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地域歌聲:藏族人的高亢,維吾爾族人的澄澈,蒙古人的渾厚、遼遠……

就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聲音,那是被曆史在地域中攪拌出來的文化,閉上眼睛都能聽得出來。對于歌唱來說也是一樣的,總有不同的地方在唱着不同的歌,或者,即使同一首歌到了不同的地方也會唱出不同的味道。如同不同的土地生長着不同的莊稼,各有各的風姿,但都會讓人感動。

多年以前,在青藏高原聽藏族人唱歌,多少有些想不通,為什麼就唱得那麼高呢?而且,像莊稼生長在土地上,一節一節拔高,高過了唱歌的人,高過了眼前茫茫的雪山,還要像一把利劍插進高高在上的天空的胸膛。後來,反複聽才旦卓瑪的歌,忽然有了一種高原上的風,在淩冽地追趕太陽的感覺,這個過程中,風又被金色溫暖的陽光洗得擲地有聲和溫暖難得,但那高高的調子卻一直沒有變,即使跌落在地上也能彈跳得更高。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看電視,才旦卓瑪的訪談,她在剛進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民族班學習時,甚至連漢語也說不好。有一次老師帶她到音樂教室聽唱片,她聽着聽着就入迷了,模仿了起來,因為模仿的音調太高,把老師也給驚訝了一把,甚至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老師決定不讓她走傳統路數,讓她盡量保留藏族民歌的演唱特點,指導她通過科學方法把自然狀态發揮到極緻。正因為如此,她才沒有丢失自己的嗓音特質。

這段故事很顯然地告訴了人們這樣一個事實,即:才旦卓瑪雖然用漢語唱歌,但她的嗓音卻是藏族人的,是以,不管她怎麼唱也都是藏族人的那個味道。《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翻身農奴把歌唱》等等,她都在藏族人的那個味道唱出了藏族人的心聲。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青藏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并不适宜人類生存,是以,人們唱歌始終會有一種“脫離地面”的感覺,分明是想要通過拔高而完成内心的某種渴求與表達;從曆史的角度來說,這裡雖然誕生過強大的吐蕃王朝,但作為底層的群眾,一直生活得不是很好,直到解放才真正脫離了“農奴”的身份。

是以,才旦卓瑪的歌唱其實是用藏族人的嗓子表達藏族人的心聲,不管走到哪裡都是藏族人的歌聲,藏族人的味道。它是曆史與地理結合在一起,凝結成的一種特質,在青藏高原上,每一個藏族人都有着這種特質,都會像才旦卓瑪一樣唱歌,高亢、激越,醇厚、熱烈,像青稞酒與酥油茶,酒能醉人,茶能養人,都是活着的狀态。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再來說說新疆,新疆的維吾爾族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新疆當兵,最愛聽巴哈爾古麗唱《最美的還是我們新疆》,别人唱,總聽不出巴哈爾古麗唱的那種味道。啥味道呢?新疆和田的味道,和田位于昆侖山與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之間,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的城市。在曆史上,有一個能歌善舞的族群——刀郎人,就生活在和田綠洲和葉爾羌河和塔裡木河岸的阿瓦提、巴楚、麥蓋提等地。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說,刀郎人受到蒙古人的影響可能多一些,而在和田曆史上更早的于阗人,雖然一直以塞人之後自居,卻總把自己當成是“中國人”,唐代的于阗李氏王朝就是這種心理作用之下的産物。

和田人唱歌是一種什麼味道呢?澄澈、悅耳。就像沙漠裡的汪清泉,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它的底部,但又能聽到流沙浸入泉水的聲響,清清地、脆脆地,可以在新疆的藍天之下,盡情地舒展開來,像風、像雲撞在胡楊的樹葉上歡笑,沒有一點點憂傷苦難的痕迹,可以讓人在興奮的幸福裡忘掉一切不快,又有順理成章地表達出人們對于自我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愛戀。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我走過多少地方,最美的還是我們新疆。牧場的草灘鮮花盛開,沙棗樹遮住了戈壁村莊,冰峰雪山銀光閃閃,沙海深處清泉潺潺流淌……”我們一起來聽聽巴哈爾古麗的歌,就是這麼個味道,和田的味道、新疆的味道,維吾爾族人的味道,在澄澈悅耳中還有飄逸、灑脫,還有新疆羊肉串和馕坑肉的味道。歌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歌唱,歌唱和生活像一條穿過大漠的河,流淌着讓人向往并留戀的人間煙火,如同在浩瀚的沙漠裡看到了數不盡的浪花一朵朵。

最後,一起來說說蒙古人的歌。德德瑪,中國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1978年,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成為脍炙人口的草原名曲,受到歌唱界的極大關注。有人說,女中音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聲部,德德瑪的歌唱感情真摯而有親和力,情緒飽滿而不張揚。她的胸襟與氣魄,就與塞外草原一樣寬廣無垠,安穩而踏實。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德德瑪的歌聲,讓我聯想到了一種樂器——鞞鼓。鞞鼓起源于中國民間,很早就傳入宮廷,作為官樂,始于漢、興于宋、盛于明。漢章帝曾親自創作五篇《鞞鼓曲》。為古代用于祀神之鼓,屬六鼓中的雷鼓一類。過去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也有這種鼓的,漢蔡琰《胡笳十八拍》:“鞞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匈奴人的這種鼓可能是一種手鼓,與胡笳合用,輕輕敲打,混沌之音沉悶、渾厚,卻又如同草原一樣空曠、遼遠,會讓人有一種說不清的沉重感,隻想把心沉下去,永遠地與草原相伴,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裡一動不動。

這就是蒙古人的歌了,渾厚的中音可以是男聲,也可以是女聲,都是草原兒女的聲音,一如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隻有蒼蒼茫茫的厚重,無處不在,皮襖和被褥一樣地溫暖草原也溫暖人心。一個個聲音就像一段段的曆史,在地域的時空裡,等待着他人的加入,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也不必苛求明白什麼,靜靜地聽着就能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有群什麼樣的人,而這,對生命來說已經足夠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即使我們用國語唱出來,也都帶着我們的口音,而它,一定是我們的根。

才旦卓瑪:嗓子永遠是藏族人的,老師曾在鋼琴上找不到她的高音區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