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坚持不了多久,根据1943年《开罗宣言》的精神,美、英、中三国一致达成了“将对日作战进行到底,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宗旨。随后《开罗宣言》的草案被送到了德黑兰,苏联也对此表示了首肯。这标志着美、英、中、苏已经形成了对日作战的利益划分,也初步确立了行动纲领。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还不是那么明朗,德国法西斯还在拼死反击,太平洋上的日军也抵抗的极为猛烈,所以各国对这份具有互助性质的宣言并不抵触,相反还希望从中尽快获得助力。
所以,当1945年最后的时刻来临时,日本实际面对一个极为悲苦的前景——他们在盟军的战略图纸上已经被拆碎并分割了,盟军不仅规划了对日作战的任务摊派,还进行了战后的划区占领,日本面对的可不仅仅是美国一家的压力。
实际上,原子弹爆炸前的日本已经支撑不下去了,美军出于争夺战略利益的考虑,非常希望日本尽快投降,这样他们便能给战后的争霸多留下些军队和国力,还能最大程度的扼制苏联在远东的扩张。所以他们相当急切的使用了近乎所有的手段对付日本,例如超大规模的燃烧弹轰炸、航线封锁、破坏日本的农业和民生,甚至连撒播蝗虫这种生物攻击都使用了。
只是日本也有着自己的小99,一方面天皇不愿意就此退位,二来日本人自认抓到了盟军的要害,他们察觉到了美苏已经不断张开的裂痕,甚至还有美英裂痕,苏英裂痕,法美裂痕,这涉及到战后利益的重新划分,所以日本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它认为盟国间的裂隙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这种认知令日薄西山的日本强硬的拒绝了《波茨坦公告》,尽管吃没得吃,喝没得喝,连武器都不够,人民只能被忽悠上去拿竹竿作战,但日本政府和天皇还是不愿意就此认命,他们加紧力量开始在苏联方面搞外交,希望苏联能“斡旋”,甚至不惜拿部分侵占的土地与苏联做交易。
然而苏联并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日本也顶不住了,此时不捞是傻子。所以他们停止了与日本的继续合作,华西列夫斯基等几个大将秘密的被调集到远东,开始酝酿对日作,日本对于苏联的“斡旋”文件也被递到了白宫。
苏联这么做并不奇怪,当时的日本其实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抵抗能力了,尽管日本政府吹嘘着“一亿人玉碎”,并且依靠牛岛满等将军在冲绳打出了对美军的高杀伤战绩,但日本确实就是个一碰就倒的病汉,盟军们操心的只是伤亡数字以及捞到的利益。
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政府一直在寻找台阶下场,无奈他们没有找到好的机会。首先是天皇不愿意,对他来说,天皇制度的存续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为此,裕仁天皇与阿南惟几等陆军派系的高级军官走在了一起,后者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最顽固的份子,是宁死也不愿意被抓住审判的。
相反,终战前的海军马鹿却相当想投降,当小矶国昭被赶下台后,海军派系的铃木贯太郎当即上台,他实际是前首相,海军主和派大佬米内光政的手套,这帮人相当希望与盟军接触,尽早投降了事。
原子弹也就在这时候起了作用,它为日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下台机会,日本天皇也得到了“美军愿意暂时不取缔国体”的承诺,因此他马上一脚踹飞了阿南惟几等主战派,转而坚定的支持米内光政的主和派。为此,日本在投降前夜还发动了政变,可惜最终没能成功。
所以,我们实在不用将日本的抵抗力量想的太厉害,经历过硫磺岛、冲绳等大战后,一片焦土的日本并不比原子弹轰炸后强多少,他们根本不具备与多路盟军大战的能耐,美、英、中、苏一拥而上,日本能抵抗一个月都算是够可以了。
而依照天皇等人终战前的行为,他们早就做好了投降的准备,还讨价还价过了,缺的不过是台阶。此时有没有原子弹并不重要,他们等的只是盟军用大动作搭的梯子,顷刻之间就能跪地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