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自负的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他自幼享受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诸葛家族的天才少年。然而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下场凄惨,被夷灭三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听我详细道来。

少年天才

在诸葛恪小的时候,一次随父亲参加东吴群臣的宴会。席间孙权为了活跃气氛,戏弄一下诸葛瑾,因为诸葛瑾的脸比较长,于是在一头驴的头上写着“诸葛子瑜”,群臣看到哈哈大笑,诸葛瑾坐在那里非常尴尬,这时诸葛恪站出来向孙权要了一支毛笔,在写有“诸葛子瑜”牌子下面写上“之驴”,巧妙化解了父亲的尴尬。

还有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道,“你父亲和你叔叔诸葛亮谁聪明啊”?其实世人都知道诸葛亮的能力更强。但诸葛恪却说,“我父亲聪明,因为我父亲更知道辅佐谁”。这等高超的马屁,让孙权心里非常高兴。

自负的诸葛恪

展露锋芒

长大后的诸葛恪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多次请求领兵平定山越人的叛乱,并夸下海口,只要三年就能征集甲兵四万人,当时朝臣都不相信他能做到,但是孙权还是将任务交给他了,山越之人不服从王化,而且会借助地形的优势与吴军周旋,说白了就是打游击战。

诸葛恪则巧妙地实行“三光政策”,等到山越人开始收获庄稼的时候,派兵抢先收割,来不及收割的直接烧掉,只要服从王化的山越人就会得到土地粮食。这一举措立竿见影,很快就让当地的人归于王化,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从此开始了仕途升迁之路。

到达权力和声望的顶点

诸葛恪在驻守魏吴边境时经常袭击魏国边境城镇,导致司马懿派军前来镇压,孙权见诸葛恪爱搞边境摩擦就将其调往别处,几年后陆逊病故,孙权就任命诸葛恪掌管东吴的兵马,升为大将军。

又过了几年,孙权病逝,诸葛恪被任命为太傅总览朝政,辅佐幼主孙亮。期间有个插曲。孙权在临终前曾和孙俊商讨,该由谁辅佐自己的儿子,孙俊说,“诸葛恪”。孙权却不满意这个人选,孙俊说,“曾经和陛下打拼的老臣如今都不在了,放眼朝堂,只有诸葛恪可以”。孙权最后还是同意了。

诸葛恪总览国政后,将孙权晚年的执政弊病进行一一改革。他的政策深得民心。同年魏国趁孙权病逝东吴朝廷动荡发动袭击,诸葛恪率军抵抗,在东兴取得大胜。此时诸葛恪的权力和声望都达到了东吴的顶点。

自负的诸葛恪

刚愎自用,兵败受诛

取得东兴大捷的胜利后,诸葛恪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公元253年,诸葛恪趁着司马式专权,势力未稳的情况下,率领20万人讨伐魏国,虽然众臣极力反对出兵,但是诸葛恪仗着自己的威望和权力,毅然出兵,最后兵败新城。此时他人格的弱点开始逐渐显露。由于兵败,他觉得这很有损大将军的脸面,自己还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开始责难他的属下,又开除了一些人,作战失利,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诸葛恪建立的声望一时间荡然无存。

自负的诸葛恪

回到朝中的诸葛恪也难免被同僚指责,但是他仗着托孤重臣的身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并且把作战失利归结在这些人身上。

当时推荐诸葛恪的孙俊在这个时候看到了时机,他秘密和孙亮密谋,说诸葛恪劳民伤财,东吴再让他管理下去,早晚完蛋。于是在孙亮举办的一次酒会上,孙俊诛杀了诸葛恪,被夷灭三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恪的结局,恰是因为他自己的刚愎自用,不谙人情世故,不能团结朝堂群臣造成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