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妙西,古稱“妙喜”,以山為喜,以水維系,妙西的山水自古就飽蘊了文人對于山水的審美,尤其是妙西港,不但具有通達的功能性,而且具備了美學的觀賞性,還有流淌千年的曆史縱深。挖掘、研究、闡釋、解碼妙西港的曆史文化基因,并推動轉化利用,進而為“妙喜港”賦能,可以重新定位其對于湖州、對于吳興的價值,使之成為吳興西塞山旅遊度假區新的文化辨別。今天,我們推出“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之《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稽留山裡留着什麼秘密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妙喜港上遊霞幕山水庫

妙喜港,破群山而出,迤逦向北,多少次沿着山脈曲折蜿蜒,最終能夠連通到太湖平原水系,并與中原相通。可以說,妙西處在整個中國中心平原最南緣的邊界地帶,同時妙西所在的這片山區,是從太平洋尤其是上海方向過來看到的第一片連續的山區,是以是山、海兩種文明都想占領的守望堡。也正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中原文明與丘陵文明會在這裡碰撞,大陸文明與沿海文明會在這裡争奪。妙西,既是“原之沿”,也是“山之口”,更是“海之濱”,這也造就了妙西的曆史是多元文化碰撞的曆史。那麼第一次碰撞,是在什麼時候呢?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杼山文化公園

妙西有一座茶文化界著名的“杼山”,此山聞名是因為茶,但其實這座山還有一個天大的秘密,這個秘密比“茶經時期”要早遠很多,與它另一個名字有關——“稽留山”。除了稽留山,妙喜港沿岸還有茅山、夏駕山、避它城、夏王村等等一系列的曆史痕迹,這些遺痕都指向一個時代——夏朝初期姒杼的時代(“杼山”名稱的由來),也更指向了夏朝初期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於越國建立(姒杼的哥哥姒無餘建立),就讓我們順着妙喜港的時間流,溯源而上吧。

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歲月

夏朝是大禹的兒子姒啟建立的,可誰能想到,到大禹的孫子姒太康時,夏朝就差不多讓人給滅了。讓太康失國的人叫後羿,這是曆史上“有窮氏族”第二位叫“後羿”的上司人。在姒啟死後,五個兒子互相争奪權力。東夷中最強大的“有窮氏族”因為掌握弓箭技術,趁亂對夏王姒太康發動了攻擊,結果攻破了夏朝首都斟鄩,姒太康被流放,史稱“太康失國”。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黃檗澗上的楊富橋。明弘治《湖州府志》載:“黃檗澗,在縣西南二十八裡,其源出黃檗山。”黃檗澗彙入妙喜港。

後羿立太康的弟弟姒仲康為傀儡國君,仲康不服,暗自發力,結果還是被後羿擊敗,仲康在位七年郁郁而終。夏朝的第二和第三任君主都被東夷氏族玩弄于股掌。

這時候,看似局勢有了反轉。後羿的養子寒浞殺了後羿奪得東夷最高權力,但寒浞的野心更大,開始率領東夷各族對仲康的兒子相展開攻勢,相在位第一年與淮夷戰,第二年與風夷和黃夷戰,最終相被寒浞殺害,而且對于幫助過相反抗東夷九族的人都進行了剿滅,那是夏朝最昏暗的時期。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妙喜港上的王家橋,經過此橋妙喜港進入集鎮,又名“黃浦”

直到一個人出現,就是姒杼和姒無餘的父親——少康。少康是相的遺腹子,他的一生就是逆襲的過程。父親相被寒浞殘忍殺害後,少康躲在外公有仍氏族群裡,領牛羊放牧,做了牧正,後來又逃往有虞氏躲起來,擔任庖正——廚師長,漸漸地他把原來幫助過父親相的那些氏族殘部餘燼都收編入伍,還派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間諜——女艾,打入寒浞兒子澆的勢力内部,竊取資訊。最終經過幾場慘烈的大戰,少康複國了,夏朝政權再一次被複燃。少康複國後,九夷之中隻有一個氏族前來道賀,是以東夷九族始終是夏朝的心頭大患,于是少康在晚年盡全力做了一件關鍵的決斷,那就是派出庶子姒無餘,在“大越之地”,建立於越國,表面上是“奉祀大禹陵”,實際上對東夷成犄角之勢牽制(東夷主要在山東、江蘇沿海地區)。這是一枚重要棋子,伺機待發。

