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我们都知道20世纪的第一年,中国领土上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事实上,仅仅两年半时间之后,在中国领土上又爆发了一场战争,其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了八国联军侵华。不同的是,这次战争里,中国并没有参战资格,交战双方是日本和俄国。

这就是世界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日本镜头下的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的核心,是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从1904年2月8日爆发到1905年9月5日截止,这一年半时间里,日、俄在中国东北投入了超过200万的兵力,战争打得非常惨烈,“俄国伤亡达14万余人之多...日本阵亡8.44万人、伤14.3万人”。

我们都知道,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初,清政府公开宣布

“局外中立”

,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这是一件十分可耻的事情,觉得别人在自己地盘打仗,我们自己却当了回“看客”。

但事实上,所谓的“局外中立”只是表面现象,从清政府到东北百姓,都是更倾向于日本战胜俄国,也从实际行动上给予了日本帮助。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美国记者镜头下的日俄战争

这里有个问题,相较之下,为什么清政府和东三省百姓更偏袒日本呢?

事实上,清廷之所以不喜欢俄国,主要是因为当时沙俄侵犯到了清廷当权者的底线,就是东北这块宝地。

1900年的时候,沙俄趁着八国联军侵华的大趋势,假借镇压义和团和保护中东铁路,公然出兵占领了它觊觎已久的东三省,“中国在衰亡、崩溃,俄国应当利用这一时机,攫取尽可能多的一块”。

然后在1900年7月的时候,俄国就制造出了惨绝人寰的

“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这两次大屠杀,都发生在黑龙江一带,总共造成了超过

七千名

中国百姓死亡,中国政府和百姓因此对沙俄简直恨入骨髓。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海兰泡大屠杀

之后1901年8月多方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喜获赔款的帝国列强纷纷撤出中国,然而占着东北的沙俄却迟迟不动身,对于清政府和列强的催促都置之不理。

之后清政府被迫与沙俄又开启了多轮谈判,在谈判里沙俄企图希望清廷允许其长期霸占东北,但是清廷没有同意。

其实,沙俄明显低估了清政府对于东北的重视程度。

要知道虽然当时清政府已经进退维谷,但不到最后不关头是不会主动放弃东北的,为什么?

原因大致从两方面可以解释。

一方面,东北是中原地区的“屏障”、京津地区的大门,一旦落入他国之手,整个中国都门户大开,这将威胁到慈禧政权。

另一方面,东北是满清贵族的“老家”、内心的圣地,东北之于慈禧,就相当于丰沛之于刘邦、南阳之于刘秀,所以放弃东北就是背弃列祖列宗,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1901年1月1日,一个叫杨儒的清朝大臣,在跟帝国谈判说到东北的时候,讲到

“东三省为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从杨儒的话里,我们就明白东北对于清政府来说有多么重要,完全不是台湾、香港等岛屿能够轻易割舍的。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就这样清廷不肯松口把东北给俄国,同时俄国也不善罢甘休,双方谈判一度陷入僵持。

1902年4月8日,迫于国际舆论压力,沙俄跟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其中规定了俄国军队需要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分三期完成东北撤兵。

虽然签订了条约,但是沙俄并没有真的打算撤军,到1903年4月18日的时候,不仅停止了撤军,反而额外提出了更多要求,这完全激怒了清政府,借东北问题在国际上造成舆论。

之后日本、美国、英国等纷纷照会清政府,同时向俄国提出抗议。这里面态度最积极的就是日本了,因为它也垂涎东北已久,自然不愿意看到俄国独占这块肥肉,后来直接介入了中国与俄国的谈判交涉。

为了争取东北的利益,日本最终不惜跟俄国挑起战争。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了停泊在旅顺港口的俄国军舰,日俄战争正式爆发。仅仅五天之后,清政府宣告“局外中立”,划拨了日俄的交战区域,还公开声明

“三省疆土,无论两国胜败如何,应归中国主权,两国均不得侵占。”

2月15日,日本宣布尊重清政府的中立态度,承诺绝不侵占大清国领土,四天之后的2月19日,俄国也宣布尊重清政府的中立。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这里就有个问题,此前非常痛恨俄国的清政府,此时为何选择中立?

