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汉武帝在位54年。其中,自前133年马邑之谋到前89年“轮台罪己”,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44年。

一直打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才停止了对匈奴的主动进攻。

为何汉武帝一定要和匈奴“干到底”呢?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对匈奴,大汉忍了很多年了。

由于汉初国力有限,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又有国内诸侯王的隐患,汉初期采取“和亲”策略,企图卑词换取和平。

然而,忍让,虽能换取一时的消停,却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婪,换来真正的和平。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匈奴仍然连年攻入内地,掠夺人民、财富。

统计《史记》、《汉书》的记载,只在匈奴军臣单于之前,匈奴就掳走的10余万汉人作为奴隶!

早在文帝时,汉文帝就曾难以忍受,决心亲征,但被薄太后劝阻。

汉景帝、武帝时,尽管朝廷对匈奴一再忍让,卑词以待,匈奴仍然屡屡发起大规模掳掠!

历史表明:一味的忍让,从来不可能换取真正的和平!

忍无可忍时,就无需再忍!

对大汉统治的威胁

匈奴的威胁,并不仅仅只是“边患”,对大汉的统治也构成了巨大的隐患。

当时的匈奴,不仅占据了蒙古草原,还统治了漠南、河西、河南地(河套以南之地)。

自河南地到长安,不足千里。匈奴骑兵只需急驰二日即可抵达屏蔽长安的北地,威胁极大!

因此,反抗中央的诸侯王,也都将匈奴作为“盟友”。

七国之乱时,吴王曾派人联络匈奴,约定一起行动。只是因吴楚大军被阻于睢阳,迟迟打不开局面,匈奴才未行动。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可以说,匈奴,不仅仅只是“边患”,他还与汉内部反抗势力勾结,直接威胁大汉的统治!

同时,匈奴所占据的河西之地,也切断了大汉与西域的连续。

不狠狠打击匈奴,大汉终难成为大帝国!

匈奴,必须打!

时机已到

大汉立国之处,民生凋敝,诸侯王权力膨胀,朝廷尚无力大举反击匈奴,只好采取忍让态度。

到汉武帝时,大汉经7、80年休养生息,生产得到恢复,国库充实,而随着七国之乱的平定,诸侯王的威胁也大为缓解。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欲事灭胡”,只因当时朝政好受窦太后制约,主张和亲的势力仍占上风,武帝不得不谨慎从事。

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大举用兵的内部阻力也大减!

反击匈奴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时机已到!

遭沉重打击后仍然大举进犯,只有进一步打击!

经收复河南地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大汉沉重打击了匈奴。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此时,大汉已经将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此时,汉武帝收复的地区,对匈奴的打击,都已经超过了秦始皇。

当年,秦始皇就是在收复河南地,并将匈奴驱逐至阴山以北后,即停止了大规模进攻,转入防御。

跨越大漠,深入追击,对国力是极大的考验,中原王朝一般很少这么做。

然而,此时的匈奴,让然“讨打”。

伊稚斜采赵信之谋,企图“诱罢汉兵,激极而取之”,通过持续大举侵犯,激怒汉武帝,企图诱汉武帝北进,在漠北决战。

前120年,匈奴发数万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入犯,杀千余人。

可见:匈奴虽遭沉重打击,但单于本部及左贤王部实力仍然很强,如不给予有力打击,北疆将仍无宁日!

前119年,汉武帝果断发起了漠北决战!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此战,尽管大汉付出了损失数万兵士和10余万匹马的沉重代价,但给予了匈奴前所未有的打击!

此战后,“幕南无王廷”,匈奴势力大范围退缩,其对大汉北疆的威胁大为缓解!

稍微放松,敌人卷土重来

经过连番打击,昔日兵强马壮,幅员辽阔的匈奴帝国已大为萎缩,再难与大汉争锋,只好采取避战策略。

漠北决战后不久,匈奴“遣使好辞请和亲”。

尽管大汉拒绝了和亲请求,但鉴于匈奴之患稍解,遂将精力投入到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汉匈之间,进入了一段18年的和平时期。

然而,汉匈之间积怨已深,匈奴虽暂时“老实”,但一旦条件成熟,匈奴必然再作乱!

不久,匈奴看到了机会。

前104年,李广利征大宛失利。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这说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故去后,大汉新一代的将领素质下滑,匈奴认为自己有机可趁!

旋即,匈奴围攻赵破奴部,赵破奴2万骑兵全军覆灭!

看来,打击匈奴,不能放松。

前102年,随着经营西域取得阶段性胜利,汉武帝下诏: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汉匈,重新开战!

无奈终战

然而,远跨漠北,一次两次尚可,连番远行,耗损大、风险高。而另一方面,武帝末年的政局也极为混乱,影响了对匈战争。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因此,汉武帝末年对匈奴的几次作战,天山、浚稽山、燕然山之战,连战连败,损失惨重。

国力损耗极大,国库空虚,人民的负担沉重,出现了社会动荡,汉武帝终于认识到再无限制地对匈奴作战得不偿失,遂改弦更张,下轮台罪己诏,停止大规模深入匈奴作战。

而匈奴,虽然在这些作战中挫败了汉军,但也损耗极大,也无力再大举南下。

武帝时期的对匈战争,告一段落。

后继

汉武帝之后,汉昭帝、宣帝吸取了汉武帝的教训,采取了更为“经济”的策略。

汉昭帝采取“完善边备+就地反击”的策略。

由于汉匈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尤其汉军骑兵实力的增强,汉军如果组织得当,就地反击,就可以给与匈奴沉重打击!

前80年,匈奴入侵,汉军就地反击,“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

前78年,匈奴入请甘肃一带,汉军就地反击,敌逃走者仅数百人。

汉昭帝的策略,作战规模虽小,成本虽低,但其效果却在武帝末年的一些远征之上!

汉宣帝时期,采取了“压缩空间”的战略。

由于匈奴实力减弱,其对西域、乌桓等部的威胁大减!

汉昭帝通过在车师、乌孙的行动,将匈奴驱逐出西域,并与乌孙联军一起深入匈奴,打击匈奴。

同时,大汉与乌桓结盟,从东面压缩匈奴空间。

匈奴经济空间被压缩,经济来源锐减,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遭恶劣天气影响,损失惨重。

内外交困之下,匈奴分裂、衰弱。

大汉又利用匈奴的分裂,招降纳叛,坐收渔翁之利。

前43年,呼韩邪单于投汉。

前36年,郅支单于被汉军杀于西域。

此后,终西汉之世,匈奴不再为患,汉匈之间保持了150余年的和平。

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他要揪着匈奴不放?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汉的胜利结束。

总的来说,汉武帝对匈奴大举反击,势在必行。

事实已经表明:7、80年的委曲求全,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

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

而汉武帝前期的对匈奴作战,既极有必要,又组织得当,战果丰硕,而消耗也在承受范围之内。

汉武帝后期的几次征战,深入漠北,组织也不得当,损耗极大,甚至引发了社会危机。

这说明:面对侵犯,坚决反击是必须的,然而,彻底解决问题,需要极大的战略耐心,需以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配合军事手段一起解决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