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拔河1勝20,打架1勝30,梁學香練的什麼武功,為何這麼厲害

梁學香是清朝末年國術名家,他早在做镖師時打強盜,以一敵三十多。最終,依靠一身武藝,打得強盜們抱頭鼠竄,自此名聲大振,獲得了“梁鐵錘”的美名。那麼,他究竟練得的是什麼功夫,又有多厲害呢?

1810年,梁學香出生于山東省海陽縣榆山夼村一戶貧寒的農民家庭。

梁學香的童年并不快樂,因為貧窮,他受到不少白眼和歧視。再加上他又身材瘦小,體弱多病,是以,欺負的小夥伴們,簡直就覺得理所應當。這讓他無端挨了不少拳腳和辱罵。

山東曆來民風彪悍,習武風氣異常濃厚,在這種氛圍下,梁學香十分渴望能通過習武,改變挨打的局面,甚至成為一代行俠仗義的武林高手。

為了實作夢想,梁學香11歲的時候,得知姑父的父親趙珠是小赤山有名的拳師,于是跑到小赤山找到姑父。好說歹說,讓姑父引薦,終于得償所願,拜趙珠為師,開始學習螳螂拳。

小赤山離梁學香的家,約有十多裡路。他白天要去私塾讀書,農忙的時候,也要跟着大人幹農活,是以他學武,都是傍晚之後。

為了練臂力,梁學香特意讓大人做了一個1米多寬的大耙子。每天傍晚後,他拖着大耙子奔走在鄉野,等走到師父家,也耙了一個巨大的草球。他就把草球留給師母,用來生火做飯用。待早晨頂着露珠回家時,他再拖着大耙子回家。這樣,既練了功夫,又摟了柴草。

鄉人經常看他拿着大耙子出門,又摟着大草球回來,都沒想到他是去學武藝。是以,他跟着趙珠苦練三年螳螂拳,竟然無一人知道。

梁學香學武很能吃苦,他又悟性極高,是以學拳的時候,他總是很快就能記住口訣,領悟到拳法奧妙。是以對于這個徒弟,趙珠很是喜愛,在教拳的時候,也是傾囊相授。

如此,經過三年苦學,梁學香已經把螳螂拳的“掤撲”“亂接”和“分身八肘”三個套路及拳法了然于胸。在不斷地勤學苦練下,他的功夫也日臻精進,趙珠更是視他為得意弟子。

藝成之後,梁學香一直在家裡務農。由于他為人非常低調,鄉鄰竟無人知曉他武藝高強。有一年清明節,鄉裡舉行拔河比賽,現場氣氛十分活躍。身為少壯的梁學香,受氣氛感染,竟主動提出,他一個人與20多個人對抗。如果那20多個人把他拉動了,就算他輸。

那20多個青壯年,見他口出狂言,決定狠狠教訓他一頓。誰知他們使了吃奶的勁,梁學香卻巋然不動。僵持了一會,大家累得東倒西歪,而梁學香還跟沒事人一樣。一村子人都很震驚,再看梁學香腳下那塊大青石闆,竟然碎成了好些塊,大家這才知道梁學香有一身好武藝。

梁學香還表演過一次武藝。那是一場壽宴上,衆人鼓動梁學香打一套螳螂拳。梁學香也不推辭,當時他面前正好有一張高不足1米,寬正好1米的八仙桌。于是他在八仙桌下打了一套拳,隻見他身形矯健,閃轉騰挪,動作十分潇灑自如,大家不由得為他連連喝彩。

在家幹了好幾年農活後,20多歲的梁學香得人介紹,到煙台一家镖局做了镖師。梁學香為人忠厚,待人親和有禮,是以他在镖局裡不僅很有人緣,而且因為武藝高強,又細緻謹慎,是以镖局很看重他。

當然,在走镖生涯中,梁學香也以武會友,結識了不少門派高手。比如他在福山時,就曾用“螳螂拳”換藝,學得了享有天下第一棍法的“六合棍法”。另外,太極拳法他也多有涉獵。随着在國術上的造詣越來越高,來找他比武的人,也絡繹不絕。像陝西著名的十大刀客,還有南北武林中的國術高手,都曾和他較過藝,但都沒能取勝。

真正讓梁學香名震武林的,還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績。

那次,梁學香一人護送一批銀兩。在走到河北滄州時,由于天黑,暫且住進了客棧。沒想到客棧裡有一夥強盜無意中發現了他那批銀兩。由于強盜有30多人,便想以多勝少,明搶他護送的那批銀兩。

不過,盡管強盜把他團團圍住,但面對他快準狠的螳螂拳,一衆強盜卻避無可避。而他出拳如錘,一拳就打倒一個。起初,那些強盜還争相出手,但看到他拳頭功夫的威力後,大家驚得不敢進攻,不斷遊走躲避。随着被打倒的強盜越來越多,剩下的人見勢不妙,都紛紛抱頭鼠竄。

從那以後,滄州一帶的強盜談到梁學香,都吓得瑟瑟發抖。而梁學香也因為拳法威力巨大,在武林中聲名鵲起,得了個“梁鐵錘”的美名。

在外闖蕩的二十多年間,梁學香由于習武不辍,又經常與國術名家切磋武藝,探讨國術奧義,是以他的武藝出神入化。

最重要的是,梁學香一生都在鑽研拳法。由于他對其他門派拳法也多有涉獵,是以他以螳螂拳為基礎,集百家之長,對螳螂拳進行了不斷的創編。使得原本就有三個套路和拳法的螳螂拳,在不斷完善中,體系上得到了優化和發展,成為了拳法中一個非常優秀的拳種。

