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的历史居然是“错的”?

一本书打破网文、课文、影视剧带来的历史错觉,收获真知、真智慧

1. 幽默、轻松、有趣的古代历史知识盘点,启发兴趣。比如“商代就有了愤怒的小鸟?古代有哪些器物像是穿越的?”“荀子和李清照:古代的吐槽大王”“古代七夕不是晒情人,而是晒被子”等。

2. 探究熟悉古诗文背后的故事,开启新视角。比如“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是因为他母亲掉井里了?” “晏子使楚的晏婴与孔子的关系并不好?”等。

3.辨析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正本清源。比如“三皇五帝”不是八个人?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老子是如何成为太上老君的?”等。

4.挑战典型的错误认知,探究历史的真相。历史上并没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烽火实际上是汉代才有的!项羽最后或许没有死在乌江?

5.图文并茂,包含彩色插图,轻松阅读。

《历史的错觉》这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反转”,等等。

你知道的历史居然是“错的”?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事件。通过知人论世打破断章取义带来的历史“错觉”,你可能会有“居然是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的背景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这些历史事件居然都有联系,这些人物居然都有关系,这些作品中看似是历史的居然不是历史,看似不是历史的居然真的是历史,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作品的主题习以为常的说法产生“质疑”,等等。

你知道的历史居然是“错的”?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独立思考,不被“人人如此”“从来如此”的观念所束缚。然而,当接触中华历史文化时,总会有一些看似不容置疑、实则经不起推敲的前见和定见,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和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运涛兄新作《历史的错觉》精心遴选典型问题展开抽丝剥茧的分析,融学术之严谨、求知之趣味于一炉,为我们拨开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青少年阅读本书,不仅能够产生豁然开朗的认知体验,更能在内心深处埋下理性思考、求真求实的种子。

你知道的历史居然是“错的”?

历史上很重要,如今被忽略的小节日

历史上有不少很流行、很重要的节日,时至今日却式微了,比如“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古为上巳(sì)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按照最初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掉宿垢,叫作祓禊或者修禊,这就为适婚男女相会提供了契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

在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减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往往会提供诸多男女相会的机会,如规定青年男女在仲春(农历二月)至季春(农历三月)上旬聚会联欢,在歌舞、遨游中区别姓氏后,相恋相爱。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甚至可以借着游玩的机会,自由相会,自由同居。

《诗经·溱洧》即反映了郑国一群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这一天相聚,并趁机互相表达相爱之情的事。

《诗经·郑风·溱洧》: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ān)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且往观乎!”洧之外,洵(xū)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在水边,男男女女,好多人出来游玩,他们手里拿着兰花。女的说,咱们去看看河边的节日活动吧。男的说,我刚才去看过了。女的说,再陪我去看看嘛。洧河之外,真宽敞,让人心情愉快。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还送一支定约的芍药。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第一首“上巳诗”。

从先秦到两汉,“上巳”节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除了男男女女交游,或沐浴祓禊的仪式外,还有对水引吭高歌,或者“流觞”活动,即一群好朋友坐在环曲的水流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饮。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相聚,他们流觞饮酒,赋诗写字,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唐代的上巳节,临水游乐之风被发展到了极致,杜甫《丽人行》记载这一天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 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对这一习俗也有描述: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

白居易此诗前还有一《序》,说这一天他和刘禹锡等十五个人乘船游玩,看到洛水边,从早到晚,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

虽然“上巳节”在唐代繁盛,但到了宋元时期,这一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柳永《小镇西犯》写到了这一节日:

水乡初禁火,青春未老。芳菲满、柳汀烟岛。波际红帏缥缈。尽杯盘小。歌祓禊,声声谐楚调。

路缭绕。野桥新市里,花秾妓好。引游人、竞来喧笑。酩酊谁家年少。信玉山倒。家何处,落日眠芳草。

从柳永的词中,我们看到这一节日一方面与“禁火”的寒食节重合(后来寒食节又与“清明节”重合),一方面又在楚地保留着。

到了南宋杨万里的《上巳诗》中,我们看到,“上巳节”更是没有什么“热闹”了: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

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

白居易的时代,三月三这一天是“观者如堵”,而到了宋代,已经没有多少人参与这样的节日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