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皮定均62岁因空难去世,遗骨葬在八宝山,为何15年后将其一分为二

放眼全球,中国应该是对身后事最为看重的一个国家了,受过去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普遍有着“死者为重”的思想,对于逝者的后事也会十分重视。

在中国的丧葬礼仪中,过去对死者的尊重体现在棺木与陪葬品的价值,近现代流行火葬后则体现在墓地的位置,比如许多革命先烈的骨灰就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象征着一种荣誉与褒奖。

01

但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需要保证死者尸身或是骨灰的完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然而在1991年,中央却曾经收到一个让人意外的请求,开国将军皮定均的夫人张烽提出,希望组织上能同意将丈夫的骨灰迁出八宝山,一分为二安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张锋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当然是事出有因,而原因要追溯到皮定均将军去世之前了。

皮定均62岁因空难去世,遗骨葬在八宝山,为何15年后将其一分为二

1976年皮定均将军因眼疾住院,即将接受眼部手术,但七月份的时候我军即将进行三军演习,他之前听说自己没到场,将士们就士气低迷,于是他决定这次不管怎样都要出席。

医生出于对他身体情况的担忧,多次拒绝他的出院邀请,

但皮将军心意已决,依旧坚持出院。

谁也没想到在乘坐直升机前往演习地点的时候会发生空难,皮定均将军就这样牺牲了,年仅62岁,之后组织上按照相关的规定,寻回皮定均的尸骨后,将其火化并且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皮定均62岁因空难去世,遗骨葬在八宝山,为何15年后将其一分为二

作为一个死后有资格被葬在八宝山公墓的人,皮定均的前半生可谓是轰轰烈烈,河南沦陷后他被派往豫西地区,1944年左右这里处于国民党的管控之下,他们不留余力地在民间诋毁共产党的形象,导致民众对我军将士毫无信任,因此我军初入豫西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皮定均没有丝毫畏惧,迎难而上,先后从日军手上夺取了施工中的飞机场和铁路,将数万名被奴役的民工解救出来,用行动证明了八路军保卫人民的决心,让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02

在当地建立了根据地之后,皮定均时刻注意与群众联络,他经常告诉部下,人民群众很多时候就是部队的制胜关键,老百姓虽然手无寸铁,

但却能够提供八路军最需要的物资和情报,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可能走得长远。

皮定均62岁因空难去世,遗骨葬在八宝山,为何15年后将其一分为二

在他的正确领导下,豫西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人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最终皮定均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当地的日军以及日伪军部队全部歼灭,让当地的老百姓重新拿回了自己的土地。

豫西当地的人民革命斗志也十分高涨,这不仅仅是因为共党的政策激励,与皮定均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的热情在战争时期对我军的抗日事业起到了极大的助力。

皮定均62岁因空难去世,遗骨葬在八宝山,为何15年后将其一分为二

皮定均与豫西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多年后当地人民已经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皮将军也前往其他地方工作,但当地人民却从未忘记他的恩情。因此在得知皮定均去世之后,当地群众派出几个代表找到张锋,希望能够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安葬在豫西,

让大家能有机会去缅怀祭拜。

03

当地群众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皮定均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再生父母,而皮定均本人对于豫西也有着别样的感情。

于是在见完了豫西老乡之后,皮定均的夫人张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提出,希望能够将丈夫原本安葬在八宝山中的公墓一分为二,一份送到豫西去安葬,

让当地人民有祭拜他的机会,另一份则就安葬在灶山上,这里就是皮定均发生空难的地方。

皮定均62岁因空难去世,遗骨葬在八宝山,为何15年后将其一分为二

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尊重家属的意愿,取出了皮将军的骨灰,并且按照张烽的要求送往两个不同的地方安葬。安置好了丈夫的骨灰之后,张烽回忆起丈夫曲折的一生,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最后她亲自为皮定均书写了碑文,用“九死一生”概括总结了皮将军的革命生涯,这也是最贴切的形容,毕竟皮将军直到死前还一心想为国家和组织做贡献,这样的老革命家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