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读书 · 含蕾桂花
主播 | 樊登读书 · 常浩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英国作家伍尔夫曾说:
“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一座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
让村上春树连读两遍,张爱玲、余华、白岩松等深受触动,这本书究竟有何魅力?
今天一起走进毛姆享誉最高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高晓松曾说:
“无关乎有钱没钱,天上那轮永远免费的月亮,就是诗和远方。
月亮和六便士伴随我们一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创作的一部探讨现实与梦想的长篇小说。
该书1919年一问世,就在欧美引起了轰动,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时至今日,仍旧畅销不衰。
小说讲述了英国一个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在40岁时突然离家出走,放弃旁人羡慕的现实生活,坚持去追逐一个画家之梦的故事。
表面上看,斯待里克兰简直像个冷面杀手,拋家弃子,对任何人都冷眼相看,漠然无情。
事实上,冷酷心狠只是他与现实抗争的面具和铠甲。
唯有如此,他才能摆脱世人的眼光,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看完斯特克里兰的故事,你会慢慢明白:
原来,人这一辈子,只有对自己狠的人,才能活得更高级。

对自己狠,是最好的自爱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写道: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所成为的,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斯特里克兰却活成了想成为的极少数。
故事的开始,斯特里克兰在远去巴黎学画之前,是伦敦一个收入稳定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平凡而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
但突然有一天,一向兢兢业业的斯特里克兰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后,竟离家出走了。
没有交代任何原因,只有一腔孤勇的决绝。
就像他在信的未尾所说:
“我不回来了,永不愧改。”
一句话,如一把利剑,斩断了他和儿女的血肉之爱,更是断弃了十七年的夫妻情义。
之所以如此决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在伦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
原来从小斯特里克兰就梦想着要当个画家,可惜遭到父亲的反对。
成年后又因为结婚生子,需要照顾家庭,只能将画家梦搁置起来。
直到40岁这年,他去夜校偷学了一段时间的画画,才蓦然醒悟,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终于狠下心来,拋妻弃子,放下伦敦衣食无忧的生活,净身前往巴黎学习。
被现实压抑太久的人,但凡看到一点光亮,他的人生也会天翻地覆。
在巴黎期间,斯特里克兰学画成痴,俨然过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因为没有固定收入,居无定所,他常常都要忍饥挨饿。
曾经有6个月的时间,他穷到每天只吃一个面包、喝一瓶牛奶。
但无论生活多难,他都会一笑置之。
在他看来,吃穿用住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让人能够活着。
至于多点少点,好点赖点都无所谓,并不值得耗费心神。
他拒绝一切会让自己从绘画中分神的事情,把清贫吃苦当作一场克己自律的修行。
他着了魔似的在绘画中寻求美的真谛,却不在乎时刻身处炼狱。
他狠心剥离下身上一件件浮华的外衣,只为成全内心滚烫的梦想。
毛姆说:选择了梦想,就是一生厄运的开始。
一个人选择了要过想要的生活,必然得具备承受厄运的勇气和力量。
很多时候,对自己狠心,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珍爱。
只有忍痛断掉一切世俗的羁绊,才能义无反顾地踏上向往之途。
唯有做到比厄运更强悍冷酷,才能护得心中的皎月长明。
对自己狠的人,有独特的光芒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
“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
斯特里克兰无疑是醒着的一个。
故事的拐点,是斯特里克兰终于离开伦敦,来到向往的艺术之都巴黎。
“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了自己。”
这是斯特里克兰对内心清晰的看见。
因为这一执念,他总是在生活上苛待自己,过得清贫苦寒。
但也因这一执念,使他无论看起来多么落魄,但似乎又有着一种莫名的独特光芒。
引得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对他掏心掏肺的好。
一个是小说中的“我”。
作为朋友,原本是要替斯特里克兰夫人劝他回心转意。
见到斯特里克兰后,却被他绘画的炽热情感和疯狂激情所感动。
不但放弃了原来的想法,还成为他独持一生的忠实记录者。
一个是同样热爱画画,但一直画不出好作品的施特略夫。