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释。

一方面,是清政府没有介入日俄战争的资本。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也不是俄国的对手,简单来说,当时的清朝根本不具备参与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是帝国列强要求中国保持中立。

虽然英美等国也不希望俄国独占东北,但是更不愿意看到,作为其原料产地的中国陷入动乱,因此战争爆发两天后,1904年2月10日,美、英、法、德、意等国纷纷致电清政府,希望其保持中立,不要介入日俄战争。

所以说,虽然清政府极其痛恨俄国,但是限制于各种条件下, “局外中立”是唯一的选择。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不过,虽然表面上宣布了中立,但是从清政府到老百姓,心里都是倾向于日本赢的,所以对于日本“仗义相助”的行为非常欢迎,在日俄战争期间,偷偷给予了日军很多方面的协助。

一方面,袁世凯及北洋新军为日本提供了情报方面的支持。

当时袁世凯手下有一个叫坂西大尉的人,它充当军事顾问,每天把满洲各地的情报翻译成日文,送给当时日军一个司令官叫仙波少将,最后再移交到日军大本营。

这件事被俄国知道之后,公开表示不满抗议。

据日俄战争的直接参加者,一个叫谷寿夫的人回忆,大约在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末,俄国军方曾经试图对袁世凯进行暗杀,只不过后来日本方面获悉了这个情报,及时向袁世凯提出了警告,最终使俄国的暗杀计划化为泡影。

1905 年1月13日,俄国政府公开谴责清政府,说“中国未能恪守中立,屡次违背,偏袒日本”。

其次,在奉天的个别地方团练,甚至直接参与了日军攻击俄军的军事活动。

在目睹了沙俄蹂躏东北之后,激于民族大义,东三省民众的抗俄情绪一直十分高涨,经常私下偷偷帮着日军进攻俄军,好几次都被俄军抓了个正着。

1904年12月28日,俄国通报了清政府一个消息,说11月18日在太平岭遭到了300名中国人的攻击,他们身穿中国团练第一、二、三队的字样。

对此清政府十分恐慌,虽然明知事实但绝不能公开承认,只是搪塞回复说“便查宽甸境内,并无太平岭地名”。

另外,直隶总督袁世凯和两江总督端方,也参与筹划了抚恤日军的活动。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袁世凯

1904年5月的时候,日本陆军在东北奉天境内接连打了几张恶仗,特别是九连城一战,“伤亡几及千人”。当时,日本驻沪领事,一个叫小田切的人,向清廷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由中国官商出钱抚恤日军伤亡将士及其家属。

直隶总督袁世凯和两江总督端方听闻之后,同意了这个请求,“密约数省,合筹一款,交小田切转送彼国,附奏抚绥,并嘱不登报纸 ”。

由此可见,当时清廷对于日军的援助都是私底下进行的,除此之外东北的老百姓,也有参与抚恤日军的活动。

据1904年2月28日《警钟日报》的报道,东北民众的情绪非常高亢,偏袒日本、诋毁俄国的态度,丝毫不做掩饰,是

“往往闻日本战捷即喜悦不胜如梦如醉”

,甚至还有人混进日军队伍,帮助抗击俄军。

最终,如清政府和东三省人民所愿,日本打赢了这场战争,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

日俄战争中,清政府表面上“局外中立”,实际偏袒日本赢,为何?

日俄签订《朴茨茅条约》

不过,之后发生的事情,却印证了中国一句老话——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上没有馅饼,只有陷阱。

日本当初“仗义援助”中国抗俄的真实目的,非常不单纯,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将长春以南的东北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 , 之后得陇望蜀企图霸占整个东北。

过了26年之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