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领读中国·美诗欣赏 | “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臧克家

领读中国·美诗欣赏 | “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臧克家

“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参与了北伐。

1933年,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1954年,出版诗集《臧克家诗选》。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59年,出版诗集《春风集》《欢呼集》与传记长诗《李大钊》。

1980年2月1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后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002年12月,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出版。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导致多脏器衰竭,臧克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太阳刚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

把孩子关进了被窝,

(那个小心正梦想着

外面朦胧的树影

和无边的明月)

再捻小了灯,

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连起,

机警的听狗的动静。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

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

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

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

“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

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地涨大到无边

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铁力的疲倦,连人和想象

一齐推入了朦胧。

但是,更猛烈的饥饿,

立刻又把他们牵回了异乡。

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

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哪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