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滥用点苔法,导致主次不分,文点绘《弃船游山》

山水之间有一条小船,船上无人。人去哪里了?原来船上人贪恋这里的好风光,弃船上岸,游山玩水去了。也许有人会问,就是一幅山水画,哪能看出这么多故事情节啊?抬头,看画面上方题画诗。当诗与画结合之后,丰富了画面内容,也增加了作品了表现力。

《弃船游山》是清初苏州画家文点的作品,他的祖上是著名画家文徵明。从《弃船游山》的笔墨技法来看,用笔细秀,注重晕染,属于典型的文氏画风。画中流露出的文人情怀,也和文徵明的画作一脉相承。

滥用点苔法,导致主次不分,文点绘《弃船游山》

文点 弃船游山

《弃船游山》在技法上有个特点,到处都是苔点,让山石看上去既润又碎。润,很好理解。江南多雨水,山色或苍润或清润,看上去仿佛罩上了一层水汽。碎,很难理解。文点为什么要这么画,他难道不知道这么画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山石看着好像盆景。

以小船附近的山石为例,分析一下文点这样画的动机。首先,这么画的优点是,可以表现出地域特征,季节特征。这反映了文点在创作中注重观察的一面,他想让作品更加生动,选择了师造化的创作道路。其次,这么画说明文点没有找到“观物”和“观心”之间的转化方法。将客观世界进行主观加工,留在画纸上,需要增删取舍。文点舍不得放弃细节,造成了他用滥用点苔技法。看上去他在还原,事实上说明他技法不到位。

滥用点苔法,导致主次不分,文点绘《弃船游山》

文点 弃船游山 局部

不明白取舍的道理,也体现在画树这个细节。古树是画中的配景,文人雅士被山水风光吸引,而不是被几棵古树吸引。重点偏了,会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进而影响作品的意境。文人雅士在林间隐约可见,削弱了主题思想。

文点的本意是含蓄,讲究文人情趣,在表现手法上犯了一些错误,导致作品整体显得有些乱。这就说明,哪怕很成熟的画家,如果没有处理好内容与技法之间的关系,也会犯错误。画山水,有的时候会出现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只能硬着头皮往下画。文点的《弃船游山》就属于这种情况,题材很好,想法很好,落实在创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滥用点苔法,导致主次不分,文点绘《弃船游山》

当然了,如果站在善意的角度,也可以说这就是文点的风格。只不过这样的风格,接受起来有点困难。欣赏一幅画,不应该只说好话,不提意见。看出画中的不足,更有利于提高欣赏水平。

同时,也不能因为文点画了这幅《弃船游山》就贬低他的艺术成就。这只是他一幅作品,只能代表他一次失败的创作经历。

滥用点苔法,导致主次不分,文点绘《弃船游山》

画山水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看到这样略显不足的作品,也要耐心分析,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久而久之,就会拥有一双慧眼,对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能有自己的见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