少康極其聰明,他以“給大禹守陵”的名頭建立古越國,因為大禹曾經娶了東夷氏族領袖之一塗山氏的塗嬌,是以東夷氏族對大禹這位天下共主還是有所忌憚的,那麼這個建立古越國的“大越之地”在哪裡?跟妙西又有什麼關系呢?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上圖為黃浦橋(攝于上世紀50年代),下圖為黃浦新橋

古越國建在湖州

《吳越春秋》記載:勾踐語範蠡曰:“先君無馀(即姒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

勾踐回憶中所說的“國”是指越國的都城,所在地就是《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所說的:少康之子,文身斷發,鼋鳝與處,既守“封禺”,奉禹之祀。《說文解字·山部》雲:“封、禺之山在吳楚之間,汪芒氏之國。”也就是現在的德清下渚湖這一帶,是防風古國(防風也叫汪芒)國都所在。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黃浦”上悠閑的白鹭

而越國的社稷宗廟—大禹陵,也就是“會稽”,此時還不在紹興,而是在湖州。“社稷宗廟在湖之南”。這裡的湖就專指太湖,當時“江河湖海”都是特指專指,“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至于鄱陽湖、洞庭湖當時與湖北絕大多數地域連為一體,統稱雲夢澤,分雲澤和夢澤,後來雲夢澤萎縮成了雲夢澤和彭蠡澤,最後再度萎縮成了鄱陽、洞庭等等的各個湖泊,而在當時雲夢澤專有名字是澤。

是以“湖之南”的古會稽山,大緻就是以下圖中所繪制的位置。東北西緣是平原或谷地,南緣是以北苕溪為界的整個山區就是最早的會稽山,會稽山與别的山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大禹陵所在”。

是以《水經注》中的記載就更加明确了,“會稽之山....北鄰大湖。”大湖就是太湖古時的另一個名字,最早會稽山都是以太湖為參照,而不是以錢塘江(紹興在錢塘江南,錢塘江古稱浙江,是跟太湖同一級别的地理參照物)。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古會稽在妙西

大禹最早的陵墓在妙西。這句話乍一聽石破天驚,但我們先來看看關于大禹最後的記載:《越絕書·外傳記地》:“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

首先我們先要明确什麼是“大越之地”。大越就是居住在“大湖地區”的越人之地,《越絕書》中又寫明了“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寫幹。”浙江(錢塘江)為界,向東至嘉興南部,向西南到達龍遊縣以北,甚至是江西地區。由此我們大緻可以描繪出古越國—大越之地的國界,就是現在所說的浙北,包括湖州、嘉興、杭州北部地區。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大禹當時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的茅山大會諸侯,然後更名茅山為會稽山,最後也是葬于此山中,同時大禹子孫在建立最早的古越國時,建都在這座山的南邊。剛才我們講到妙西的這座杼山,另外有個名字就叫做“稽留山”,是“曾經的會稽山”的意思。距離稽留山2公裡外,就有一座茅山。茅山不遠處是夏駕山,“駕”在古時特指帝王之車。而在杼山下的很大一片地,被稱作“棺材沖”,其形制跟史書中所說“夏禹之喪,桐棺三寸,蘧蒢以斂,餘壤為坋”一緻。夏王村附近至今流傳着大禹治水的豐富傳說。而在妙喜港東邊道場山區的另一側,大禹爺爺颛顼的墓地靜靜地安置在倪橫山上,晉朝時墓室因為山體滑坡而出現。大禹的第四代傳人夏王杼又在杼山上建立了避它城。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今州之西南有杼山,亦隸烏程,其旁有夏駕山、王村,夏杼巡狩所至。杼,夏之七王也。禹葬會稽,則杼之至此,固無足怪。”這一切都指向了太湖之南、妙喜港畔的這片山澤,不一般。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杼山夜景