梁學香不光在發展螳螂拳上很有成績,他在後半生,也一直緻力于推廣螳螂拳。在他走南闖北的二十多年裡,由于他在比武中從無敗績,是以随着他名震武林,螳螂拳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推崇。是以,想拜他為師,學習螳螂拳的國術愛好者頗多。

其實在那個年代,門派武功在傳授武藝時非常保守,有着諸多不成文的規矩,比如“傳單不傳雙”,還比如“傳内不傳外”等。之是以門派武功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大家把門派武功看作是吃飯的門道。是以,門派傳人都盡量把武功神秘化,甚至就算在傳授給真傳弟子,也會保留一到兩個絕招,以挾技自重。這就意味着,真正能得到真傳的,往往隻是一個或者幾個人。并且還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困境。

梁學香在外謀生,家裡并不富裕,但他沒有想過要挾技自重。反而因為他出生寒微,對窮人有着天生的同情和了解。是以他作為螳螂拳的傳人,率先摒棄了“傳單不傳雙”的授徒規則,廣招弟子,并傾囊相授。

不過,他雖然廣收徒弟,卻很注意徒弟們的品德,是以他的徒弟們不管在武德上,還是民族氣節上,都很優秀。

起初,梁學香是在老家榆山夼設場授徒,教授的徒弟也多是本村和鄰村梁家夼的青壯。但由于想要學藝的人太多,是以其他地方也來請他去教拳。為了弘揚螳螂拳,梁學香不辭辛苦,先後在海陽、萊陽、栖霞、黃縣、文登、牟平和榮成等地設場授徒,使得螳螂拳在短時間内成為了山東一帶的主流拳法之一。

梁學香教拳十分認真和嚴格,他不像有的國術名家,不演練招式,隻是将口訣授予徒弟,讓徒弟自行參悟和練習。他一招一式都要示範給徒弟們看,而且還要把他練功的心得及理論,都一一講授給徒弟們聽。

徒弟們在練習招式時,一個招式往往要練習好長一段時間,直到他認為可以繼續下一個招式後,才會再教一個新招式。同時,他還很注意徒弟們的體能訓練等,是以他手下的弟子有成就有作為的人大有人在。特别是在弘揚螳螂拳方面,更是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國術名家。

梁敬川就是這樣一個國術名家。

梁敬川是梁學香的兒子,他最拿手的是一手出神入化的大槍。據說,他在拳房裡挂一紮刀紙,然後舉起數十斤重的大槍直紮上去,瞬間,大槍就在刀紙上留下五個梅花狀槍眼。可見其功力深厚,槍法也十分精湛。後來,他跟着梁學香在外闖蕩時,還曾因保皇綱,獲得了五品軍功,得朝廷賞賜。梁學香也被恩賜七品。

還有吳楊格莊的孫元昌,也是梁學香的得意弟子。

孫元昌藝成後,牢記梁學香的教誨,回鄉廣收弟子。在他的開枝散葉下,有的弟子已經把螳螂拳傳到了香港等地。

像孫元昌這樣的得意弟子,梁學香還有好幾個,比如郝宏、修坤善、祝永修等人,其中有個叫姜化龍的弟子,還在武林中成為了尊師重道的楷模。

姜化龍是萊陽黃金溝人,他生得短胖,顯然在先天條件上就不是理想的習武之材。不過姜化龍非常誠心,且有一點武學基礎,于是梁學香“試其技”,發現他雖胖卻“靈巧如猿”,于是這才收他為徒。

在學藝的時候,姜化龍待梁學香極為尊敬,看到梁學香一直在露天授拳,便發誓要給梁學香蓋一棟拳房。姜化龍家有一片林場,是以他每次來學藝,不是扛一根樹木就是搬一塊石頭來。天長日久,竟積下了蓋房子的原材料,真給蓋出了六間拳房。而姜化龍尊師重道,也是以成為了武林界一段時常被人提起的佳話。

梁學香晚年雖然還在教拳,但多數時候,是由他的兒子梁敬川代他授藝。

梁學香更多的時候,就坐在拳房門檻上曬太陽。

有一次,幾個年輕後生看到正在曬太陽的梁學香,便說要拉他起來。梁學香就讓他們找來一根長繩,系在腰上後,讓他們拉。結果這幾個年輕後生使了老大勁,直拉得氣喘籲籲,梁學香還是穩如泰山一般。突然,梁學香腰部一擰,幾個年輕後竟不能自持,紛紛撲地。

梁學香哈哈一笑,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還有一次,徐州一帶遭了嚴重的水災,顆粒無收的難民隻得四處逃荒,有不少人沿途乞讨,流落到了海陽一帶。為了果腹,他們先是乞讨,後又成賊,最後竟然成匪。每過一個村莊,就要搶掠殺人,是以在海陽一帶,引起了極大的恐慌。

當時,梁學香已經年邁,但他為了保護家園,組織了村裡的青壯們,在村外築起了結實的防護牆,又将村中老幼和婦女藏在村中,而他和青壯們拿起武器在外圍抵禦匪盜。

正是在他的指揮下,村莊得以保全,是以鄉鄰無不對他充滿感激,他在地方上,也成為了很受尊重的人物,得到了鄉人及官府的認可和愛戴。

當然,梁學香最令人欽佩的是,不光是他一生事武,廣收弟子,還在于他為了弘揚螳螂拳,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螳螂拳譜》及《拳棍槍譜》,這也讓螳螂拳曆經百年,依然還深受喜愛。

1895年,85歲的梁學香離開了人世。他雖然去世了,但他高尚的品格和寬闊的胸懷,始終讓武林人士對他敬佩不已。在武林史上,他至今依然被作為武德楷模,被人們時時提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