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在北洋军阀时期,我们国家各地军阀四起,“有兵就是草头王”,各方混战不堪,给国家和民族都造成难以磨灭的损失,但是这些军阀们却也个性鲜明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其中东北王张作霖无疑是个性最为鲜明的人物之一。“天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张作霖虽然后来贵为“东北王”,北洋时期的末代“国家元首”,但是其早年的经历却十分落魄。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在张作霖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年纪轻轻就到处讨生活。结果有一次,张作霖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没钱吃饭,居然差一点就被饿死在了路边。最后还是一位姓孙的寡妇,看张作霖可怜,好心收留了他,当时如果没有孙寡妇的一饭之恩,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张作霖。可以说,孙寡妇之于张作霖,就像漂母之于韩信。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张作霖,1875年出生在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姐弟5人,虽然家庭贫寒,但是一家人却也团团圆圆,日子也算能过得下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张作霖13岁那年的一天,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不知什么原因与一个赌徒打了起来,被赌徒杀死。

当时的张作霖和二哥张作孚见父亲惨死,怒气冲天,找赌徒报仇,在打斗过程中杀死了赌徒。事后,其二哥主动将罪责承担下来,并因此入狱。闹到这个局面,张家也无法在当地生活,不得已,张作霖只得带着老娘与妹妹,前往镇安县投靠外公。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但是在当时的年代,多一张嘴对于家里,也是莫大的负担。就算外公一家愿意收留张作霖他们几口人,但是日子也实在不好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作霖理解外公家的难处,于是小小年纪就开始四处流浪,打工养家糊口的日子。

张作霖当时年纪小,又没手艺,所以只能是到处打短工,到处学艺。在几年间,张作霖干过木匠、卖过包子,还学过兽医,只要能活下去,他都去干。张作霖虽然什么都干,但是毕竟什么也没有学会,只能是到处流浪,那儿有饭吃就去哪儿。有一段时间,张作霖流浪到了辽宁营口,可惜运气太差,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工作,自然也没有饭吃。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就在张作霖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张作霖突然发现附近有一户人家在给短工开饭。于是,饥肠辘辘的张作霖便壮着胆子假装短工混进去,领了一份饭,结果没被发现。张作霖就这样混了几天的饭吃,但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张作霖最终还是被主人家发现了。

看到这个混吃混喝的小个子,主人家实在怒不可遏,把张作霖狠狠揍了一顿。张作霖被打之后,这家人的孙寡妇看到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就允许他每天都来领一份饭。因为有了这顿饭,张作霖解决了暂时的生计。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作霖就此认孙寡妇作了干娘。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张作霖后来离开孙寡妇家后,参加了甲午海战,后来投身“绿林”,之后又被招安,参加新军,得到袁世凯的器重,最终一步一步成为了“东北王”。发达之后的张作霖,也没忘记当年的恩人孙寡妇。

张作霖在奉天当上“东北王”之后,特意回到营口,找到了当年给了自己一饭之恩的孙寡妇,仍然以对待母亲的态度对待,帮助孙寡妇家置办田产、地产等,而且自此之后,还频繁与孙家来往。

年轻时张作霖差点饿死,一寡妇好心收留,发迹后他以这种方式报恩

不过,其干娘孙寡妇没享几年福,就离开了人世。孙寡妇死后,其儿子们立马联系了张作霖,虽然当时局势紧张,第二次直奉大战马上就要开打,但是张作霖放下手中的事务,立马带人赶到了孙寡妇家。

到了之后,张作霖并非简单地摆摆样子,而是亲自料理“干娘”孙寡妇的后事。张作霖找人帮孙寡妇找了块风水宝地,风风光光进行了大葬,出殡当天轰动了周围十里八乡。在孙寡妇的墓碑上,张作霖还将自己的名字和孙寡妇的子女们放到了一起。古人讲“养老送终”,张作霖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孙寡妇的墓碑上,足见他对孙寡妇的母子情深。

虽然张作霖作为旧时军阀,残害了李大钊等革命先烈,但是从其对待孙寡妇的报恩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内心还是有温情的一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