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翼《瓯北诗话》,杜甫独创了哪些句法?作诗者不可不知

前言

格律诗出现以后,为了符合格律平仄对仗等等要求,诗句的句法就和古体诗的句法有所不同。

在《瓯北诗话》中,赵翼提到了杜甫独创的几种句法:

杜诗又有独创句法,为前人所无者。如《何将军园》之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沈枪。〕《寄贾严二阁老》之 〔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江阁》之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南楚》之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新晴》之 〔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秋兴》之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瓯北诗话》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提到过诗家语的特点: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限制。……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有些诗人的句法,是因为声律的要求 ,因此和散文句法不同。经常出现前置、倒装等现象。不过,杜甫的诗句中,也有一些并非因为声律的原因,他的前置倒转是自已有意为之。

下面,我们看看赵翼提到的这写杜甫的“独创句法”。

赵翼《瓯北诗话》,杜甫独创了哪些句法?作诗者不可不知

一、 颜色前置

1、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何将军园》之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何将军园》指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杜甫陪着好友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作了一组十首诗。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出自第五首: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写成白话是:风吹折绿色的笋,枝枝下垂;雨催肥了红色的梅,朵朵绽开。

杜甫把绿、红前置,是为了突出这两个颜色。

2、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寄贾严二阁老》之 〔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寄贾严二阁老》的完整题目是《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一韵两句十个字,可知五十韵是500字的长诗,老街截头去尾,只录入中间这八句:

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

定知深意苦,莫使众人传。

贝锦无停织,朱丝有断弦。

这里同样是翠、红两个颜色前置。

3、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

《新晴》之 〔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

碧知湖外草,晴见海东云。出自杜甫《晴二首》之一: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主

第四句有晴、红两种版本。

诗人把碧、红(晴),提到前边,也是同样的用法。

4、关于颜色前置

关于这种句法,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中分析到:

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对床夜语》

而且这种句法的使用,在杜甫诗中还不少:

他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皆如前体。《对床夜语》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专门讲到,这是一种侧重突出的方式:

这可能由于先写色彩,再加说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较有吸引力。比方“绿垂风折笋”,看到“绿垂”时,不知是讲什么,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说“风折笋垂绿”,就没有这种吸引力。这里也显出修辞的作用来。

赵翼《瓯北诗话》,杜甫独创了哪些句法?作诗者不可不知

二、 其他的前置

后来杜甫又一次游览何将军山林,于是又写了五首五律,《重过何氏五首》。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沈枪。出自第四首: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金线缝缀的盔甲被抛在雨中,绿柄长枪扔在苍苔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组诗中有一句:"将军不好武"。兵器随意放置,表示将军弃武从文了: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这两句诗,其实也和颜色前置一样,是把雨、苔前置。诗人眼中,先看到了雨水和苍苔,然后注意到了朦胧雨水中的盔甲,和绿色苍苔上的枪。这种前置,是把真实的感受传递给读者。

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在现场的话,也是先感受到了雨和苔。这个和颜色前置一样,先感受到了绿色或者红色,然后才渐渐看清绿色是折弯的笋,红色是绽开的梅花。

同样的句法,例如《秋兴》中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常常被用来举例,这里就不多说了。

诗人通过侧重突出的方式,来体现真实的感受。这种方式,就是前置倒装。

赵翼《瓯北诗话》,杜甫独创了哪些句法?作诗者不可不知

三、格律的要求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出自杜甫《南楚》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这两句并不存在前置倒装。江上的无名之草,或者无名的江上生长的草,都解释得通。不过,假如写成“”江上无名草,岭头随意云”,这两句和第一联就失黏了,这是格律的要求。

其次,写成“”江上无名草,岭头随意云”,放在第三联也能用,杜甫如此写,估计还是为了突出无名和随意两个词。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出自《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

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

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

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

江入度山云,让人想到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也算不上倒装。

从“入”这个字可以看出,上联的“流”也是动词,那么“野流行地日”,应该是太阳在大地原野上升起降落。

倒推下联“江入度山云”意思应该是,度山之云倒映在江水之中。而不是江水远上白云间额意思了。

如此看来,这两句其实也是倒装。

这种倒转,也是格律的要求。假如写作:行地日流野,度山云入江,那么押韵就不对了,而且也存在失黏的问题。

赵翼《瓯北诗话》,杜甫独创了哪些句法?作诗者不可不知

结束语

对于杜甫来说,调整字词解决失黏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之所以如此造句,还是为了突出诗意而已。格律并不能束缚他。

其次,他的很多句法,例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写成“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都符合格律要求。杜甫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侧重突出。

当然,很多句法我们现代诗人如果使用,很容易被人批评逻辑不通。所以,欣赏诗词,其实水平也有高低。假如都是矮人看戏、人云亦云,即使杜甫的诗,拿到今天也会被批评。

@老街味道

赵翼《瓯北诗话》,杜甫700多首律诗中,最优秀的对仗是这两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