刚认识斯特里克夫就认定他是一个绘画天才,更佩服他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狠劲。
他屡次无私地帮助斯特特里克兰,还在他病危时接他到自己家休养。
甚至原谅他对自己的背叛,邀请他一起回家乡荷兰。
因为那里的环境更适合他寻找作画灵感。
还有一个是塔希提岛鲜花旅馆的主人蒂阿瑞。
淳朴的她对斯特里克兰有着一种近乎怜爱的同情。
知道他身上没钱,每次见面都邀请他一起吃饭,帮他介绍工作。
最后在她的撮合下,斯特里克兰还娶了岛上的一个土著女孩爱塔。
爱塔是陪他到最后的女人。
之前,在巴黎学画期间,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也被斯特里克兰的魅力所吸引,不可自拔地爱上他,甚至想占据他灵魂的全部。
心里早被绘画占满的斯特里克兰,觉得这样的爱是一种束缚和绑架,就断然拒绝了。
爱塔不同于他的前妻和勃朗什。
她美丽善良单纯勤劳,有着原始而朴素的美德,她不在意斯特里克兰一贫如洗,她只爱他并崇敬他。
她全心全意支持斯特里克兰的绘画,却从不打扰他。
在爱塔的陪伴下,斯持里克兰画出了不少自己满意的作品。
人这一生,活出自我远比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难得多。
但无论多难,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只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对抵御住生活的严寒。
就像村上春树曾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请你相信,只有舍得对自己下狠手,世界才会舍得对你温柔。
最好的人生,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弗兰克尔说过一句话: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这话用在斯特里克兰身上再合适不过。
故事的结尾,斯特克里兰德几经辗转,漂泊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那是一个远离尘世像伊甸园一样美丽的小岛。
在那里,斯特里克兰娶了当地的女子爱塔,在爱塔的全力支持下,他尽情沉浸在绘画的王囯,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三年时光。
不幸的是,短暂的幸福过后,厄运再次降临到斯特里克兰身上。
他患上了麻风病,身体一天天溃烂而无药可救。
尽管如此,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依旧提笔画个不停。
他把自己关进房间,以心做笔,蘸情为墨,涂墙当布,把汹涌澎湃的激情全部倾注到了四周的墙壁上。
画到后来,他的喉咙哑了,两眼看不见了,身体也溃烂不堪。
但他的精神仿佛超越了肉体的疼痛,他始终执拗地挥动着手中的画笔。
最后,他的精神和壁画俨然融为一体,一个奇幻而神秘的世界在他的笔下得以完美复活。
他最终创造出内心最向往的生活之美,原始之美,艺术之美。
那一刻,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往昔一切的挫折和苦痛全都释然;
那一刻,他那远离尘世,备受折磨的灵魂得到了安息。
最后,在骄傲和蔑视中,他的灵魂连同画作一起,化成一团璀璨的火焰,归隐于苍茫夜空。
一如当年离家出走时的孤勇,他以同样悲壮而灼烫的姿态向世人表明:
他一生所执著追求的绘画,从来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仅只为了过上想要的生活,用极致的美取悦自己。
为此,从离家出走到离世前的煎熬,他从未放松,从未懈怠。
只为把绘画这件事做到心之所向,活出内心想要的自我,他做到了心无旁骛。
才得以从一个平凡之人,活成了被后人无比赞誉的天才。
正如毕淑敏所说:
“当你好好爱自己,一切会变得不同。”
最好的人生,不是轻松地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而是认清内心的方向,勇敢地踏过生活的荆棘,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写在最后
我们经常说,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可实际上,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动摇自己。
我们既渴望又惧怕脱离世俗。
斯特里克兰却从未在乎过别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就像爱塔说的,他从不抱怨他的命运,也从未失去过勇气。
甚至在他去世之后,还让爱塔把他最为满意的心血之作烧成了灰烬。
只要给自己交待就够了,他不想向任何人证明。
王尔德说过: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斯特里克兰用半生的坚持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说明。
在斯特里克兰死后,他生前的作品受到空前关注。
他的作品仿佛有一种憾人心魂的力量,又仿佛在向世人发出一句振人心馈的提问: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
他的人格魅力和强悍精神,早已超越生命本身,在他的作品上得以传续。
只有对自己狠的人,才能活出这种超出生命本身的高级感。
人这一生,对自己越狠,才能活得越高级。
点个「在看」,余生,愿你在遍地六便士的尘世,守住最遥远的明月,以一颗最强悍的心,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 | 含蕾桂花,一个热爱生活,用心写字的人。
栏目主理人 | 徐徐来
排版 | 郑向北