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拔河1胜20,打架1胜30,梁学香练的什么武功,为何这么厉害

梁学香是清朝末年武术名家,他早在做镖师时打强盗,以一敌三十多。最终,依靠一身武艺,打得强盗们抱头鼠窜,自此名声大振,获得了“梁铁锤”的美名。那么,他究竟练得的是什么功夫,又有多厉害呢?

1810年,梁学香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榆山夼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

梁学香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贫穷,他受到不少白眼和歧视。再加上他又身材瘦小,体弱多病,因此,欺负的小伙伴们,简直就觉得理所应当。这让他无端挨了不少拳脚和辱骂。

山东历来民风彪悍,习武风气异常浓厚,在这种氛围下,梁学香十分渴望能通过习武,改变挨打的局面,甚至成为一代行侠仗义的武林高手。

为了实现梦想,梁学香11岁的时候,得知姑父的父亲赵珠是小赤山有名的拳师,于是跑到小赤山找到姑父。好说歹说,让姑父引荐,终于得偿所愿,拜赵珠为师,开始学习螳螂拳。

小赤山离梁学香的家,约有十多里路。他白天要去私塾读书,农忙的时候,也要跟着大人干农活,所以他学武,都是傍晚之后。

为了练臂力,梁学香特意让大人做了一个1米多宽的大耙子。每天傍晚后,他拖着大耙子奔走在乡野,等走到师父家,也耙了一个巨大的草球。他就把草球留给师母,用来生火做饭用。待早晨顶着露珠回家时,他再拖着大耙子回家。这样,既练了功夫,又搂了柴草。

乡人经常看他拿着大耙子出门,又搂着大草球回来,都没想到他是去学武艺。因此,他跟着赵珠苦练三年螳螂拳,竟然无一人知道。

梁学香学武很能吃苦,他又悟性极高,因此学拳的时候,他总是很快就能记住口诀,领悟到拳法奥妙。因此对于这个徒弟,赵珠很是喜爱,在教拳的时候,也是倾囊相授。

如此,经过三年苦学,梁学香已经把螳螂拳的“掤扑”“乱接”和“分身八肘”三个套路及拳法了然于胸。在不断地勤学苦练下,他的功夫也日臻精进,赵珠更是视他为得意弟子。

艺成之后,梁学香一直在家里务农。由于他为人非常低调,乡邻竟无人知晓他武艺高强。有一年清明节,乡里举行拔河比赛,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身为少壮的梁学香,受气氛感染,竟主动提出,他一个人与20多个人对抗。如果那20多个人把他拉动了,就算他输。

那20多个青壮年,见他口出狂言,决定狠狠教训他一顿。谁知他们使了吃奶的劲,梁学香却岿然不动。僵持了一会,大家累得东倒西歪,而梁学香还跟没事人一样。一村子人都很震惊,再看梁学香脚下那块大青石板,竟然碎成了好些块,大家这才知道梁学香有一身好武艺。

梁学香还表演过一次武艺。那是一场寿宴上,众人鼓动梁学香打一套螳螂拳。梁学香也不推辞,当时他面前正好有一张高不足1米,宽正好1米的八仙桌。于是他在八仙桌下打了一套拳,只见他身形矫健,闪转腾挪,动作十分潇洒自如,大家不由得为他连连喝彩。

在家干了好几年农活后,20多岁的梁学香得人介绍,到烟台一家镖局做了镖师。梁学香为人忠厚,待人亲和有礼,因此他在镖局里不仅很有人缘,而且因为武艺高强,又细致谨慎,所以镖局很看重他。

当然,在走镖生涯中,梁学香也以武会友,结识了不少门派高手。比如他在福山时,就曾用“螳螂拳”换艺,学得了享有天下第一棍法的“六合棍法”。另外,太极拳法他也多有涉猎。随着在武术上的造诣越来越高,来找他比武的人,也络绎不绝。像陕西著名的十大刀客,还有南北武林中的武术高手,都曾和他较过艺,但都没能取胜。

真正让梁学香名震武林的,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绩。

那次,梁学香一人护送一批银两。在走到河北沧州时,由于天黑,暂且住进了客栈。没想到客栈里有一伙强盗无意中发现了他那批银两。由于强盗有30多人,便想以多胜少,明抢他护送的那批银两。

不过,尽管强盗把他团团围住,但面对他快准狠的螳螂拳,一众强盗却避无可避。而他出拳如锤,一拳就打倒一个。起初,那些强盗还争相出手,但看到他拳头功夫的威力后,大家惊得不敢进攻,不断游走躲避。随着被打倒的强盗越来越多,剩下的人见势不妙,都纷纷抱头鼠窜。

从那以后,沧州一带的强盗谈到梁学香,都吓得瑟瑟发抖。而梁学香也因为拳法威力巨大,在武林中声名鹊起,得了个“梁铁锤”的美名。

在外闯荡的二十多年间,梁学香由于习武不辍,又经常与武术名家切磋武艺,探讨武术奥义,因此他的武艺出神入化。

最重要的是,梁学香一生都在钻研拳法。由于他对其他门派拳法也多有涉猎,因此他以螳螂拳为基础,集百家之长,对螳螂拳进行了不断的创编。使得原本就有三个套路和拳法的螳螂拳,在不断完善中,体系上得到了优化和发展,成为了拳法中一个非常优秀的拳种。

