙山这几年挖掘出了允常之前的古越墓葬群,共268座古墓,如下图。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所以湖州拥有古越国三大圣地,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古越国的核心区。这一片山区在秦朝时期还有一个名字“馀望山”,也就是后世的“余杭山”。那么,为什么后来的会稽在绍兴呢?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因为吴越争霸!吴国南进,越国南退,“会稽”不断南迁,所迁旧地都被称为“稽留山”,湖州妙西杼山是稽留山,杭州仁和有稽留山,甚至灵隐寺所在的山也曾被称作“稽留山”。最终在越王勾践时,古越国的地盘被吴国夺去,越王勾践在被囚禁了几年后,被放到了钱塘江以南的绍兴,当时那一幕被记载下来。据《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今欲定国立城...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亡众栖于会稽之山....幸来归国,追以百里之封,将遵前君之意,复于会稽之上,而宜释吴之地。”勾践其实说的很清楚,如今我被吴国放出来,要定新的国都,但是很惭愧,“前君之制”我已经不能继承了,做不到修德自守,也做不到让亡故的人能够在(老)会稽山上安葬。所幸我回来了,拿到了百里的封地,我要把“前君之意”尊崇下来,再置一片“新会稽”,适合用来释怀如今被吴国占领的故土。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吴越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图源/电视剧《卧薪尝胆》剧照

从此,越国从钱塘江以北的大越之地,迁到了钱塘江以南,会稽也来到了绍兴会稽山,可以说,湖州、杭州的稽留山和绍兴的会稽山都是一脉相承。古越这一脉,此后不断随着中原势力的南进而沿海南退,创造了瓯越、闽越、俚越、雒越等一系列的“越国”,世称“百越”。

“解读妙西水脉文化”系列|古越宗庙稽留地,百越后世以水兴

打造百越归一之地

在这一次妙喜港的历史文化基因解码中,我们将围绕夏朝文化、古越文化重新给与这片祖先留下的山水赋能,将夏朝时期青铜礼玉的祭祀、上着青天下着土的百姓、披草莱而邑的住宅展现给你,同时也发出邀请,百越的后世子弟们,妙西跨越四千年,喊你回家看看,看看妙喜港畔的“古越稽留”!

当然,妙喜港与夏朝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夏朝的君主夏杼为什么要特意在妙喜港边造一座“避它城”?这里的“它”指代什么?下一期《夏杼征夷造避它,以竹作矛统天下》我们再见。

来源:西塞山旅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