南宋史學家羅泌當年為了寫《路史》(中國最詳盡的遠古史學書籍),曾來到妙西,在杼山費盡心力挖掘,最終在此處得到了“夏後之銘”,《路史》原文為“自餘季甫志學遾通三經,且待且業,未嘗終日三商不屬意,于是史也。訪博士、适異書、訊旅人、求金石之遺豫....于黃龍得女娲之碣,于荼水得炎帝之陵...于杼山得夏後之銘”。“夏後”即“夏王”,是夏啟自創的一個帝位稱謂,是以在杼山得到的這個“夏後之銘”,在羅泌眼中與“女娲之碣”、“炎帝之陵”是處在相同等級的驚世文物,雖然銘文現在已經無蹤,但是可以看出杼山在大禹傳人眼中的地位極其崇高。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會稽最後安置在紹興

在古越國那幾年,國都在德清武康,社稷宗廟(會稽)在吳興妙西,後世的貴族墓葬都在安吉龍山,尤其是安吉龍山這幾年挖掘出了允常之前的古越墓葬群,共268座古墓,如下圖。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是以湖州擁有古越國三大聖地,三位一體地構成了古越國的核心區。這一片山區在秦朝時期還有一個名字“馀望山”,也就是後世的“餘杭山”。那麼,為什麼後來的會稽在紹興呢?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因為吳越争霸!吳國南進,越國南退,“會稽”不斷南遷,所遷舊地都被稱為“稽留山”,湖州妙西杼山是稽留山,杭州仁和有稽留山,甚至靈隐寺所在的山也曾被稱作“稽留山”。最終在越王勾踐時,古越國的地盤被吳國奪去,越王勾踐在被囚禁了幾年後,被放到了錢塘江以南的紹興,當時那一幕被記載下來。據《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今欲定國立城...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亡衆栖于會稽之山....幸來歸國,追以百裡之封,将遵前君之意,複于會稽之上,而宜釋吳之地。”勾踐其實說的很清楚,如今我被吳國放出來,要定新的國都,但是很慚愧,“前君之制”我已經不能繼承了,做不到修德自守,也做不到讓亡故的人能夠在(老)會稽山上安葬。所幸我回來了,拿到了百裡的封地,我要把“前君之意”尊崇下來,再置一片“新會稽”,适合用來釋懷如今被吳國占領的故土。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吳越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圖源/電視劇《卧薪嘗膽》劇照

從此,越國從錢塘江以北的大越之地,遷到了錢塘江以南,會稽也來到了紹興會稽山,可以說,湖州、杭州的稽留山和紹興的會稽山都是一脈相承。古越這一脈,此後不斷随着中原勢力的南進而沿海南退,創造了瓯越、閩越、俚越、雒越等一系列的“越國”,世稱“百越”。

“解讀妙西水脈文化”系列|古越宗廟稽留地,百越後世以水興

打造百越歸一之地

在這一次妙喜港的曆史文化基因解碼中,我們将圍繞夏朝文化、古越文化重新給與這片祖先留下的山水賦能,将夏朝時期青銅禮玉的祭祀、上着青天下着土的百姓、披草萊而邑的住宅展現給你,同時也發出邀請,百越的後世子弟們,妙西跨越四千年,喊你回家看看,看看妙喜港畔的“古越稽留”!

當然,妙喜港與夏朝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夏朝的君主夏杼為什麼要特意在妙喜港邊造一座“避它城”?這裡的“它”指代什麼?下一期《夏杼征夷造避它,以竹作矛統天下》我們再見。

來源:西塞山旅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