梁学香不光在发展螳螂拳上很有成绩,他在后半生,也一直致力于推广螳螂拳。在他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由于他在比武中从无败绩,因此随着他名震武林,螳螂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推崇。因此,想拜他为师,学习螳螂拳的武术爱好者颇多。

其实在那个年代,门派武功在传授武艺时非常保守,有着诸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传单不传双”,还比如“传内不传外”等。之所以门派武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家把门派武功看作是吃饭的门道。所以,门派传人都尽量把武功神秘化,甚至就算在传授给真传弟子,也会保留一到两个绝招,以挟技自重。这就意味着,真正能得到真传的,往往只是一个或者几个人。并且还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困境。

梁学香在外谋生,家里并不富裕,但他没有想过要挟技自重。反而因为他出生寒微,对穷人有着天生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作为螳螂拳的传人,率先摒弃了“传单不传双”的授徒规则,广招弟子,并倾囊相授。

不过,他虽然广收徒弟,却很注意徒弟们的品德,因此他的徒弟们不管在武德上,还是民族气节上,都很优秀。

起初,梁学香是在老家榆山夼设场授徒,教授的徒弟也多是本村和邻村梁家夼的青壮。但由于想要学艺的人太多,因此其他地方也来请他去教拳。为了弘扬螳螂拳,梁学香不辞辛苦,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牟平和荣成等地设场授徒,使得螳螂拳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山东一带的主流拳法之一。

梁学香教拳十分认真和严格,他不像有的武术名家,不演练招式,只是将口诀授予徒弟,让徒弟自行参悟和练习。他一招一式都要示范给徒弟们看,而且还要把他练功的心得及理论,都一一讲授给徒弟们听。

徒弟们在练习招式时,一个招式往往要练习好长一段时间,直到他认为可以继续下一个招式后,才会再教一个新招式。同时,他还很注意徒弟们的体能训练等,因此他手下的弟子有成就有作为的人大有人在。特别是在弘扬螳螂拳方面,更是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武术名家。

梁敬川就是这样一个武术名家。

梁敬川是梁学香的儿子,他最拿手的是一手出神入化的大枪。据说,他在拳房里挂一扎刀纸,然后举起数十斤重的大枪直扎上去,瞬间,大枪就在刀纸上留下五个梅花状枪眼。可见其功力深厚,枪法也十分精湛。后来,他跟着梁学香在外闯荡时,还曾因保皇纲,获得了五品军功,得朝廷赏赐。梁学香也被恩赐七品。

还有吴杨格庄的孙元昌,也是梁学香的得意弟子。

孙元昌艺成后,牢记梁学香的教诲,回乡广收弟子。在他的开枝散叶下,有的弟子已经把螳螂拳传到了香港等地。

像孙元昌这样的得意弟子,梁学香还有好几个,比如郝宏、修坤善、祝永修等人,其中有个叫姜化龙的弟子,还在武林中成为了尊师重道的楷模。

姜化龙是莱阳黄金沟人,他生得短胖,显然在先天条件上就不是理想的习武之材。不过姜化龙非常诚心,且有一点武学基础,于是梁学香“试其技”,发现他虽胖却“灵巧如猿”,于是这才收他为徒。

在学艺的时候,姜化龙待梁学香极为尊敬,看到梁学香一直在露天授拳,便发誓要给梁学香盖一栋拳房。姜化龙家有一片林场,所以他每次来学艺,不是扛一根树木就是搬一块石头来。天长日久,竟积下了盖房子的原材料,真给盖出了六间拳房。而姜化龙尊师重道,也因此成为了武林界一段时常被人提起的佳话。

梁学香晚年虽然还在教拳,但多数时候,是由他的儿子梁敬川代他授艺。

梁学香更多的时候,就坐在拳房门槛上晒太阳。

有一次,几个年轻后生看到正在晒太阳的梁学香,便说要拉他起来。梁学香就让他们找来一根长绳,系在腰上后,让他们拉。结果这几个年轻后生使了老大劲,直拉得气喘吁吁,梁学香还是稳如泰山一般。突然,梁学香腰部一拧,几个年轻后竟不能自持,纷纷扑地。

梁学香哈哈一笑,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还有一次,徐州一带遭了严重的水灾,颗粒无收的难民只得四处逃荒,有不少人沿途乞讨,流落到了海阳一带。为了果腹,他们先是乞讨,后又成贼,最后竟然成匪。每过一个村庄,就要抢掠杀人,因此在海阳一带,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当时,梁学香已经年迈,但他为了保护家园,组织了村里的青壮们,在村外筑起了结实的防护墙,又将村中老幼和妇女藏在村中,而他和青壮们拿起武器在外围抵御匪盗。

正是在他的指挥下,村庄得以保全,因此乡邻无不对他充满感激,他在地方上,也成为了很受尊重的人物,得到了乡人及官府的认可和爱戴。

当然,梁学香最令人钦佩的是,不光是他一生事武,广收弟子,还在于他为了弘扬螳螂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螳螂拳谱》及《拳棍枪谱》,这也让螳螂拳历经百年,依然还深受喜爱。

1895年,85岁的梁学香离开了人世。他虽然去世了,但他高尚的品格和宽阔的胸怀,始终让武林人士对他敬佩不已。在武林史上,他至今依然被作为武德楷模,被人们时时提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