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地域歌声:藏族人的高亢,维吾尔族人的澄澈,蒙古人的浑厚、辽远……

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声音,那是被历史在地域中搅拌出来的文化,闭上眼睛都能听得出来。对于歌唱来说也是一样的,总有不同的地方在唱着不同的歌,或者,即使同一首歌到了不同的地方也会唱出不同的味道。如同不同的土地生长着不同的庄稼,各有各的风姿,但都会让人感动。

多年以前,在青藏高原听藏族人唱歌,多少有些想不通,为什么就唱得那么高呢?而且,像庄稼生长在土地上,一节一节拔高,高过了唱歌的人,高过了眼前茫茫的雪山,还要像一把利剑插进高高在上的天空的胸膛。后来,反复听才旦卓玛的歌,忽然有了一种高原上的风,在凌冽地追赶太阳的感觉,这个过程中,风又被金色温暖的阳光洗得掷地有声和温暖难得,但那高高的调子却一直没有变,即使跌落在地上也能弹跳得更高。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看电视,才旦卓玛的访谈,她在刚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班学习时,甚至连汉语也说不好。有一次老师带她到音乐教室听唱片,她听着听着就入迷了,模仿了起来,因为模仿的音调太高,把老师也给惊讶了一把,甚至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老师决定不让她走传统路数,让她尽量保留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指导她通过科学方法把自然状态发挥到极致。正因为如此,她才没有丢失自己的嗓音特质。

这段故事很显然地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即:才旦卓玛虽然用汉语唱歌,但她的嗓音却是藏族人的,所以,不管她怎么唱也都是藏族人的那个味道。《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等,她都在藏族人的那个味道唱出了藏族人的心声。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从地理的角度来说,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人们唱歌始终会有一种“脱离地面”的感觉,分明是想要通过拔高而完成内心的某种渴求与表达;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里虽然诞生过强大的吐蕃王朝,但作为底层的民众,一直生活得不是很好,直到解放才真正脱离了“农奴”的身份。

所以,才旦卓玛的歌唱其实是用藏族人的嗓子表达藏族人的心声,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藏族人的歌声,藏族人的味道。它是历史与地理结合在一起,凝结成的一种特质,在青藏高原上,每一个藏族人都有着这种特质,都会像才旦卓玛一样唱歌,高亢、激越,醇厚、热烈,像青稞酒与酥油茶,酒能醉人,茶能养人,都是活着的状态。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再来说说新疆,新疆的维吾尔族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新疆当兵,最爱听巴哈尔古丽唱《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别人唱,总听不出巴哈尔古丽唱的那种味道。啥味道呢?新疆和田的味道,和田位于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的城市。在历史上,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族群——刀郎人,就生活在和田绿洲和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岸的阿瓦提、巴楚、麦盖提等地。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刀郎人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可能多一些,而在和田历史上更早的于阗人,虽然一直以塞人之后自居,却总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唐代的于阗李氏王朝就是这种心理作用之下的产物。

和田人唱歌是一种什么味道呢?澄澈、悦耳。就像沙漠里的汪清泉,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它的底部,但又能听到流沙浸入泉水的声响,清清地、脆脆地,可以在新疆的蓝天之下,尽情地舒展开来,像风、像云撞在胡杨的树叶上欢笑,没有一点点忧伤苦难的痕迹,可以让人在兴奋的幸福里忘掉一切不快,又有顺理成章地表达出人们对于自我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爱恋。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冰峰雪山银光闪闪,沙海深处清泉潺潺流淌……”我们一起来听听巴哈尔古丽的歌,就是这么个味道,和田的味道、新疆的味道,维吾尔族人的味道,在澄澈悦耳中还有飘逸、洒脱,还有新疆羊肉串和馕坑肉的味道。歌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歌唱,歌唱和生活像一条穿过大漠的河,流淌着让人向往并留恋的人间烟火,如同在浩瀚的沙漠里看到了数不尽的浪花一朵朵。

最后,一起来说说蒙古人的歌。德德玛,中国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1978年,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成为脍炙人口的草原名曲,受到歌唱界的极大关注。有人说,女中音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声部,德德玛的歌唱感情真挚而有亲和力,情绪饱满而不张扬。她的胸襟与气魄,就与塞外草原一样宽广无垠,安稳而踏实。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德德玛的歌声,让我联想到了一种乐器——鞞鼓。鞞鼓起源于中国民间,很早就传入宫廷,作为官乐,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明。汉章帝曾亲自创作五篇《鞞鼓曲》。为古代用于祀神之鼓,属六鼓中的雷鼓一类。过去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也有这种鼓的,汉蔡琰《胡笳十八拍》:“鞞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匈奴人的这种鼓可能是一种手鼓,与胡笳合用,轻轻敲打,混沌之音沉闷、浑厚,却又如同草原一样空旷、辽远,会让人有一种说不清的沉重感,只想把心沉下去,永远地与草原相伴,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里一动不动。

这就是蒙古人的歌了,浑厚的中音可以是男声,也可以是女声,都是草原儿女的声音,一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只有苍苍茫茫的厚重,无处不在,皮袄和被褥一样地温暖草原也温暖人心。一个个声音就像一段段的历史,在地域的时空里,等待着他人的加入,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也不必苛求明白什么,静静地听着就能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有群什么样的人,而这,对生命来说已经足够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即使我们用普通话唱出来,也都带着我们的口音,而它,一定是我们的根。

才旦卓玛:嗓子永远是藏族人的,老师曾在钢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